《河马教授》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如何成为坚固者?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图片提供/123RF

他的名字叫做彼得,原来是个渔夫。年轻的时候,他在中东的加利利湖边打鱼,他所受的教育不多。如同许多犹太人,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期待自己的祖国有朝一日能够复兴。要达到这个梦想,殊为不易,罗马军团是当时世界上最坚强的军队,拥有最强大的武力,占有最多的领土,又挟有希腊文化的优势。要想独立建国,只有盼望那位「弥赛亚」的到来。弥赛亚是上帝差来的救世主,称为「基督」。但是基督是谁呢?

  当施洗约翰出来宣讲「悔改」的道,从犹太旷野的约旦河畔传出。许多人前往,众人看不到基督,大都散了。「直率」与「认真」是彼得生命的特质,他成为施洗约翰的门徒。他知道施洗约翰是基督的先锋,先锋的任务在介绍基督,基督一定会出现。

  公元25年或26年,彼得第一次与施洗约翰所见证的基督――耶稣见面。耶稣真的是基督?真的是弥赛亚吗?彼得的心中迫切的想知道这个答案。当时彼得不叫彼得,他名叫「西门」,这是「沙漠」、「荒凉」或是「废弃之地」的意思,代表犹太人长期亡国后的绝望与灰凉。耶稣见到彼得,只给他一句话:「你要称为矶法(矶法翻出来就是彼得)。」(约翰福音一:42)。

  彼得是「石头」的意思,石头不是零碎沙石,而是巨大坚硬的磐石。耶稣以长远的眼光、永恒救赎的角度,知道这位年轻的渔夫,将成为传递真理的人。后来,多人看见耶稣的神迹,多次想拥戴耶稣作王,耶稣经常离开群众,却紧紧带着彼得。甚至耶稣在钉十字架之前,还对彼得说:「撒旦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但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彼得跟随耶稣,经历质变,由沙漠变磐石,由可废弃的,变为天国的宝贝;由软弱变为坚固的石头。

  要将沙漠变成磐石,在自然界几乎不可能。磐石只会经由风化、日晒、风吹、雨淋,逐渐的变成细石、砂子。砂子要反自然方向凝聚成磐石,必须又回地壳底下,经由高温、高压的重塑,才能重现磐石。要改变一块石头已经这么困难了,何况是人。人有自己的意志、选择、喜好、引诱,文化与压力。人性的罪恶与软弱,只会加速人的劣化,即使是宗教、哲学、美学的教育,只能期待减缓劣化的速度,但是无法产生彻底的质变。只有耶稣,才能给人带来这种质变。他在彼得身上给这个宣告,你不再是沙漠,而是磐石。

  既然教育无法给人带来质变,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平民教育学之父」柯美尼斯(John Amos Comenius, 1592-1670),在他的着作「最大的启蒙」(The Great Didactic)写道:「教育不是让人产生短期的效益,而是为了永远的福祉。」他提出:「宗教、哲学与科学的教育都是片段,只有将这些片段连结于耶稣基督,教育才能有永恒一贯的效益。」

  跟随耶稣是彼得一生的教育,使他成为真正的磐石。磐石有三个特性:一、在考验时,经得起筛。二、一直有耶稣的保守,没有失去信心。三、经过考验后,坚固其他的人。耶稣没有向彼得解释,彼得什么时候要坚固别人,也没有说明如何坚固。他会逐渐显明这一切。彼得不是唯一由荒漠变为磐石的人,后来许多相信跟随耶稣的人,都有这「质变」的经历。

  同学,当信靠耶稣作救主,当耶稣成为你救恩的磐石,你就成为坚固别人的磐石。

欢迎参观作者的网站:河马教授的网站

【延伸阅读】:
磐石
停车场的试探
山径中的深山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