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之歌》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冒犯学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图片提供/123RF

在工作和生活中观察聆听不少被冒犯的事,有时候,听者没有立即表态选边站或介入处理,也会不小心得罪当事人成为新的冒犯者,令人不禁思索这「冒犯」与「被冒犯」二者间层层交错的诡异联动。

被冒犯是生活中常有的事,得不到期待中的道歉也不足为奇。因为该不该道歉,在于每个人的主观认定,冒犯者若不觉得自己的言行有任何不妥;或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或倾听的一方心中另有挂虑、心有旁骛,一时疏忽给了冷回应……,诸此种种,那听者「冒犯」的罪名就不一定成立。若加上一时之间未被提醒,就很难有进一步的道歉!

「冒犯」与「被冒犯」二者间的认定与纠结实在错综复杂,但具有相同效力,就是逐步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拉扯撕裂,让双方当事人的言语、动作都不断向周遭释放出雾霾般的怨气。所凝结多重混杂的情绪,如同捕兽笼里吊挂的诱饵,一旦猎物上钩被关住,就任凭宰割了。任凭什么宰割?当人感到「被冒犯」,常会紧咬诱饵―被得罪的情绪,自关在怒气、不平、埋怨、敌对或哀怨的笼里,开始被这些情绪当魁儡般的把玩,夺去一整天的平安,喜乐的灵不断被销毁磨耗,目带凶光!

许多时候,「被冒犯」后的外显举止会将内在的缺乏或欲求不满表露无遗。当然「被冒犯」者绝对认定对方的言行是亏负我的,或许多半如此,但其中不可隐藏的部分原因是,我们情感里永远都有被需要呵护照顾的需求,或是不便大辣辣表露的欲望与期待,然事与愿违,这些心灵需求竟大幅落空时,都会叫我们因失望而觉得受伤、被错待,甚至采取反击。 被冒犯时,我们会认为,对方亏负我,应当要有所表示,最起码也该认真说句对不起,这是他「欠」我的。我们会为等待一个合理解释或交代,心力不断被消磨,脑里反覆盘旋,再再找出可以强化自己抗议有理的原由,日夜在心里进行冗长的审判,起诉和判决都是自己,只是被告始终未曾列席。

诡异的是,特别当被告是我们付出最多或最亲近的人时,我们更容易把自己关在这情绪的牢里,剧烈的摇晃栏杆直到对方做出回应为止。在对方反应之前,我们的目光像追踪雷达般的锁定,对他一如往常的言行深感不屑和厌恶,即便曾对他有正面的观感也会荡然无存,全是败坏,可恶至极。

但事实上,往往在未得到对方合理解释之前,我们早已被这些负面情绪熏得面目可憎、无人敢接近了!这是狂吃诱饵的结果,被得罪后不想落入却又选择落入的窘境,但明明错在别人,难道我无理由生气吗?不能强烈抗议吗? 当然可以!只是,若对方自始至终不认定自己是加害者,不论来自无感或否认,我们的自我囚禁就变得毫无意义,甚至是某种形式的自残!能有什么选择?挑明了找对方算帐,或选择放下原谅。答案往往只有后者,才能让自己得释放,重新自在地过日子。如此,岂不是便宜了对方?看来似乎是,但当对方无心之过或对造成伤害无感时,持续的不平愤怒,损伤痛苦的只有自己。

这样的功课超级难学,而且要一学再学,所以我常觉得神的话实在帮助我蹒跚匍匐的学习聪明的对待自己,好比说,「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马太福音6:12);「倘若这人与那人有嫌隙,总要彼此包容,彼此饶恕;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再再提醒我,已得到的赦罪之恩有多大,对于他人的得罪和无理,神自有定夺和处理的时机!不要坚持做讨债人,大多的事难有合理的交待,选择越过,免了人的债,也免了自己的债。这人生功课实在有难度,持续学习啊~

about 【家庭之歌】专栏主要写手:蔡佩芬

【延伸阅读】:
如何牧养同志?四种教会类型介绍
那位心灵整顿师—圣灵上帝
用爱妆扮,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