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之歌》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遇见惧婚女孩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图片提供/123RF

有一天,我与学生分享建立家庭对于人生的意义。

课后,一位高中一年级女学生来到我面前:「老师,我觉得你说的都很有道理。可是,我这辈子不会结婚。」

「你才十六岁,现在断言不婚,好像太早了!」我说。

这个女孩立即转身,我看到她全身颤动,才知道她在哭泣。

「爸爸在我小六时发生外遇,从此家中不得安宁,我和妈妈都非常痛苦。我看到他们对待彼此的方式,根本不敢期盼婚姻…」女孩边讲边抽搐。

这一刻,我面对的不是挑战课程内容的学生;而是一个在求援的孩子。

于是,我也放下说理老师的身分,转换成一个大朋友和她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 我也是在一个吵吵闹闹的家庭中长大。

自有记忆以来,爸爸妈妈就经常为各样大小事争执。当爸妈彼此大小声时,哥哥姊姊一个个吓得躲起来,学龄前的我只好慌张无措地告诉他们:「你们再吵,我要跑到外面去告诉邻居…。」然后,我就跑到家门外,不知所措地张望着邻居家,心里巴望着有人能来家里充当和事佬,可是嘴里却怎么也开不了口去求援,那时真是一个无助的小孩!

比较幸运的是,爸妈的争执多半与工作有关,而无外遇问题。
哥哥嫂嫂结婚后,爸妈的争执终于歇息了。但是家里依然是炮声隆隆,因为战役转换为父子与婆媳两代的争执。

长大后的我,对于家里经常性的炮声渐渐无感,却也在心里暗下决定:我要读一个离家很远很远的大学,去寻找宁静。后来,甚至舍南部的国立大学,而宁赴北部念私大。

高中三年,家里每年出嫁一位姊姊。大姐婚后不久因对方外遇而离婚;二姐很庆幸自己能因为结婚而离开那个吵吵闹闹的原生家庭;三姐则一直处在家暴的阴影中。 争执、家暴、外遇的问题不仅出现在我的家族中,也存在于左邻右舍的家庭间。

这样的成长环境,帮助我提早认识琴棋书画诗酒花以外的现实问题,也看清楚哪些事情会为婚姻关系埋下地雷。

那个年代,尽管社会上离婚率年年攀高,但大环境的氛围里,婚姻仍是多数人的选择。

大学毕业后,同学们四散返乡、就业,也陆续结婚。独居异乡工作、生活日久,很自然地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于是,我就和交往多年的男友结婚了。

结婚前,我就清楚对方的家境辛苦,但也喜欢他的温和讲理。

我很担心「家境」会成为父母反对我们交往的原因。可是,姊姊的挫败婚姻让爸妈从中体会到:真正的门当户对不是「财势」对等,而是「才识」对等;比「家境」更重要的是「个性」。而且,姊姊的婚姻也推翻了父母对算命的迷信。于是,我们竟然就轻轻松松地通过了父母这一关,也躲过了「算命」这一关。

走过二十年的婚姻生活,吵架的事当然偶尔也会发生,但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彼此帮补,也感谢对方。

婚姻,给我一个可安歇的青草地,也享受着原生家庭所缺乏的宁静与轻松。

我非常庆幸自己当年没有因为周遭人的经验而畏惧进入婚姻。
我也感谢家人,他们将在婚姻中所承受的辛苦,转化为对我的提醒及祝福。

回顾我父母、兄姐他们的年代,婚姻缔结多是出于媒妁之言,甚至算命问卜也穿插其间,真正交往的时间并不长,对于彼此原生家庭的认识也极粗浅—只略知对方父母的职业、家境,对其家庭文化却毫无所悉。以致于婚后的磨合倍显辛苦。

而我则是与男友交往近十年,对彼此的个性、家庭环境已有较多的熟悉才决定进入婚姻,当然在适应上会比他们轻松许多。

因此,我告诉那女孩:我们不必然会复制父母、周遭人的婚姻;我们也可以在他们的婚姻中有所学习,有所警惕。

婚姻,不是在赌运气,而是需要学习与经营--

首先,要学习识人之明—想真正了解对方,必需彼此共同经历一些事,而非仅靠良宵美食。要理解对方的情绪、记忆,最佳的观察处所是对方的原生家庭。

进入婚姻之后,需要好好委身家庭。不管在外头的头衔多么显赫,回到家中必须卸下光环,单纯扮演丈夫、妻子的角色。

不要忽视对方的辛劳,要时时通过「感谢」为婚姻加分。

无论如何,要努力与对方同步成长。夫妻成长步调一旦出现落差,很容易成为滋生外遇的缝隙。

最后,我也提醒那女孩:婚姻,是由两个不完美的人组合而成,不可能毫无瑕疵。对彼此的认识越多,看到的缺陷可能也会越多;然而,如果有一生相守的决心,并且愿意学习饶恕,一定也可以在其中发觉到对方许许多多的优点。而这些看见,将能帮助我们避开背叛与罪愆!

about 【家庭之歌】专栏主要写手:蔡佩芬

【延伸阅读】:
玖壹壹说出恐怖情人的想法,然后呢?
爱,不注定漂泊
谁先爱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