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老师》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你自恋吗?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每个时代都有它特殊的心理病理现象,而我们所处的正是自恋症(narciss-ism)流行的时代。希腊神话曾描述一位俊美的少年,面对着一泓池水,因自恋而全神贯注于欣赏自己的影子,终至于憔悴而死。佛洛伊德借用了这个神话,以比喻人类的自恋现象。

有人认为专注于自己的一切,忽略了公共生活的目标,是现在社会的特徵;也有人指出,当今许多心理学者,特别强调自爱、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等,可能对自恋现象产生加强作用;也有人认为现在的年轻人,逃避婚姻和扶养子,保持独身,或者与异性同居而不婚,也是自恋的一种倾向。

在佛洛伊德的理论中,认为自恋现象有两种:

基本的自恋

第一种是基本的自恋,这是婴幼儿正常发展所必经之途,因为求生存,儿童必先经过自我中心(亦即自爱)的阶段,才慢慢意识到别人的存在,最后才学到爱别人。有些人因身心发展受到阻碍,终其一生都没有超越基本自恋的范围。

病态的自恋

第二种就是病态的自恋。美国妞约康奈尔医学中心的Dr. Otto Kernberg--一位自恋分析理论的重要学者,他对正常的自恋和病态的自恋,作了很谨慎的区别。他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爱自己,并且寻求别人对我的称赞以增加自身的价值,但病态的自恋者与大多数人不同,他们具有极为强烈的自我专注(self-absorption)特性,他们只会自爱,不会爱人。

自我评价低

根据临床分析治疗的经验,K氏认为病态的自恋者,并不是真正爱自己,因为他们的自我评价很低的。他们在外表上是自爱,其实是自恨,这是病态自恋者在病理上的根源。

不错,每个人都盼望得到别人的称赞,但每一个人的自尊自重,若完全依赖于他人的称赞,那就有问题了。病态的自恋者,需要别人经常的赞美,才活得下去。所以他们的人际关系是剥削性的,也是寄生性的。

为了博取他人的赞赞,他们在外表上,做的很吸引人、讨人喜欢。他们在各行各业中,小有成就,但长期观察结果,证明他们表现平凡。他们也缺乏情绪的深度,会突然爆发愤怒或憎恨。不管别人对待他们多好,他们总是感觉不满,因此心理上常处于挫折和空虚状态。

剥削性的爱

至于自恋者为什么不能爱人,K氏认为基本上能爱人的人,他必须把所爱的对象理想化,虽然有时会失望,但爱情可以使人重复不断地理想化,这就是相爱的夫妻能长久厮守的道理。但病态自恋者,无法把一个对象长期地理想化,只有人对他的喜爱做出了反应,此人的价值就此失去,因为自恋者与人的关系是剥削性的,好像挤干,就把残渣扔了。

K氏举例说明,他的一位自恋病人,认识了一位聪明、美丽、热诚的女子,他向她示「爱」。最初她没有反应,他热切地希望她接受他,甚至表示要娶她,最后她同意了。但婚后他很快就觉得她乏味,相隔不久,他对她竟变得完全冷淡了。

满足占有欲

病态的自恋者,对于有价值的、外形娇美或俊秀的,特别是别人也喜欢的对象,具有高度的性吸引力,总要想尽办法去占有。因为只有占有对方,才能表示他的能力与伟大。

通常病态的自恋者,在短期内由于性的兴奋,引发了自恋者的幻想,以为自己与对方在相爱之中。但过不久,当自恋者从性方面,满足了自己的占有欲之后,会又开始另一场对异性的追遂游戏。

这样的过程在经过若干年后,病态的自恋者会渐渐觉得所有的性对象都是一样,不论对方的体态多么迷人,不再像早期那样能挑动他的占有欲,亦即他对性的兴趣,遂渐走向下坡路。

改变的可能

K氏认为,病态的自恋者在四十到五十几岁这段时间,在性方面已不再活跃,并且感到挫折、失望和空虚。在此以前,因为忙于寻求他人的爱慕,以及幻想只要生活中有人鼓掌,就能解决他的问题,因此,在四十岁以前的病态自恋者,不是好的治疗对象。

到了四十岁至五十多岁时,他开始感到自己生存的空虚,而且他的自尊自重仍然难以建立,才对改变自己产生兴趣,改变才有成功的可能。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