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老师》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计划改变也要放轻松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上班族最喜欢的工作型态,莫过于凡事都有计划,每一天应该做那些事都大致有个牌谱。而上班族最不希望遇到的事,也大概就是原先计划好好的事,却临时变动了,因为计划临时改变,会导致不可预测的因素增加,会导致工作压力也随之上升。

不过,以今天的世界瞬息万变的情况来看,我们若是希望计划永远不会改变,大概是不可能的,甚至可以说,计划好好的事临时又改变,大概是未来工作的常态,所以上班族若硬是希望凡事都计划的好好的,凡事都照计划按部就班的执行,恐怕反而会工作得很不愉快,因为会常常遇到事与愿违的状况;倒不如学习去拥抱临时的改变,接受每一种突发状况,这才能落得轻松、自在。

不要说现今的社会是如此,打从1978年到2000年,我曾在中国时报系服务达廿二年之久,当时,中国时报系在创办人余纪忠先生的主导下,自由民主开放的风格鲜明,因此,中时报系的各报刊最大的特色莫过于频繁的改版,因此我们常常说的一句话(其实也是同事们彼此之间的一种互相提醒)就是:『中时报系唯一不改变的就是不断的寻求改变』,而我相信这正是中时报系最成功的地方之一,因为余先生会不断的反省,不断的思考读者需要什么,所以他会督促所属不断的改版,以求满足读者的需要。

当时,不但是报系内各报刊的频繁改版,成为特色,其实外人所不知道的是,连报系内部的组织与人事,也是不断的变革与更动,但也因此中时报系真正为台湾的大众传播领域培育出不少杰出的人才,今天许多成功的媒体与出版集团,都有中时报系出身的人才的身影,包括PC Home网路事业集团,商业周刊出版事业集团,新新闻出版事业集团,城邦出版事业集团等等。

我记得在中时报系任职的期间,最有趣的是开大学同学会,除了最初两年我纯粹只是一名记者之外,其后的廿年间,每次我递出的名片都会有不一样的职衔,其实我的职务不见得有升迁(大部份的时候是根本没升迁),可是职称却常常变来变去,而且也很难向外人解释。

但是,后来我到网路公司担任CEO,或在跨国公司上班,我很感谢余先生当年这样的变幻莫测、变动不居的领导模式,所以让我面对市场的变化多端、与公司老板的多变善变,适应裕如。

我也记得第一次在报社内担任新单位主管的经验,当时我在工商时报编辑部任职,编辑部原来有个编辑行政组负责行政工作,底下还兼管校对与查报;但报社对其功能不甚满意,于是在1987年将之改组为企划及行政组,兼及整个工商时报的CIS,我奉派担任第一任主任。由于它本来是个纯行政单位,所以有一些工读生的编制,有早班的、也有晚班的,而当时的报社运作,白天坦白说,事情不多,除了偶而有突发状况之外,甚少有事。所以本来我看到白天的工读生几乎无所是事,我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太去计较。

谁知有一天有突发状况,工读生要全体总动员,这些工读生却还是很不愿意,我就很不高兴的事后把大家找来检讨,我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平日没事大家闲坐,我可以不在乎,但今日有事大家却也如此不甘愿,这我就不能不在乎了。结果他们却告诉我,他们宁可平日也都很忙,因为平日如果忙惯了,今天临时有事大家就不会在乎,可是若是平日闲散惯了,突然要忙,还真忙不起来。

所以这真的让我学到管理上的一大功课――那就是:人是有惰性的。平日不能让员工闲着,否则到你真需要他忙的时候,他完全忙不起来。当然也不是平日就要把大家操死,这也很不人道,可是从那之后,我每天都规定白天的工读生做一些有的没的,每天都给他们出一些状况让他们去忙,我告诉他们这就有如晋朝名将陶侃搬砖的意思一样,纯粹是锻炼,保持机动性,这样万一有突发状况大家才动得起来。

人不但是有惰性,人还很习惯于留在舒适的领域里,所以会不喜欢变动,特别排斥突然的变动,但这往往也就阻碍我们以及整个群体的进步,所以鼓励上班族朋友们,要学习接受变动为常态,允许计划临时做改变,甚至是自我挑战自己所习惯的舒适领域,这样上班反而更能够轻松呢。(2006.3.21)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