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社会的对话》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采取行动才能累积人生智慧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经常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也有学生或听众因为这些故事得到一些力量;感受到自己的经验能引发共鸣,是令人开心的事。但在此同时,我心中也经常会出现一个隐而未发的忧虑。

就像德国诗人R. M. Rilke,曾经收到一位徬徨年轻人的来信,刚开始他毫不吝啬地花费很长的时间回覆他;信中有鼓励、批评,也有生命故事的分享。只是通信一段时间后,Rilke觉察到这位年轻人太崇拜他了,以至于开始将Rilke得来不易的人生智慧,取代他自己寻求人生智慧的基本功夫;换言之,年轻人直接拿Rilke的人生经验,来取代他失败中学习的历程。

于是Rilke写了一封重要的信给他,底下是这封信的片段,看完后,令我感动万分:

「我还有一件非说不可的事:不要以为眼前这个试图安慰你的人,一向无忧无虑地活在那时而带来你喜悦的纯净话语中。他的生活有好多问题和悲哀,远比不上你的生活。若非如此,他也绝不可能找到那些话语啊!」

显然,Rilke希望这个年轻人能勇于探索自己的人生智慧,而非套用他的生命模式。因为即使我们看到某些人的某段人生故事真的很值得自己借镜,也是他们过去勇敢地走过「比我们更加不堪、更难以承担的人生苦难」,才能体悟出就我们没有想过的人生智慧。换言之,他们没过得比我们好!
  也因为这样,我除了要向愿意聆听我说故事的朋友致谢,更期待你们也可以尝试寻找面对自身苦难的方法。因为,真正能被你们带在身上的人生智慧与生命力量,必然是从自己历经苦难所「长出来」的能耐,而不是对周遭他人的完美主义投射!

但为什么多数人不愿意「采取行动」面对自己人生的挑战呢?因为采取行动是一种具高度不确定的人生探险历程,因为我们不仅得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差异碰撞,产生各种意料之外的诸般后果,甚至可能在失败中饱受沮丧和挫败感。

更令人焦虑的是,我们必须将最真实的自己,赤裸裸地暴露在旁人无情的审视下;但最可怕的还是,要我们接受这个不完美的自己。

想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就决定撤销行动,按部就班地依照机械化的习惯或社会预期指令生活着。因为,按兵不动,别人就看不到自己的弱点,自己也不用承认某些不足之处;但也因为这样,任何的学习、成长也就很难产生!

所以,当我们决定「采取行动」的时候,表面上是我们对周遭的人事物做了一些事;但内部最深层的,却是对自己做出这个重大决定:我愿意相信自己和身旁的人,勇敢将自己交托出来,并且接受最真实的自己!

参考资料:

Palmer, P. J.(2013)。行动灵修学:工作、创造、关怀的生命操练,张玫珊(译)。台北市:校园。

◎ about 徐敏雄

【延伸阅读】:
不足&仰望&徬徨
灵魂的躯壳
比篮球更重要的7件事--林书豪的生命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