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社会的对话》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如何面对「摆渡人」的孤单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图片提供/123RF


在很多次小活动结束后,同学们都会跟我说:「很高兴这次能参加这个活动,因为老师都会丢很多很好的问题,帮助我厘清严重卡关的原因,也得到很多勇气。」

有时候听到这番话,我会接着询问他们:「如果你们班上有一个像我这样的同学,你会跟他当好朋友吗?」

这个问题,我收到的答案几乎都是否定的,因为同学们觉得:「思考这些重要的人生议题虽然很棒,但是也很沉重;我会希望自己的好朋友是相互陪伴的感觉,至于思考人生议题,通常只会在严重卡关到走不下去的时候,偶尔为之。」

也因为这样,我有时还会接着跟同学说:「当你越读越多书、拥有越丰富的人生体悟,你也会越加感到孤单,因为能跟你一起那么关心相同议题,甚至跟你产生共鸣的人也会越少。」

引渡他人离开混水

这个发现,让我联想到2016年由张嘉佳和王家卫编剧、梁朝伟和金城武主演的电影《摆渡人》。在这部电影里,梁朝伟这样看待自己「摆渡人」的角色:

「『摆渡人』就是『引渡他人』的角色,所有失意、失恋、失业等人都称为『落水者』,摆渡人则为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开导他人的重要角色,期待他们能离开那淌混水,顺顺利利走到彼岸,减少那段痛苦的过程。」

「所以『摆渡人』渡的是你,留下的是我,上岸的人各奔东西,完结每一段不得不完结的关系。」

发现不小心遗落的珍宝

第一次听到这番话觉得颇有道理,因为我的角色好像就是「摆渡人」,或许更像我很喜爱周华健的一首歌〈摆渡人的歌〉所描述的:「有人因为流浪到渡口,有人思念靠不到岸,有人不能忘情于繁华中,有人日复一日赶着同样的梦,于是摆渡人的歌,遗忘在渡口的流转之间。」

但是后来仔细想想,我发现自己跟梁朝伟或周华健所说的「摆渡人」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因为我并不总是「期待他们能离开那淌混水,顺顺利利走到彼岸,减少那段痛苦的过程」。相反地,我更常邀请他们上我的回忆之船,再度回到过往那段痛苦的记忆,为的是透过重新回顾那段旅程中的点点滴滴,从中发现自己在匆忙中不小心遗落在旁的珍宝,进而重新确认自己的人生意义与价值。

这么说来,我似乎更像「旅游导览员」,我会陪伴大家深度浏览自己人生的重要事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珍视的人事物;即便是那些曾给我们带来难以招架伤痛的重大创伤,也可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体悟或转化。就像我们历经淬链的肌肉,才能更有韧性、更有力量一样。

图书馆服务员的角色

但是最近我突然又发现自己似乎更像「图书馆服务员」,因为:

1.遇到已经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书的读者,我可以在一旁纳凉;

2.遇到心中有好奇的主题,却暂时不知道可以看什么书的读者,我可以提供几本那个主题的书给他选择;

3.遇到手头已经有几本好书,却一直无法下定决心开始阅读的读者,我可以简要地替他们导读每一本书的迷人之处;

4.遇到已经读完一本入门书,想要继续深入探讨某个议题的读者,我也可以跟他一起讨论书中值得深入探讨的有趣议题,甚至一起找寻后续延伸阅读的书;

5.对于某些人生故事很丰富的读者,我还可以陪伴他把自己的故事撰写成书,让更多其他读者从中得到启发、安慰与力量。

用上帝的爱来爱人

但无论是「摆渡人」、「旅游导览员」或「图书馆服务员」,我都得有个心里准备:「当我越读越多书、拥有越丰富的人生体悟,也会越加感到孤单,因为能跟我一起那么关心相同议题,甚至产生共鸣的人也会越少。」

这时候,我得再反覆用底下三个原则提醒自己:「1.做该做的事,2.不断调整自己并释出善意,以及3.不求对方短时间内做出重大改变等等。如果用简洁的话来说,就是努力学习建立『无条件的爱』,也就是用上帝的爱来爱人。」

因为唯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源自「上帝的爱」,才比较可能跳脱控制、占有与竞争,进而促成对方理想的实现。这样的爱与关系才不会枯干、不需要索求回报,因为我们可以在上帝那里吃到饱。

◎ about 徐敏雄

【延伸阅读】:
西拉雅语马太福音、约翰福音字汇分析系统上架—— 虽已沉睡,却因着信仍旧说话!
看哪!他掌管一切
江河起波涛,我心仍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