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路作家Ⅰ》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白玫瑰的控诉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帝国大审判》是德国纪念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0年,一系列战争三部曲中,「信仰企图」最为明显的作品。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拍摄,主要是描述第二次世界战争期间,德国境内一群自发性反抗纳粹的大学生,勇敢抗命而被仓促审判、行刑的过程。

 在这群称为「白玫瑰」的秘密团体中,核心成员主要是一对兄妹汉斯萧尔、苏菲萧尔,以及他们的好友所组成。他们全都是就读于慕尼黑大学的德国人,却对当时的「元首」希特勒,发动残忍战争、血腥屠杀犹太人的种种谬行,提出针砭。

 在他们藉由邮寄、暗中发派的六份宣传单当中,白玫瑰成员致力揭发纳粹极力粉饰的暴行,并在被捕受审时坚持终生不悔的立场,让这部反省德国在二次大战罪行的影片,散出一股坚毅的抗争氛围。

 世人不断纳闷,何以作为宗教改革发源地的德国,竟能够发动这场残酷且荒谬的战争?整个社会人心难道都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经济繁荣」与「民族自尊」的向往而全面妥协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如导演马克侯特蒙放在影片核心题旨的希冀:每个普通人都有坚持正义良知的巨大勇气!

●紧凑精采的审讯

 这部荣获柏林影展、德国电影奖、欧洲电影奖等13座奖项的《帝国大审判》,其精采之处不仅仅是影片核心题旨的人文深度,更是藉由演员细腻的演技所传达出来的内心挣扎。特别是女主角尤莉亚嫣琪所饰演的苏菲,处处流露出真实人生的果敢意志与情感张力。

 全片主要的篇幅,落在苏菲一连串的受审过程。藉由主题布局的巧妙转换,不仅没有让叙事在线性发展的过程中失去戏剧性,更是据此勾勒出当时战争中德国人心所关注的诸多议题。

 特别是在审讯员盖世太保莫尔,与苏菲攻守逐渐易位的对话过程中,苏菲拒绝接受莫尔因怜悯,而尝试更改对她有利的笔录。对此,苏菲坚定地表达她绝不以重获自由的利益,而出卖崇尚自由的理念。这样的告白,深深撼动每一个观影者的良心!

 在影片紧凑精采的审讯过程中,对暴力极权的控诉成为明显的主轴。这个控诉的演绎是多层次的,有对战争死伤、种族屠杀直接的批判,也有语言布局隐射转折的间接批判。

 当莫尔将苏菲所有的朋友一一罗列,要求她描述每个人的政治态度与参与程度时,苏菲总是只有两个版本的标准答案,不是「对政治没兴趣」,就说「支持政府的政策」。

●极权政治的矛盾

 直到莫尔受不了这种答案,而指出希望得到别的答案时,苏菲却精准地道出极权政治下矛盾的意识型态:「你们不就是希望人民只有这两种态度吗?」

 试想,今天在台湾这块早已经「泛政治化」的土地上,基督徒领袖们是否愿意「诚实地面对问题」,召聚不同神学立场的基督徒,一同构思「台湾政治神学」应有的最大公约数?还是把政治鸵鸟式地定位在「纯粹个体」的基础上?

 如果我们的信仰仅仅停留在对统独「主观议题」的背书上,而未尝对现实中极权暴力的「客观史实」进行反省,那么耶稣所说:「上帝国就在你们中间」的意义为何?

 如果对暴力极权的控诉是主角们抗争信念的来源,回顾台湾这个充满抗争意识的社会实况,究竟什么是我们藉由抗争所亟欲争取的?

 当台湾的基督徒面对中共政权的极权暴力事实,我们采取何种态度来面对?我们是否还能够坚持信仰中反对独裁、反对暴力、坚持公义、坚持人权的真理?还是教会为了展现信仰的现世性,仅仅专注经济发展的需求,矢言追寻美丽梦幻的两岸愿景,却泯灭上帝在历史中公义的作为?

●充满基督信仰的伏笔

 《帝国大审判》片尾最精采的法庭抗辩,展现了编剧细腻的叙事功力,当主角们站在受审的法官面前,看似正在接受一场不公平的司法审判,实际上却藉由失态的主审法官,与主角身后一群鸦雀无声的德国将领们,呈现出远较司法审判更为深刻的心灵审判!

 原本应该是白玫瑰成员的受审场景,却在主角们立场坚定、论述清晰的抗辩中,成了所有与会法官、律师与军人的心灵审判,是一场心灵审判对抗司法审判的控诉。

 全片处处充满基督信仰的伏笔,不论是初审时盖世太保莫尔,在苏菲拒绝妥协而确定起诉书后,转身洗手的特写;还是随处出现,苏菲发自底心,向上帝微声呼求时的光影特写;甚至是藉由白玫瑰的审判,类比耶稣受难面对的不公义审判,都是导演一再努力唤醒基督徒面对时代荒谬的巧思。

 当「电影包场」已然逐渐形成特殊的福音策略时,如何超越《受难记》、《纳尼亚传奇》等直接叙事的形式,转而采取与生活实况更多连结的素材,则是更为值得推广的行动策略。

●以真理抗命

 在等候审讯的监禁期间,女主角苏菲望向铁窗外,数次简短却令人动容的祷告,一字一句敲动观众的心、一声一语唤醒我们对极权政治的沉睡良心。对她而言,以真理抗命是每一个诚实的基督徒应当具备的基本态度。

 在一个失序的大时代中,非仅「牧师」潘霍华的抗命备受追忆,就连「信徒」苏菲的抗命也应受到纪念!

 如果藉由对德国哲学传统的分析,来贴近潘霍华是一种扭曲的学术消费行为,如果蔑视抗命行动才是潘霍华神学的适切实践,那么,我们今天在阅读白玫瑰对抗纳粹的信念时,也不该只停留在影片的叙事当中;而是应当严肃地审视台湾极权下的历史悲剧「二二八事件」,以及中共极权暴行的「天安门事件」。

 唯有将历史的罪犯、现世的罪犯进行法庭的审判,才能彰显基督信仰中对公义真理追求的优先性,以及恩典真理实践的绝对性!

 诚如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南非主教屠图(Desmond Mpilo Tutu)所言:「施暴者若不能铭记过去,注定会重蹈覆辙;而受害者若不能放下怨恨,就会变成自己所憎恨的对象。」

 如果过去的台湾基督徒过份追求对受难者要求饶恕、放下怨恨,而忽视对加害者进行「真相」的探询、以及随之而来「审判」的要求的话,那么,我们将在忽视暴行的基础上,收到一厢情愿的恶果。

 宽恕未来的前提,在于真相的揭露与司法的审判,爱好和平的白玫瑰成员,不仅向着当时每一位聆讯的暴行者提出生命的呐喊,更对我们每一位愿意诚实面对公义信仰的基督徒,发出跟随基督脚踪行的邀请!

▲帝国大审判 Sophie Scholl-The Final Days
▲导演:马克侯特蒙(Marc Rothemund)
▲编剧:Fred Breinersdorfer
▲演员:尤莉亚嫣琪(Julia Jentsch)、法比安亨里克斯(Fabian Hinrichs)、弗洛安史戴特(Florian Stetter)、杰洛德亚历山大赫得(Gerald Alexander Held)
▲获奖纪录:第55届柏林影展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银熊奖、评审团大奖;德国电影奖最佳影片银奖

▲剧情简介:1943年春天,22岁的苏菲•萧尔和她的哥哥汉斯在慕尼黑大学散发反纳粹传单时,遭到盖世太保的逮捕。起初苏菲假装无罪,尽力争取获释。
 然而,当得知死刑已经等待着他们,苏菲则开始努力保护哥哥和难友们。盖世太保莫尔对苏菲产生了崇敬之情,告诉她只要认罪他可以帮助她,但苏菲拒绝了他的建议。苏菲在一九四三年二月廿二日被执行处死。

【延伸阅读】:
面对人口老化、少子化
跟自己比
槟榔西施问题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