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路作家Ⅰ》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是藉饶恕赚取赦免吗?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恶仆》(The Unmerciful Servant),欧仁・布兰(Eugène Burnand)。(图片提供/www.eugene-burnand.com


圣经的道理中,「能知」却「难行」的莫过于「饶恕」之道。因为「伤害是实实在在的。我们遭受伤害之后,就不想再受伤害。我们不容自己被利用,我们想向伤害我们的人算帐」[1]。

临床心理师洪仲清就无法认同劝人「放下」的「善良婊」,不以为然的表示:「有些事情你没经历过,就别轻易评论。」、「你没吃过别人的苦,就不要劝别人大度。」、「你没经历过那些事,就不要劝别人放下。」,并怒斥:「话说得简单,你失恋看看?看看你能不能容忍自己最爱的人和别人结婚?」[2]

如果看过韩星IU(李知恩)与吕珍九2019年主演的韩剧《德鲁纳酒店》,也不难发现从社长张满月(IU饰)到旗下每一位员工生前都有着不为人知的怨念,要等到放下之后才能离开绑住他们已千年、百年或数十年的「月之客栈」,走向奈何桥。

尽管饶恕真的很难,但耶稣却一再要求他的跟随者必须饶恕。他教导门徒祷告时甚至要祈求赦免的人必须饶恕别人:「求你宽恕我们的罪,就像我们宽恕得罪我们的人」(太六12,新普及译本)。

问题来了,这句「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太六12),是否表示我们可以藉饶恕别人来「赚取」神的饶恕?

答案要回到《马太福音》十八章23-35节这个「不饶恕人的恶仆」的比喻寻找。故事的第一幕是一个仆人欠下难以置信的一千万银两银子债务,当他请求宽限时,主人竟免除了他所有的债。

然而到了第二幕,这个刚得豁免的仆人遇到欠了他十两银子的朋友,他竟不客气的要求立刻还债,且不理会对方宽容的恳求,直接把欠他债的人给下到监里。

逆转的结局发生在第三幕,看不下去的同伴将此事告诉主人,大怒的主人「撤回他的赦免,以他对待别人的方式来对待他」[3]。

我们在这比喻里清楚看见,这个恶仆原本难以还清的债务得以免除,只是因为主人「动了慈心」(太十八27),且主人的回答「不是答应拖欠而是一笔勾消,远比所祈求的宽厚得多」。

其实这恶仆的朋友所欠的债只有恶仆欠主人债额的「六十万分之一」,但这个恶仆「刚被免了全部债的有罪的债主却还坚持自己的债权」[4]。这位恶仆的不肯饶恕,说明了他「未真正明白他欠王的,与另一个仆人欠他的,两者有多大的分别」[5]。


《恶仆》(The Unmerciful Servant),欧仁・布兰(Eugène Burnand)。(图片提供/www.eugene-burnand.com


事实是,如果「我们的眼睛被开启」,我们就会「看见我们得罪神是何等罪大恶极,相比之下,别人对我们的伤害根本是微不足道」;另一方面,「若我们夸大了别人对我们的冒犯,这就证明我们低估了自己的罪」[6]。

神对我们的宽恕完全是本于他的怜悯,但仍要求「被饶恕的对象必须悔改」;「当我们决意不饶恕他人的时候,就表示我们不愿悔改,也阻碍神的饶恕」[7]。恶仆的「铁石心肠」正证明了他没有「真诚的悔改」,也因此最终不能得到赦免的恩典。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之所以要求赦免,是因为我们除了主人已免除的「旧债」,仍不断在累积「新债」。好在因着神的爱,我们可以来到神的面前求饶恕,且安慰人的是:「每当我们需要的时候,随时都能白白得饶恕」。

其实我们饶恕别人,只是「把神早就赐给我们的整桶水里面,分出一滴给别人」[8]。饶恕既是白白得到,我们又怎可吝惜不给那得罪我们的人?

「我们向神祈求的东西(赦免我们的罪),我们却不愿施予别人,那无疑是错误的[9]。因为「没有践行与人和好,就没有权利祈求与神和好」,「这不是说门徒饶恕了别人,所以有资格得到神的饶恕,而是说,门徒饶恕他人的时候就表明神已经饶恕了他们,因为神宽恕的爱已经使我们自己变得谦卑」[10]。

因此,「对于不饶恕人的人,就没有饶恕存在」。这个恶仆的不饶恕「有力地见证了这样的事实:他从来没有悔改过」,他始终把自己看作生命的中心,最终的结果就是「丧失了一切」[11] 。

与这不肯饶恕的恶仆相反的,如果我们是「被赦免的人」,我们「应该能得到动力和能力去饶恕人」。虽然这仍是「出于意志的行动」,您我仍须「定意不怨恨我们的弟兄或姊妹」[12],但「愿意饶恕人」无疑说明了我们「已蒙赦免」的事实。

所以斯托得(John Stott)牧师说的没错:「『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不是要我们藉着饶恕别人来赚得自己的饶恕。相反的,他指出,我们蒙神饶恕的其中一个证据,便是愿意饶恕那些得罪我们的人」[13]。

这不是表示饶恕因此变得「轻而易举」,但对蒙了赦免之恩的人来说,饶恕不再是不可能的要求。因为「饶恕别人的基础不是在于人本身,而是最终在于天父的怜悯」[14]。

耶稣这比喻所要说明的正是:「我们领略了神无条件的宽恕后,就会深受感染,并且改变我们所有的人际关系」。「经历怜悯的人,就会显露出怜悯」,「接受了他的宽恕,就已经谦卑地进入天国的生命里,之前一切属世的价值观完全颠倒过来」[15]。

所以饶恕别人,表面上是「施恩给别人」,实际上则是「蒙了神的恩典」;让我们因着他的爱与能力,不必再困在「月之客栈」,可以「宽恕那些亏待我们的人,好常常保持着救恩中的喜乐」,也证明我们的罪债真的获得赦免了[16]!

有人或许还是觉得,如果轻易饶恕人,岂不是太吃亏了?然而,坚持不肯饶恕,受折磨的最终还是自己。《信心的跳跃》一书的作者就提到他认识一个女人:「是他所认识的人中最丑恶、尖酸、刻薄的一个」。

其实这女人「年轻时是个美丽可亲又有趣的女孩」,可怜的是「十九岁那年,在她结婚的前三天,她的未婚夫和她的妹妹背叛她私奔了」。

「她的伤心和羞辱是可想而知的。这个悲剧使她选择对她的妹妹及未婚夫采取一辈子愤恨不饶恕的心态。」「虽然她的妹妹对她感到万分抱歉,在后来的五十多年中无数次尝试着向她道歉、补偿,但都未能改变她的心意。」

结果就是:「每一个不爱、不原谅的决定,都使她心中的尖酸刻薄更加深刻,她的仇恨终究将她的人生永远染了色。」「神赐给她的天生美好已被她重复选择的尖酸刻薄消耗殆尽,她最初的决定最后变成了她的本性。」

这个悲伤的故事提醒读者:「我们越选择某些事情,我们要离开它就越不容易。直到有一天,我们的决定根深蒂固的长存在我们心中,促使我们成型的动力变得无法阻挡。我们的决定塑造出我们的性格,而我们的性格又绕过头来,越来越强力地影响我们的决定。」[17]

我不否认有些基督徒可能有着不亚于这可怜女人的伤痛,但我们可以决定是否要让「不原谅的决定」不断在我们内心盘根错节,最终「变成我们的本性」?

主耶稣既已赦免了您我「无法计算的罪债」,这赦免就「必须在蒙赦免者的生命中被复制」,让「禧年的赦免在耶稣同在的国度里成为可能」。

愿您我靠着主的恩典,能够不再对曾经得罪或仍在得罪我们的人硬心,也以怜悯的态度待人;不但从伤害的囚牢得以解放,也从饶恕中真实体验到自己是蒙了「有效的怜悯」,因为他的怜悯「能够使人更新变化」[18]!



[1] 迈克尔.威尔金斯(Michael J.Wikins)博士,《马太福音(卷下)》,汉语圣经协会,2016年,页744。

[2] 洪仲清临床心理师,〈你身边有没有那种「善良婊」?〉,20210322。

[3] 戴维兹(Peter H. Davids)&布鲁斯(F. F. Bruce)&柏饶齐(Manfred T.Brauch) ,《圣经经典500问:一套以提问出发的注释书(新约篇)》,校园书房,2021,页60。

[4] 法兰士(R.T.France)博士,《丁道尔新约圣经注释:马太福音》,校园书房,1996,页312。

[5] 曾思瀚博士,《坏鬼比喻:马太福音篇》,基道出版社,2015,页126。

[6] 卡森(D.A.Carson)博士,《马太福音》,美国麦种传道会,2013,页350351。

[7] 海尔(Douglas R.A.Hare)教授,《解经讲道注释 :马太福音》,台湾教会公报社,2010,页85。

[8] 汤姆•赖特(N.T. Wright)博士,《马太福音,真是这样?!(下)》,友友文化,2005,页60、92。

[9] 博克(Darrell L.Bock)博士,《路加福音》,汉语圣经协会,2008年,页334。

[10] 大卫.特纳(David L. Turner)博士,《房角石圣经注释丛书:第十一卷上:马太福音》,恩道出版,2019,页166。

[11] 卡森(D.A.Carson)博士,《主耶稣与神的国度》,美国麦种传道会,2003,页115。

[12] 格林(Michael Green,牛津威克里夫教学厅资深研究员),《圣经信息系列:马太福音》,校园书房,2009,页322323。

[13] 斯托得(John Stott)牧师&康纳利(Douglas Connelly),《耶稣的邀请:与斯托得一起读登山宝训》,校园书房,2019年,页118。

[14] 黄汉辉博士,《与人同在的弥赛亚君王:马太福音析读(卷下)》,基道出版社,2016,页43。

[15] 迈克尔.威尔金斯(Michael J.Wikins)博士,《马太福音(卷下)》,汉语圣经协会,2016,页744。

[16] 迈克尔.威尔金斯(Michael J.Wikins)博士,《马太福音(卷上)》,汉语圣经协会,2016年,页310311。

[17] 葛雷格.博德(Gregory A Boyd)教授&爱德华.博德(Edward K.Boyd),《信心的跳跃》,1999,页4647。

[18] 斯诺德格拉斯(Klyne R.Snodgrass)博士,《主耶稣的比喻》,美国麦种传道会,2013,页172173。




台语版请按这里

【延伸阅读】:
浪子回头故事的三种仆人
「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再讨论
他比我更知道我需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