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小憩》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從《於是,命運來敲門──貝多芬傳》一書談起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很久沒有看貝多芬的傳記了,這次左岸文化出版社與法雅克環亞店合辨《於是,命運來敲門──貝多芬傳》這本書的發表會,透過我的中時部落格邀請心靈小憩藝文網站協辦;本來我抱著「只是協辦」的心情閱讀這一本書,不料,看到一本非常棒的貝多芬傳。

  我很不喜歡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記,總覺得文學太多而史實有爭議;而日本出了很多貝多芬相關傳記,卻又是細節太多而整體思想太少。這本《於是,命運來敲門──貝多芬傳》卻是非常好的貝多芬傳記,尤其是針對我們東方社會難以同理的西方文化傳統來說,這本書可以直指很多理解西方古典音樂心靈傳統的重要思辯,從而更加理解貝多芬。所以,我將全力合作這樣的一場講座。

  回到這本書,為什麼這本書會有上述的閱讀成效呢?可以分成以下幾點:

一、藝術家必須「修行清高」?

  我們東方社會一向有「聖俗二分」的一元化思想,當我們認定古典音樂是「聖」的,同時就會一元化的認定偉大的古典音樂家貝多芬也應該是「聖」的。於是,閱讀貝多芬傳記,面對那麼罪惡甚至下流的史實,我們總是找各種理由去解釋、去同情,總想著貝多芬這種聖人應該是清白無瑕的。

  但是,隨著史實越多,貝多芬的道德越來越不是清白無瑕;於是我們轉用「逍遙觀」來笑傲人世,把貝多芬的罪惡當成虛無主義式的鬧劇,認定反正人人都一樣,地球還是繼續運轉;甚至完全歸究只是貝多芬脾氣太壞而己……於是,「非如此不可!」的深刻西方心靈,變成玩世不恭的「修行清高」之東方隱士。

  這本書給了以上思維一個當頭棒喝:就算你能使用「逍遙觀」來迴避貝多芬的罪惡事實,那麼貝多芬之「俗」呢?貝多芬的撈錢技巧夠不夠俗?維持他在貴族當中身價之手段夠不夠俗?鑽營貴族階級並遠離平民夠不夠俗?換句話說,習於聖俗二分,不但得面對貝多芬之罪惡,更得面對貝多芬現實生活之「俗到極點」:一點修行境界都沒有!於是,要了解貝多芬,唯有徹底放棄聖俗二分的價值觀:利用古典音樂賺錢或鑽營?那是個人的選擇,無關聖俗,只是忠於自己的感覺而去做或不做。

二、從聖與俗的辨證出現音樂:

  於是,整本書的架構,建立在這種反聖俗二分的「聖俗辯證」下;他一方面描述貝多芬俗事纏身,多鑽營的事都做得出來;但同時間卻一轉寫出深刻而偉大的音樂作品。這種架構下,任何音樂背景都是在「聖與俗的辨證」中得到理解。

  這裡我們將學到,西方文化傳統中真正的「就事論事」精神。正因為確認聖俗永遠無法二分,多麼偉大的音樂都一定伴隨著人性有限下的俗(甚至罪);因此,就事論事,不必追究音樂家、藝術家有什麼個人修行的問題,單單只要談音樂本身就夠了。唯有這種真正的多元化思想,才能真正理解貝多芬、理解古典音樂。否則,我們很容易陷入:為了表現貝多芬的命運奮鬥,只看到演奏家製造很多奮鬥感而喝采,卻沒聽出該演奏家是很混的、技巧有嚴重缺陷……。

  為了聖俗二分的價值觀,過度地認定貝多芬的音樂具有某種「意義」(奮鬥?英雄?)而聽不到音樂本身,這正是理解古典音樂最大的文化陷阱。

三、「音、樂分立」的音樂分享:

  所以我們又可以看到,原作者使用非常好的「音、樂分立」樂評文字來分享音樂心得。他不會使用一大堆形容詞來堆砌自己的感覺,而是直接回到音樂本身;在不涉及過多基礎知識的情況下,先告訴我們他聽到了什麼「聲音」,並且花很多文字描述聽到的聲音,然後才討論聲音帶來的感覺。(關於音樂分立的更多詳細論述請參考相關文章)

  正因為我們習於聖俗二分,重視音樂偉大的哲思境界,導致太早就追尋「音樂的意義」而高蹈進入「樂」的層次;結果連「音」是什麼都聽不出來,當然會被演奏很混卻有舞台效果的演奏家欺瞞了。於是,「音」的要求極高的貝多芬後期作品,就很難被聽懂了──因為聽的方法是偏差的。

  仔細品味這本書作者莫瑞斯的文字,除了文筆優美外,你是否發現他重視了「聲音本身的描述」?你看他第一段談到貝多芬《命運》第四樂章,花了多少文字描述這個樂章本身應該有的聲音?最後結尾談到OP.135弦樂四重奏,能把公雞高啼描述成「It must be!」,對聲音本身的敏感度多強!同樣談第九交響曲,我承認他談第一樂章有點專業術語多了一些,但是這麼重視「聲音的創見」,正足以說明他用了正確的方法來欣賞貝多芬的後期作品。

四、從「依次的二元辨證」轉向「同時的二元辨證」:

  大家都知道貝多芬喜歡同時間創造氣氛不同的音樂,例如《命運》與《田園》。但是這些音樂是分開聆聽的,而且通通可以把它們當成:「只有一個主旋律」而其他聲部只是伴奏;所以我們只要抓到主旋律,就可以聽到不少這些「依次的二元辨證」音樂中的內容,而得到感動。

  但是做為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的音樂在結構上是非常複雜的,上述音樂其實都應該使用「多聲部同時聆聽」的方法才能盡得其妙。這在我的相關文章都有詳細論述,在此先不談。

  「只有一個主旋律」的聆聽方法到了後期作品就完蛋了,因為貝多芬轉向「同時的二元辨證」:不同氣氛的音樂,不只出現在同一作品、同一樂章,甚至出現在同一時間!例如《莊嚴彌撒》第一樂章後半段,同時間出現控訴上帝不憐惜蒼生的「基督!」嚴酷和呼求,與祈求上帝施恩的「求你垂憐」溫順和敬虔。沒有「多聲部同時聆聽」的聆聽方法,是完全不能聽到這種音樂的妙處。

  所以,由於作者重視優先聽到聲音的「音」之層次,他當然可以快速獲得「多聲部同時聆聽」的能力;用來理解貝多芬後期作品,當然是再適合不過了。於是,我們看到他寫出很多後期作品的音樂心得,而且都具備非常高的音樂素養。

五、結語:

  為什麼我們需要聆聽古典音樂?為什麼我們要理解貝多芬?每個古典音樂愛好者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是無論新手老手、入門進深,都逃不掉這麼一個問題:根植西方心靈的古典音樂,其基本觀念跟我們是有差異的。如果能清楚這種差異,將能幫助我們更快獲得更多音樂藝術的喜悅。

  於是我認為這真的是一本很棒的書,正因為它的整個架構直接挑戰聖俗二分的習慣,導致分享音樂重視「音」才再談「樂」;熟悉這種視野,或許可以幫助欣賞偉大的貝多芬後期作品──尤其是後期弦樂四重奏。

心靈小憩》網站 http://life.fhl.ne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