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熟悉「护教学」这个词的人,一听到很可能就会联想到「争论」、「 证据」、「 理由」或是「捍卫」等的词汇。然而,很少人想要把「温柔」加在这个清单里。
出现以上的情况,是因为「护教学」这个词,最早出于希腊的法律制度,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原告的挑战,如何为自己辩护。那里当然不是一个适合温柔的情境。不过,使徒保罗和新约作者选择了这个词汇,使护教学变成用来描述基督徒如何向其他人辩护或解释信仰。这也是今日教会之所以会使用这个词的缘由。
举例来说,因为四福音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要让人明白耶稣是谁,了解他的教导和他所做的事情,福音书的作者称为护教者,一如今天教会也用这个词来形容那些捍卫基督教、抵抗各种批评的人。随着科学和理性主义兴起,加上愈来愈多环绕着教会对于超自然看法的争辩,护教学成了一门与理性辩论很有关系的学问。
原则上而言,这并没有错。既然护教学一定会牵连到观念、知识、理性,护教者当然也要参与各种理性思辨与争论。然而,假如你我真的想用耶稣的方式来护教的话,在进行讨论和思辨的时候,傲慢和敌对是最不合适的态度。的确,温柔的态度,才会让护教的理性思辨更有成效。
每一次进行护教的时候,我们都要记得自己是耶稣的门徒。换言之,我们应该要用耶稣的方式来做这件事。毕竟,我们真正的目的,是要帮助那些想要被帮助的人。这正是圣经对于耶稣事工特色的描写。护教理当是一种帮助人的事奉。
在彼得前书三章8∼17节我们看到,委身良善的事的门徒,却因此受逼迫。然而,他们的反应,就像耶稣教导过他们的,是「欢喜快乐」的。于是,看到的人便想知道,身处那样的景况,门徒为什么还能欢喜快乐,依然满有盼望?特别在一个愤怒、没有盼望,也缺乏喜乐的世界,更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因此,彼得才吩咐门徒说:「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存着无亏的良心。」(彼得前书三章 15∼16节)
当我们把这样的解释,也就是护教,当作是以「温柔、敬虔的心」来爱邻舍的一种行为,就会发现,耶稣是如何教导我们要「灵巧像蛇」并且「驯良像鸽子」(马太福音十章16节)。蛇的灵巧智慧,来自于对环境适时的观察;鸽子的驯良,则是指它们完全没有诡诈,也不会故意误导别人。我们也该如此。
对人的爱帮助我们合宜地观察他们,而不会想操控他们;同时,我们依然渴望他们能够认识耶稣基督这位宇宙万物的主宰,并且为此祈祷。
那么,拥有温柔的特质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开始,这代表了谦卑。爱将帮助我们清除任何只是想赢的渴望,不致成为一个自以为义的知识分子,对他人的意见和能力充满轻蔑。「谦卑的心」(tapeinop-hrosunen),是每一位想要为基督辩护的人,必须具备的特质。这也是新约中最有活力的一个概念,单靠「谦卑」这两个字,其实很难捕捉。
因此,「给出盼望缘由」的呼召,从一开始,便不是要强迫毫无意愿的人,在理智上屈服;反之,我们要先成为有需要者的仆人,特别是去服事那些往往因为社会环境、深陷知识骄傲而自以为义的人。
其次,我们应该以真理的仆人这个身分来护教。耶稣说,他来是为了「给真理作见证」(约翰福音十八章37节),他也被称为「为诚信真实见证的」(启示录三章14节)。这是为什么,我们要以敬畏的心(或者,恐惧的心,KJV)来给出盼望的缘由。真理揭露了真实,而所谓的「真实实体」(reality),就是你我犯错的时候,想要逃往的地方,也是人类永远都打不赢的对手。
在跟生命、跟神,以及跟灵魂有关的事情上犯错,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因此,护教的工作格外重要;我们要以爱心说诚实话(以弗所书四章15节),并且尽一切的可能,说得清楚又合理。我们必须倚靠真理的灵,方能完成这个超过我们能力范围的任务。
寻找真正的真理,是我们可以与所有人类共享的参照点。没有人可以在缺乏真理的情况下活着。尽管对于某些事情是真还是假,我们不尽同意,忠于真理―不管那是什么样的真理―却让我们能够以一个诚实谘询者的身分,在每个人身边陪伴。我们的态度,不再是「我们和他们」,而是全都成了「我们」;不只是教导,更是大家一起来学习。
所以,如果有可能,我们应该要在相互谘询的氛围中,以慷慨的爱来「给出我们盼望的缘由」。不管信念有多坚定,我们都不应该变得专横、轻蔑、敌对和充满戒心。我们很清楚,耶稣自己是不会这样做的,因为这样的方式帮不了别人。他不需要这样做,我们也不需要。
毕竟,护教也与其他每件事情一样,耶稣都是我们的主人与榜样;我们要完完全全地信靠他。正如圣经所说的:「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彼得前书三章15节)在护教这关键的工作上,我们的心中始 终都为他保留一个「特别的位置」。
因此,我们的护教必须以温柔为特徵。像耶稣一样,我们以谦卑的态度,把爱伸展出去,没有任何的强迫。实现目标的惟一方法,就是以温柔来辩护,用耶稣的样式在爱里给人帮助。
—摘自《温柔护教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