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爱作者群》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杨腓力是谁?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那一天,为什么会在书店拾起那本书,并决定买回去,现在已经记不起来了。

从书架抽出暗紫色、封面设计不起眼的《敞开的窗》(Open Window),实在很纳闷。不过那几年,买书像女人上街买衣服一样,不在是否需要那件衣服,而是纯粹享受买回去据为己有的乐趣。

然而,乱买衣服,也该会买漂亮的衣服。我为什么会买下这本摆在书架上不会「生辉」(不够厚、他当时还未成名、外观也不精美)的书呢?

或是那时已经知道杨腓力是何许人?还是……?

人过中年,作回忆考古,简直就是跟自己过不去。按照出版年代,这本不起眼的《敞开的窗》应该是我买到的杨腓力的第一本书,里面收录了他的采访文章。比起后期作品,这本书的文笔、格局当然逊色不少,然而却为我的心灵开了不少前所未有的明窗。书中固然看见一些像薛华(Francis Schaeffer)的熟悉名字,可是谁是安妮・狄勒德(Annie Dillard)呢?为什么杨腓力在这篇采访如此推崇这位作家呢?在她的普立兹得奖作品《溪畔天问》(Pilgrim at Tinker Creek)以及其他散文集子,一窥散文的瑰丽世界,成了我至今爱读的作家。

杨腓力后来编了一本题为《实景与异象》(Reality and Vision)的书(现经修订,以另一书名More Than Words 出版),罗列了一群基督徒作家讨论影响他们最深的作家。

结果在这本书,认识了两群作家:写的与被写的。执笔的作家里有我知道的傅士德(Richard Foster)、费凯特(Harold Fickett)、毕德生(Eugene Peterson)等,然而也有我未曾读过的麦德琳・蓝格尔(Madeleine Lengle)、维琴尼亚・欧文斯(Virginia Stem Owens)等,日后都成为我书架上的良伴,而其中一位笔下描写的作家布莱德瑞(Ray Bradbury),其童年小说《蒲公英酒》(Dandelion Wine)成了我有一天如果只能带几本书必会带在身旁的一本。《实景与异象》可说是为我开拓了丰饶的阅读天地。杨腓力去年出版了《灵魂生存良伴》(Soul Survior)一书,细数影响自己的作家与人物,也都是我所熟悉的;回顾这十几年读的书,有不少是直接或间接经由杨腓力而发现的。

杨腓力自己的作品,第一本令我难忘的是与保罗・班德医生(Paul Brand)合着的《疼痛》。杨腓力自言毕生都在书写有关苦难与痛苦的问题,不过我自己认为在这一本,作者首度展现了以故事批露真理的「侧描」功力。如《恩典多奇异》一书中所说,他宁愿「披露恩典,而非解释恩典」,自《疼痛》一书以降,杨腓力无论思索什么题目(耶稣、恩典、旧约圣经,神的不可见),总是以引人入胜的说故事手法,娓娓说出道理。

一九九八年「校园」拿到《恩典多奇异》的中文版权,由我翻译。翻译如移植花草,译者是园艺家,将异国语言的作品移植到中文土壤上,其间所花的心思、阅读的深度早已超过了仅为读者的层次。埋首翻译的过程,不知不觉也成了我自己生命的潜移默化。把电子档案送出去,书里的恩典余芬依然留在心里,发现自己也能够学着以「恩典治愈的眼目」观事待人。

该书出版后,引起不小的回响,有一本到了一位受刑人手中,他读后写道:「《恩典多奇异》……这本书写得真好,尤其是在解释『恩典』二字上的故事延义。阅读的时候,心灵上有种被抚慰的感受……。」我常常把这段话拿出来看,而且每每为之动容;这本书只有这一位读者似乎也就够了。在某一时,某一地,译笔转化的文字能成为心灵黑夜里的抚慰歌声,还有什么更值得的人生召命呢……。

杨腓力以前住在芝加哥,离我在美国的居处密尔沃基市只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恩典多奇异》在美国译完,那时曾兴起想要去芝加哥采访他的念头,后来作罢。不过最近译他的《寻神启事》(Reaching for the Invisible God),始得知他与妻子早于一九九二年迁居科罗拉多州。不过,最令自己不能释怀的是一九九九年去达拉斯参加基督教书展(CBA),到了那里才发现最后一天有杨腓力的签名会,而我已经订好前一天搭机返家,无从更改,如今想来就跳脚。很想亲自告诉他,我正在译他的作品……。

然而,相会于纸上,也是深刻的相遇经历。其实,影响我们最深的人,往往不都是扉页间认识的「素昧平生」的人吗?在《寻神启事》里,杨腓力抛出诸多信心路程的类比,其一是登山。翻译也一如攀缘高峰,时而陷入文字的迷障、时而跌进心情的纠缠。有时顺手拈来,自己也会偷偷得意,然而大多时候觉得自己选出来的方块字像粗糙的砖砌在一起,看了碍眼,只想拆个稀烂,把电脑丢出窗外。想归想,依然得搜尽枯肠,试图重新砌一面令自己满意的墙。这一本也不例外,在挣扎与想要放弃的念头间终告完成。然而,却不是终结,只是另一起点的开始,眼前又将是另一片风景,另一座高山,另一次相会。

我的书架上有本小书,叫The Book That Changed My Life,副标题是71 Remarkable Writers Celebrate the Books That Matter Most to Them。我不敢说《恩典多奇异》是对我最重要,或影响最深的一本书,但是这本作品的确对我个人以及我的翻译生涯,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也多少牵动了基督教出版社日后的出版生态。

《恩典多奇异》的原书于1997年出版,我读了之后,深觉这本书以真实例子把信仰的道理,特别是关乎恩典与宽恕,置于可实践的生命脉络里娓娓道来,生动、自然,又具说服力。我立刻写信把这本书推荐给出版社翻译。他们请了几位审阅内容,其中有一位认为这本书的内容过于美国化或西化,不太适合台湾的国情与文化,所以到了审书的最后一关被挡了下来。以前,如果知道出版社不同意我的推荐意见,我通常都不置可否,随出版社定夺。这一次,回想起来,我也不知为什么,决定要替这本书翻案。我写了份「陈情表」,解释那位审书者是西国宣教士,从「本土化」的角度来看本书内容,当然会觉得太美国化,但是我觉得这些美国文化与社会的实例,都是一些真人真事,没有太多需要详加解释的文化脉络,应该不致于影响中文读者的吸收。

结果,我的意见真的翻盘,出版社决定签下这本书。我已经忘了从我上书到决定出版又花了多少时间,但事后知道,如果再晚一点,这本书就会被另一家出版社签走。后来,也由我负责翻译这本书,并且成了招牌书系「生活馆」的第一本作品,而且销售成绩相当好。我在想,如果这本书不卖座,「生活馆」是否会持续下去,还是会像其他一些书系被自然淘汰?「生活馆」的内容与美工树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不仅成了很多其他出版社仿效的对象,我个人认为也带动了整个出版社的设计风格与出版走向更上一层楼。

后来,听说香港有出版社打算邀请该书作者杨腓力 (Philip Yancey) 赴港演讲,因此我们也想顺便请他到台湾来。后来香港那里只闻楼梯响,没有什么后续动作,所以我们就试着与杨腓力联络,看他是否有来台意愿,结果他答应,于是无心插柳却成了荫,变成我们在积极筹备他的第一次台湾之旅。《恩典多奇异》之后,我又翻译了作者另外四本书,因此讲座口译,很自然找上我。我忧喜参半答应接这个工作。喜的是,有多少译者能够亲自见到自己翻译并且喜欢的作家,并且替他演讲作翻译。忧的是,我已经有八年时间没有作口译,一接就是这么大ㄊㄨㄚ的,虽然上台前的焦虑现象逐年有改善,但真是不知道自己临场反应会如何。



【高雄讲座:杨腓力与徐成德】

此外,我还有个小小的焦虑,那就是担心见到作者本尊,是否会「人不如其文」。没错,文章是一回事,作人是另一回事的现象,并不稀奇。行文温馨感人的励志作家,实际上可以是个颐指气使的家伙。那么,擅写恩典的杨腓力,如果是个难以伺候的太上皇,我可是得跟他混一个礼拜,岂不是失落加失望又无奈吗?所以,接机那一天,看见杨氏夫妇从入境大厅出现,还真是个moment of truth。不过,回台北的车途中,先前的焦虑疑惧就已经渐渐消失。他们两位平易近人,没有丝毫架子。杨腓力虽然在书中一直说自己是个很内向的人,但是并不孤僻;他的妻子Janet则爽朗热情,我们一路上天南地北的聊,到了新店办公室,竟然觉得已经是老朋友了似的。

除了第一天晚上讲座,看见怀恩堂黑鸦鸦一片人,心脏差点跳出来之外,上台也不再焦虑。究竟已经翻译了他的四本书,也读过他所有的作品,因此虽然没有讲稿,也不用过于担心会错解他的意思,而且我们两人有作、译者的默契,几天下来,甚至还会乐在其中。然而,是私下的相往,一起去喝星巴克、去吃义大利冰淇淋、去看马偕墓园,让我知道杨腓力是一位真知力行,而不是单单口谈恩典的作者。

最令人难忘的例子就是有天晚上老板请吃饭,找了他的小儿子一起来陪客。快吃完的时候,小儿子的朋友也过来,大家就彼此介绍,杨腓力说:「你好,我是Philip。」后来谈一谈,那位小朋友突然掩嘴惊叫:「你是Philip Yancey!!」他工作忙碌,根本不知道有此讲座,也没预料到会在台湾遇见杨腓力。不过,我那时候很想狂笑一顿,因为觉得这小朋友实在是太后知后觉了。他好歹也读过杨腓力的不少作品,怎么会没看过他的照片呢,呵呵。待隔年去丹佛参加全美基督教书展,再次与杨腓力见面,回头再想到这个小插曲,更体会其难能可贵了。

2005年,出版社决定派我去参加该年在丹佛举行的全美基督教书展。没多久,我收到杨腓力个人助理的信。因为杨腓力的住处离丹佛不远,所以这次将以东道主的身分请一些出版社的代表吃饭。同时,我也收到杨腓力的邮件,问我是否能跟他们夫妇单独吃顿饭。

七月十号晚上,请各出版社的晚宴在一间历史悠久的建筑物里的餐厅举行。杨腓立订了一个房间,分成三个长桌。每份餐具上面有一份菜单,一份参与国家代表名单。后来我才知道,这八个受邀国家都曾经请杨腓力去演讲,而今天的晚宴是他对这些国家出版者的感谢,所以受邀名单上面写着Yancey’s International Appreciation Dinner。主菜我选了不常见的美国野牛肋眼烤牛排 (Buffalo Rib-Eye)。服务生一直告诉我们,野牛的肉非常鲜嫩,绝不输畜牛,我就姑且一试点了这道菜,结果服务生所言不虚,确实鲜嫩美味。甜点我则叫了超级大块苹果派,加香草冰淇淋,是谓Apple A La Mode也^^。

吃完饭后,杨腓力讲了一段话。他先欢迎我们来丹佛参加书展,但是勉励我们不要看到这么庞大辉煌的书展而感到妄自菲薄。列席的八个国家,基督徒的比例几乎都是个位数字 (巴西与菲律宾可能除外),成不了气候,举办这么有声有色的活动。但是他走过这些国家,他知道身为少数群体,有时候更珍惜自己拥有的,而且意义与大小多少是未必成正比的。接着他一一提到列席人的名字与国家,并且提到他去当地的一些小插曲或感想,像是他去荷兰参加卢云的追思礼拜,去英国搭火车停摆,去日本会晤女儿被北韩绑架失踪的夫妇等等。他最后提到台湾,说台湾是个信仰的战略重地,麻雀虽小,但是极为要紧。

整个晚上我们聊读书、聊写作、聊台湾、聊生活。我浑然不觉,坐在我前面的,是作品销售几百万册的作家,是受邀到世界各地演讲的知名讲员,而单单是一位称我为「朋友」的Philip。身为译者,能够见到翻译作品的作者,为他的演讲作翻译,因而相识成为朋友。这么美好的经历,也只能说可遇不可求了。

杨腓力着作简表:

寻神启事 Reaching for the Invisible God/校园书房出版社
克里姆林宫的钟声 Praying with the KGB/校园书房出版社
无语问上帝 Disappointment with God/校园书房出版社
恩典多奇异 What's so Amazing About Grace?/校园书房出版社
生命总有伤痛时 When Life Hurts/校园书房出版社
欢喜读旧约 The Bible Jesus Read/校园书房出版社
何必上教会? Church : Why Bother?/校园书房出版社
祷告 /校园书房出版社
另一个世界的传言 /校园书房出版社
耶稣真貌/提比哩亚出版社
发现上帝/雅歌
疼痛/智库文化
神的杰作/更新传道会
神的形象/更新传道会
有话问苍天/香港天道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