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愛作者群》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楊腓力是誰?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那一天,為什麼會在書店拾起那本書,並決定買回去,現在已經記不起來了。

從書架抽出暗紫色、封面設計不起眼的《敞開的窗》(Open Window),實在很納悶。不過那幾年,買書像女人上街買衣服一樣,不在是否需要那件衣服,而是純粹享受買回去據為己有的樂趣。

然而,亂買衣服,也該會買漂亮的衣服。我為什麼會買下這本擺在書架上不會「生輝」(不夠厚、他當時還未成名、外觀也不精美)的書呢?

或是那時已經知道楊腓力是何許人?還是……?

人過中年,作回憶考古,簡直就是跟自己過不去。按照出版年代,這本不起眼的《敞開的窗》應該是我買到的楊腓力的第一本書,裡面收錄了他的採訪文章。比起後期作品,這本書的文筆、格局當然遜色不少,然而卻為我的心靈開了不少前所未有的明窗。書中固然看見一些像薛華(Francis Schaeffer)的熟悉名字,可是誰是安妮‧狄勒德(Annie Dillard)呢?為什麼楊腓力在這篇採訪如此推崇這位作家呢?在她的普立茲得獎作品《溪畔天問》(Pilgrim at Tinker Creek)以及其他散文集子,一窺散文的瑰麗世界,成了我至今愛讀的作家。

楊腓力後來編了一本題為《實景與異象》(Reality and Vision)的書(現經修訂,以另一書名More Than Words 出版),羅列了一群基督徒作家討論影響他們最深的作家。

結果在這本書,認識了兩群作家:寫的與被寫的。執筆的作家裡有我知道的傅士德(Richard Foster)、費凱特(Harold Fickett)、畢德生(Eugene Peterson)等,然而也有我未曾讀過的麥德琳‧藍格爾(Madeleine Lengle)、維琴尼亞‧歐文斯(Virginia Stem Owens)等,日後都成為我書架上的良伴,而其中一位筆下描寫的作家布萊德瑞(Ray Bradbury),其童年小說《蒲公英酒》(Dandelion Wine)成了我有一天如果只能帶幾本書必會帶在身旁的一本。《實景與異象》可說是為我開拓了豐饒的閱讀天地。楊腓力去年出版了《靈魂生存良伴》(Soul Survior)一書,細數影響自己的作家與人物,也都是我所熟悉的;回顧這十幾年讀的書,有不少是直接或間接經由楊腓力而發現的。

楊腓力自己的作品,第一本令我難忘的是與保羅‧班德醫生(Paul Brand)合著的《疼痛》。楊腓力自言畢生都在書寫有關苦難與痛苦的問題,不過我自己認為在這一本,作者首度展現了以故事批露真理的「側描」功力。如《恩典多奇異》一書中所說,他寧願「披露恩典,而非解釋恩典」,自《疼痛》一書以降,楊腓力無論思索什麼題目(耶穌、恩典、舊約聖經,神的不可見),總是以引人入勝的說故事手法,娓娓說出道理。

一九九八年「校園」拿到《恩典多奇異》的中文版權,由我翻譯。翻譯如移植花草,譯者是園藝家,將異國語言的作品移植到中文土壤上,其間所花的心思、閱讀的深度早已超過了僅為讀者的層次。埋首翻譯的過程,不知不覺也成了我自己生命的潛移默化。把電子檔案送出去,書裡的恩典餘芬依然留在心裡,發現自己也能夠學著以「恩典治癒的眼目」觀事待人。

該書出版後,引起不小的迴響,有一本到了一位受刑人手中,他讀後寫道:「《恩典多奇異》……這本書寫得真好,尤其是在解釋『恩典』二字上的故事延義。閱讀的時候,心靈上有種被撫慰的感受……。」我常常把這段話拿出來看,而且每每為之動容;這本書只有這一位讀者似乎也就夠了。在某一時,某一地,譯筆轉化的文字能成為心靈黑夜裡的撫慰歌聲,還有什麼更值得的人生召命呢……。

楊腓力以前住在芝加哥,離我在美國的居處密爾沃基市只有一個半小時的車程。《恩典多奇異》在美國譯完,那時曾興起想要去芝加哥採訪他的念頭,後來作罷。不過最近譯他的《尋神啟事》(Reaching for the Invisible God),始得知他與妻子早於一九九二年遷居科羅拉多州。不過,最令自己不能釋懷的是一九九九年去達拉斯參加基督教書展(CBA),到了那裡才發現最後一天有楊腓力的簽名會,而我已經訂好前一天搭機返家,無從更改,如今想來就跳腳。很想親自告訴他,我正在譯他的作品……。

然而,相會於紙上,也是深刻的相遇經歷。其實,影響我們最深的人,往往不都是扉頁間認識的「素昧平生」的人嗎?在《尋神啟事》裡,楊腓力拋出諸多信心路程的類比,其一是登山。翻譯也一如攀緣高峰,時而陷入文字的迷障、時而跌進心情的糾纏。有時順手拈來,自己也會偷偷得意,然而大多時候覺得自己選出來的方塊字像粗糙的磚砌在一起,看了礙眼,只想拆個稀爛,把電腦丟出窗外。想歸想,依然得搜盡枯腸,試圖重新砌一面令自己滿意的牆。這一本也不例外,在掙扎與想要放棄的念頭間終告完成。然而,卻不是終結,只是另一起點的開始,眼前又將是另一片風景,另一座高山,另一次相會。

我的書架上有本小書,叫The Book That Changed My Life,副標題是71 Remarkable Writers Celebrate the Books That Matter Most to Them。我不敢說《恩典多奇異》是對我最重要,或影響最深的一本書,但是這本作品的確對我個人以及我的翻譯生涯,具有深遠的意義;同時也多少牽動了基督教出版社日後的出版生態。

《恩典多奇異》的原書於1997年出版,我讀了之後,深覺這本書以真實例子把信仰的道理,特別是關乎恩典與寬恕,置於可實踐的生命脈絡裡娓娓道來,生動、自然,又具說服力。我立刻寫信把這本書推荐給出版社翻譯。他們請了幾位審閱內容,其中有一位認為這本書的內容過於美國化或西化,不太適合台灣的國情與文化,所以到了審書的最後一關被擋了下來。以前,如果知道出版社不同意我的推荐意見,我通常都不置可否,隨出版社定奪。這一次,回想起來,我也不知為什麼,決定要替這本書翻案。我寫了份「陳情表」,解釋那位審書者是西國宣教士,從「本土化」的角度來看本書內容,當然會覺得太美國化,但是我覺得這些美國文化與社會的實例,都是一些真人真事,沒有太多需要詳加解釋的文化脈絡,應該不致於影響中文讀者的吸收。

結果,我的意見真的翻盤,出版社決定簽下這本書。我已經忘了從我上書到決定出版又花了多少時間,但事後知道,如果再晚一點,這本書就會被另一家出版社簽走。後來,也由我負責翻譯這本書,並且成了招牌書系「生活館」的第一本作品,而且銷售成績相當好。我在想,如果這本書不賣座,「生活館」是否會持續下去,還是會像其他一些書系被自然淘汰?「生活館」的內容與美工樹立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不僅成了很多其他出版社仿傚的對象,我個人認為也帶動了整個出版社的設計風格與出版走向更上一層樓。

後來,聽說香港有出版社打算邀請該書作者楊腓力 (Philip Yancey) 赴港演講,因此我們也想順便請他到台灣來。後來香港那裡只聞樓梯響,沒有什麼後續動作,所以我們就試著與楊腓力聯絡,看他是否有來台意願,結果他答應,於是無心插柳卻成了蔭,變成我們在積極籌備他的第一次台灣之旅。《恩典多奇異》之後,我又翻譯了作者另外四本書,因此講座口譯,很自然找上我。我憂喜參半答應接這個工作。喜的是,有多少譯者能夠親自見到自己翻譯並且喜歡的作家,並且替他演講作翻譯。憂的是,我已經有八年時間沒有作口譯,一接就是這麼大ㄊㄨㄚ的,雖然上台前的焦慮現象逐年有改善,但真是不知道自己臨場反應會如何。



【高雄講座:楊腓力與徐成德】

此外,我還有個小小的焦慮,那就是擔心見到作者本尊,是否會「人不如其文」。沒錯,文章是一回事,作人是另一回事的現象,並不稀奇。行文溫馨感人的勵志作家,實際上可以是個頤指氣使的傢伙。那麼,擅寫恩典的楊腓力,如果是個難以伺候的太上皇,我可是得跟他混一個禮拜,豈不是失落加失望又無奈嗎?所以,接機那一天,看見楊氏夫婦從入境大廳出現,還真是個moment of truth。不過,回台北的車途中,先前的焦慮疑懼就已經漸漸消失。他們兩位平易近人,沒有絲毫架子。楊腓力雖然在書中一直說自己是個很內向的人,但是並不孤僻;他的妻子Janet則爽朗熱情,我們一路上天南地北的聊,到了新店辦公室,竟然覺得已經是老朋友了似的。

除了第一天晚上講座,看見懷恩堂黑鴉鴉一片人,心臟差點跳出來之外,上台也不再焦慮。究竟已經翻譯了他的四本書,也讀過他所有的作品,因此雖然沒有講稿,也不用過於擔心會錯解他的意思,而且我們兩人有作、譯者的默契,幾天下來,甚至還會樂在其中。然而,是私下的相往,一起去喝星巴克、去吃義大利冰淇淋、去看馬偕墓園,讓我知道楊腓力是一位真知力行,而不是單單口談恩典的作者。

最令人難忘的例子就是有天晚上老闆請吃飯,找了他的小兒子一起來陪客。快吃完的時候,小兒子的朋友也過來,大家就彼此介紹,楊腓力說:「你好,我是Philip。」後來談一談,那位小朋友突然掩嘴驚叫:「你是Philip Yancey!!」他工作忙碌,根本不知道有此講座,也沒預料到會在台灣遇見楊腓力。不過,我那時候很想狂笑一頓,因為覺得這小朋友實在是太後知後覺了。他好歹也讀過楊腓力的不少作品,怎麼會沒看過他的照片呢,呵呵。待隔年去丹佛參加全美基督教書展,再次與楊腓力見面,回頭再想到這個小插曲,更體會其難能可貴了。

2005年,出版社決定派我去參加該年在丹佛舉行的全美基督教書展。沒多久,我收到楊腓力個人助理的信。因為楊腓力的住處離丹佛不遠,所以這次將以東道主的身分請一些出版社的代表吃飯。同時,我也收到楊腓力的郵件,問我是否能跟他們夫婦單獨吃頓飯。

七月十號晚上,請各出版社的晚宴在一間歷史悠久的建築物裡的餐廳舉行。楊腓立訂了一個房間,分成三個長桌。每份餐具上面有一份菜單,一份參與國家代表名單。後來我才知道,這八個受邀國家都曾經請楊腓力去演講,而今天的晚宴是他對這些國家出版者的感謝,所以受邀名單上面寫著Yancey’s International Appreciation Dinner。主菜我選了不常見的美國野牛肋眼烤牛排 (Buffalo Rib-Eye)。服務生一直告訴我們,野牛的肉非常鮮嫩,絕不輸畜牛,我就姑且一試點了這道菜,結果服務生所言不虛,確實鮮嫩美味。甜點我則叫了超級大塊蘋果派,加香草冰淇淋,是謂Apple A La Mode也^^。

吃完飯後,楊腓力講了一段話。他先歡迎我們來丹佛參加書展,但是勉勵我們不要看到這麼龐大輝煌的書展而感到妄自菲薄。列席的八個國家,基督徒的比例幾乎都是個位數字 (巴西與菲律賓可能除外),成不了氣候,舉辦這麼有聲有色的活動。但是他走過這些國家,他知道身為少數群體,有時候更珍惜自己擁有的,而且意義與大小多少是未必成正比的。接著他一一提到列席人的名字與國家,並且提到他去當地的一些小插曲或感想,像是他去荷蘭參加盧雲的追思禮拜,去英國搭火車停擺,去日本會晤女兒被北韓綁架失蹤的夫婦等等。他最後提到台灣,說台灣是個信仰的戰略重地,麻雀雖小,但是極為要緊。

整個晚上我們聊讀書、聊寫作、聊台灣、聊生活。我渾然不覺,坐在我前面的,是作品銷售幾百萬冊的作家,是受邀到世界各地演講的知名講員,而單單是一位稱我為「朋友」的Philip。身為譯者,能夠見到翻譯作品的作者,為他的演講作翻譯,因而相識成為朋友。這麼美好的經歷,也只能說可遇不可求了。

楊腓力著作簡表:

尋神啟事 Reaching for the Invisible God/校園書房出版社
克里姆林宮的鐘聲 Praying with the KGB/校園書房出版社
無語問上帝 Disappointment with God/校園書房出版社
恩典多奇異 What's so Amazing About Grace?/校園書房出版社
生命總有傷痛時 When Life Hurts/校園書房出版社
歡喜讀舊約 The Bible Jesus Read/校園書房出版社
何必上教會? Church : Why Bother?/校園書房出版社
禱告 /校園書房出版社
另一個世界的傳言 /校園書房出版社
耶穌真貌/提比哩亞出版社
發現上帝/雅歌
疼痛/智庫文化
神的傑作/更新傳道會
神的形象/更新傳道會
有話問蒼天/香港天道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