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生》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臺灣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生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台灣的烏腳病之父

王金河醫生,受人尊稱為「台灣的烏腳病之父」。1916年4月23日出生於台南縣北門鄉,父親王讚是以捕漁及養殖牡礪為業,並兼營運輸船。

王醫生七歲時進入北門公學校。畢業後,在老師的建議下考進台南長榮中學,在三年級時受洗。畢業後與同學共赴日本求學,1941年畢業於日本東京醫科大學。受聘於當地太久保病院擔任外科醫員。1942年與夫人王毛碧梅女士結褵。兩年後,因母親病危,趕回台灣,母親過世後就留在台灣。

王醫生於1943年在省立台南醫院外科服務時,一直有教會生活,因此認識基督教芥菜種會的孫理蓮牧師娘,及謝緯醫生,結下他們為烏腳病患服務的因緣。後來,北門鄉有一位老醫生,他在過世之前曾鼓勵王醫生回鄉服務。1944年3月終於回鄉開業「金河診所」,同時也擔任衛生所的醫生及法醫。

因為這位醫界前輩的話,原本只想短暫回鄉服務的王金河醫生,卻從此展開他與烏腳病人的不解之緣,再也離不開了,一直到他告老退休。

因為愛,他用一生守護鄉里

1959年長老教會台南中會幾位牧師前來,商請王醫生協助成立北門佈道會。在佈道會成立數月後,台南神學院的教授到此參訪,發現許多烏腳病(Blackfoot Disease)患者,雙腳潰爛,生蛆發臭,卻無力就醫。

有位日籍神學教授法蘭克林曾說:「如果耶穌生在台灣,祂一定會先到北門醫治這群人」。

王醫生選擇在經濟、物質資源都缺乏的故鄉行醫,而且還得面對許多連家人都鄙棄的烏腳病人,也許別人笑他「憨」,但為了回應上帝的愛與恩典,他卻「甘願作憨人」。他一生對家鄉的貢獻有:

一、為烏腳病「免費診所」盡心盡力

「要讓貧窮的弟兄分享你所有的;要接待異鄉人。」(羅12:13)

捨棄城市行醫的高收入,回到偏遠落後的北門,只為回饋鄉里。王醫生除了忙著自己的診所看病外,1960年芥菜種會在金河診所的旁邊,成立了烏腳病的免費診所「憐憫之門」,也是由王醫生出力,芥菜種會出錢,並接受各界捐款及物資援助。南投的謝緯醫生則是每週四來北門鄉一趟,為病患動手術。

免費診所最高紀錄曾收容八十多人,病患大多來自北門、學甲、義竹、布袋及下營一帶。

王醫生可說是「校長兼打鐘」,不但為烏腳病人看診,還要安慰他們憂傷的心靈,醫生娘則要負責患者們的三餐及生活問題。夫婦願意捨棄己身可以享受富裕生活的機會,而選擇和貧苦者在一起,燃燒自己,照亮需要的人,誠如羅馬書十二章15節所說:「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

二、踏入政壇,為民喉舌

王醫生在故鄉行醫,守護居民的健康,在眾望所歸的推舉下,被選為第一屆北門鄉長,之後又連續擔任了兩屆的縣議員及農會理事。年輕有為的他滿懷服務鄉里的理想與抱負,擔任許多的職務,為民喉舌。

但是義人總是容易遭嫉妒的,就在他擔任縣議員時,因為派系的爭鬥,而被誣陷入獄,雖然只關了二十三天,而此冤也在三、四年後獲得平反了。這場牢獄之災讓他對政治灰心,出獄後的王金河醫生從此專心行醫,將大部分的心思放在對病患的關懷上。

「醫者父母心」的醫界典範

「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太22:37-40)

王醫生是個敬畏上帝的人,他秉持著聖經「愛人如己」的教導,將每位患者都當成自己的親友般關懷、照顧。烏腳病患者的苦,他最瞭解,他如父親般地不離不棄,他的行醫心志與精神真是醫界的美好典範。

一、讀聖經、唱聖詩、禱告撫慰患者的心靈

雨果:「信仰,是人們所必需的。什麽也不信的人不會有幸福。」

1960年6月16日「北門嶼基督長老教會」設立。1962年10月10日禮拜堂落成,舉行獻堂儀式。在民間宗教興盛的北門地區,要邀請居民走入教會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是對於無依無靠的烏腳病人而言,禮拜中寧靜的氛圍,聖經的話語、詩歌、禱告一次次地撫慰著他們無助、憂傷的心靈,讓他們的生命有盼望。

雅各書五章13節:「你們中間有受苦的呢,他就該禱告;有喜樂的呢,他就該歌頌。」

烏腳病患者的腳趾或手指進入壞疽期,有些患部會腫脹,然後縮小,內部有水腫液體,很臭,比樹上的死貓還要臭,傷口如果不消毒會生蛆蟲,蟲一蠕動,就會令人疼痛難耐,寢食難安。

王醫生及醫護人員用心照顧患者,細心地挑出患者骨肉內所長的蛆蟲而面不改色。身為醫生,卻經常背著行動不便的患者去換藥、作禮拜。醫生娘王毛碧梅女士則每天免費為貧困患者準備三餐飲食。夫妻倆一起為了這些病患忙進忙出,帶領患者唱聖詩、禱告,減緩身體、心理的痛苦。

英國宣教師訪問烏腳病房,聽完病患的詩歌後說:「走遍全球,這群眼瞎的、缺手缺腳的人所唱的音符,是全世界最美的音符」

二、做別人不願、不敢做的事

患者往生後,遇到家屬無能力或不願意處理喪事,王醫生就買回木料,自己替死者釘棺木、入棺、找墓地,並和護士及信徒扛著棺木將死者下葬。

希伯來書十三章2節:「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

不幸截肢的烏腳病患,失去行動自由,自怨自艾、自認是「死坐活吃」的人。1963年3月設立「烏腳病患手工藝生產中心」由王毛碧梅女士負責訓練及經營,患者樂在其中,成品也獲得外界好評。一直到1978年省政府接手該中心為止。

1977年11月政府正式在北門設立「烏腳病防治中心」,隸屬台南醫院,收容免費診所的病患。1984年基督教芥菜種會北門免費診所停業,完成了艱難的階段性任務,功成身退。

三、熱誠又謙卑,搭配服事

王金河醫生是日本私立東京醫專畢業,謝緯醫生也是同校的學弟,後來因愛主的緣故兩人相知相惜,共同投入醫療宣教的事工,特別是對烏腳病人的關懷。

在設備不足的免費診所裡,謝緯醫生負責外科手術,而王醫生則負責後續繁瑣的醫療照顧,兩人合作無間,對於烏腳病人及北門地區居民的健康診治之投入與照顧,可說是盡心盡力,毫無怨言的付出。

他們的情誼有如蘭大衛醫生與梅監務牧師般的緊密,共同的信仰與熱誠,大家的目標都是「為主而活」。

羅馬書十四章8節:「我們活著,是為主而活,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活也好,死也好,我們都是屬主的人。」

鶼鰈情深,獲獎無數

箴言十二章4節:「才德的婦人是丈夫的冠冕。」

王醫生的賢內助--「王毛碧梅女士」堪稱為「烏腳病之母」。夫唱婦隨,榮神益人,一生奉獻在烏腳病患身上。她因為積勞成疾,在1985年糖尿病併發腦血管栓塞,截除左下肢。雖然需以輪椅代步,但在王醫生及孝順子女無微不至的照顧下,她也能暢遊海內外,享受天倫,直到1995年4月21日病逝於台南新樓醫院,享年七十四歲。

王醫生在1962年榮獲第五屆全國好人好事表揚,1968年1月由省主席黃杰頒發獎狀表揚,1974年11月榮獲第二十七屆醫師節特優醫生,1992年9月26日榮獲台北西區扶輪社頒發職業成就獎,1993年3月夫婦二人榮獲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頒發第二屆賴和醫療服務獎,1995年獲得台灣省醫師公會頒服務醫界貢獻殊偉獎,同年獲得行政院衛生署頒二等衛生獎章,1997年4月12日獲頒中華民國第七屆醫療奉獻獎,同年8月21日李登輝總統特頒「仁醫濟世」匾額,2007年9月榮獲陳水扁總統頒發三等景星勳章。

在偏遠鄉下默默付出的王醫生伉儷,榮獲諸多獎項,真是實至名歸。這些榮耀代表社會、政府對他近半世紀奉獻貧病者的愛心,表彰長期對烏腳病患的肯定。

退而不休,樂在公益

1996年8月5日,王醫生結束金河診所的業務。退休後的他經常接受各醫學院、大學的邀請演講,除了講述烏腳病的醫療史,他更強調要以行醫為「志業」而非「職業」的服務價值觀,並勉勵行醫者要有「甘願做憨人」的精神。

羅馬書十二章1節:「所以,弟兄姊妹們,既然上帝這樣憐恤我們,我勸你們把自己當作活活的祭物獻給上帝,專心事奉他,蒙他喜悅。這就是你們應該獻上的真實敬拜。」

「唱歌」讓他憶起往事,而「音樂」是病患最好的醫療禮物。所以他加入「樂之藝合唱團」,到各地做公益表演。

在台灣醫療宣教史上,嘉南沿海居民的苦難歷史、醫療前輩們無怨無悔的付出,這些都是珍貴的史料。高齡的王醫生不辭辛勞南北奔波,和北門嶼教會很積極地在免費診所原址籌設「烏腳病醫療歷史紀念館」,後來獲得文建會及台南縣政府的支持,在2003年5月24日正式成立籌備處。2007年「烏腳病醫療歷史紀念館」在最具歷史意義的「金河診所」正式開幕了。

王醫生謙卑地說:「感謝上帝,派我為烏腳病患者服務,一切榮耀都歸於神」。

「財團法人王金河文化藝術基金會」榮獲第三十四屆「教育部社教公益團體獎」,2008年11月12日在頒獎典禮上中,高齡九十三歲依然健康開朗的王金河醫生開心地上台領獎。

九十八歲高齡,但身體依舊硬朗的王醫生,是烏腳病醫療史的見證與代言人,他的一生為基督信仰做了最有力的活見證。

提摩太前書六章12節:「你要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你為此被召,也在許多見證人面前,已經作了那美好的見證。」

本專欄與路加傳道會網站合作。

【延伸閱讀】:
媽媽的藍色憂鬱
薪傳傳心
一件白夾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