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小憩》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復活》--靈魂悔罪的求道之旅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托爾斯泰在六十耳順之年開始寫作《復活》這本書,經過十年的苦思蘊釀,終於將單一人物的真實故事,轉變成格局閎大的長篇小說。

◆從純潔到墮落

故事一開始即引用福音書的經句,預示作者試圖傳達給讀者的訊息:饒恕、自省、謙卑,接著就開始詳細介紹男女主角大略的生平與性格。

聶赫留朵夫是貴族階級,年輕時充滿淑世的理想,對女主角卡秋莎(又稱瑪絲洛娃)懷抱純潔的愛情;但是在進入軍隊服務之後,逸樂的生活讓他聽從慾望唆使,誘姦了卡秋莎,而卡秋莎也因此灰心喪志。他們的孩子生下不久便因為照顧不周而死亡。卡秋莎原本想要找正常的工作養活自己;然而,僱主卻往往想要染指她的美色,她只好被迫一再離開,最後她發現:

「低聲下氣去當女僕,但這樣就逃避不了男人的糾纏,不得不跟人臨時祕密通姦;或者取得生活安定又合法的地位,就是進行法律所容許且報酬豐厚的長期性公開開姦。她選擇了後者。」

卡秋莎的出身背景和往後的遭遇,的確讓她很難選擇正常的生活方式。但是,托爾斯泰也點出卡秋莎有一些根本的性格問題,例如不願吃苦,隨著本能思考行事等,而社會敗壞的風氣更助長她形成扭曲的價值觀,使她自己選擇成為妓女。

在現實的社會中,卡秋莎並不是特例,托爾斯泰在陳述男女主角的生活之際,沒有忘記改變視角,由微觀個人生命苦樂轉為宏觀整個社會道德風氣,甚至探討人類必須面對的信仰議題。

「千百萬婦女過著這種生活,不僅能取得關心公民福利的政府的許可,並且受到它的保護。最後,這類婦女十個中有九個受著惡疾的折磨,未老先衰,過早夭折。」

◆踏上復活之旅

卡秋莎後來因為涉及富商被毒殺身亡的命案,被帶上法庭,聶赫留朵夫剛好是陪審員之一。由於陪審團的失誤,原本無罪的卡秋莎被判到西伯利亞服四年苦役。

為了彌補往日和誤判的過錯,聶赫留朵夫四處奔走,在漫長的過程中,他省思自己和整個國家的罪惡,並且嘗試分析出俄羅斯社會腐敗的根源及解決之道。

卡秋莎在前往服刑的途中,也認識許多和她過去在賣笑生涯中所見到不同的人,她開始了解到,除了生存之外,生命中應該還有更高層次的信念值得追求。於是,男女主角各自踏上屬於自己的「復活」之旅。

◆扭曲的社會價值觀

在法庭這個人性的大觀園中,托爾斯泰火力全開,仔細描繪整個國家上下交相賊的惡形惡狀,當權者迷信、貪杯好色、推諉卸責、矯揉造作、自抬身價……。作者要呈現的,就是整個國家雖然高舉聖經,卻又以背逆的價值觀生活著的狀態。

這些雙手沾滿血腥的人居然擁有審判他人罪刑的權力,托爾斯泰認為這是造成人民痛苦的根源之一:

「他在法庭裡帶領人們憑著福音書宣誓,而福音書恰恰禁止人們起誓;因此,這項工作是不正當的。……他不僅從來不感到於心有愧,而且還很喜歡它,因為可以藉此結識許多名流。」

談到監獄裡徒具形式的聖餐禮拜:

「(司祭)認為這是唯一正確的信仰……主要是十八年來他靠這種禮拜收入錢財,養家活口。」

托爾斯泰試圖在小說中提出面對經濟議題和道德議題時的解決方式,前者就是放棄土地私有制,成立公社,利潤共享,尋找平衡激進社會主義的缺失。然而,他也很清楚地知道人性,既得利益者很難去放棄已經擁有的利益,理想是隨時可以被否決的,這也是作者真實生活所面對的窘況:

「他不願意違反自己的信念而占有土地。他既不願意做官,又不能放棄早已過慣的奢侈生活。」

而後者的道德問題,聶赫留朵夫除了心裡悔罪之外,他還要求自己在行為上做出相對的回應,包括:「不惜犧牲一切和她結婚,來達到道德上的完善……為了贖罪,他什麼都願意做。」

無怪乎卡秋莎會怒斥他:「你想利用我來拯救你自己!」

自行選擇付上代價,是否等於罪惡得到救贖赦免呢?婚姻關係難道只是一種犧牲嗎?托爾斯泰似乎是以苦行主義來做為他贖罪的方式,聶赫留朵夫眼見許多人因為貧苦而衍生出許多苦難,他懷疑:

「到底是我瘋了,所以才看到人家看不到的事,還是做出我所看到那些事的人瘋了?」

於是,最後他只好將環節複雜的社會問題化約成:

「要克服人們飽受苦難的駭人聽聞的罪惡,唯一可靠的辦法就是在上帝面前承認自己總是有罪的……一旦實行這些戒律(而這是完全辦得到的),人類社會就能確立嶄新的秩序……在地上建立天國,也能實現。」

◆托爾斯泰的求道之旅

聶赫留朵夫似乎是托爾斯泰的另外一個化身。他年輕時也曾荒唐淫逸,地主身分和優渥的版稅收入則是他亟欲拋掉的包袱;對照於同胞的貧困受苦,他無法安於自己的生活,改革社會制度也許可行,但是充滿太多無法控制的變數,於是,宗教成為他最後能安撫內心矛盾的方式。

《復活》這本書不妨可以看做他另外的隱性《懺悔錄》。他的懺悔,不像盧梭把自己的私生活完全暴露出來,讓眾人唾棄的同時,又不得不欣賞他的勇氣,其中仍然帶有自高自義的嫌疑;也不像聖.奧古斯丁有時過於沉浸在「懺悔」這件事上,想要在用力的懺悔中尋求信仰的真義。托爾斯泰的懺悔近似於聖經所記的:

「我也知道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馬書七章18節)

終其一生,托爾斯泰都在掙扎當中尋找平衡點,而靈魂的洗滌與復活,則是他始終不變的盼望。

書名:《復活》
作者:列夫•托爾斯泰(Leo Tolstoy)
譯者:草嬰
出版社:木馬

心靈小憩》網站 http://life.fhl.ne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