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分每秒有祢》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馬丁路德今天說了什麼?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有四年之久,因為翻譯馬丁路德的加拉太書講義,我每天必須去聆聽大師講課,心想:「馬丁路德博士今天說了什麼?」可惜我在電腦桌邊,不在他的桌邊,不能一面享用食物一面飽餐他的桌邊談。但這些年,我的確因聆聽大師而靈裡飽足,甚至到了不想再聽路德又說了什麼的地步。

去年有許多慶祝改教五百年的活動,也有許多新出版品,在此不一一細數。靜下心來,我問自己,能這樣被人紀念的神學家可能不多,為什麼路德的影響力超越別人?甚至有一個調查說,對人類最有貢獻的前幾名包括愛迪生、愛因斯坦與馬丁路德。很奇怪不是嗎?科技與宗教都改變人類歷史,但宗教方面以馬丁路德為首,而且本書名說,這影響力超過五百年,這是我絕對相信的。

不論大家是否讀過路德的作品,總經常會聽到或看到路德說了什麼;不論大家是否參加慶祝活動,可以想想為什麼各處都在研究路德,路德到底說了什麼。女學者撒拉威爾森的<<超越500年的影響力~馬丁路德今天仍舊說話>>可以讓人用較短的時間明白或複習路德的神學,深入了解當時的社會、政治、宗教背景,以及改教最重要的精華。



本書解決了我一些長期以來弄不清楚的疑問。例如為什麼當時的信徒這麼相信「煉獄」,甚至認為去煉獄是好消息。當時的煉獄概念,作者撒拉威爾森解釋得非常清楚易懂。去煉獄代表沒有直接下地獄,總有一天會上天堂。而當人不捨得親人在煉獄受苦,就會想辦法解決。

解決之道不是今日我們熟知的要認罪悔改,接受耶穌的救贖,而是購買贖罪券。本書詳細探討贖罪券的來龍去脈,例如有了贖罪券不是不用悔改,而是縮短停留在煉獄的時間。但本書更精華的部分在於詳述路德重新發現福音的前因後果。

路德是不折不扣的好學生,並不是想造反改革的人,年紀輕輕就被按立,又很快得到博士學位,在大學教書。他決心要研讀聖經並捍衛真理。這就是造成他後來成為改革者的前因。

當他領悟到羅馬書1:17「神的義」並不是要來定人的罪,而是藉著耶穌基督把神的義加給我們,而我們的罪可以交給基督(這就被稱為甜蜜的交換)時,他立刻去查考奧古斯丁的專論來檢驗自己的解釋是否正確,因為這個發現與當時用贖罪券解決罪的問題有天壤之別。

路德被稱為改教之父,但他是人不是神,路德說什麼並不比神說什麼重要。作者身為路德學者,卻不為路德隱惡揚善。這對於一些不想再聽到路德說什麼的人是一大福音,例如本書提到路德與猶太人的關係,就是路德一生的大缺點,而路德將對手「妖魔化」的辛辣語言,更是讀過路德作品的人一致的體會。用白話來說,路德很會罵人,而且罵得狗血淋頭,當然,這也可以說明他對真理的執著,不顧性命也要說出「這是我的立場」的堅持。

說到路德善於捍衛真理,我經常看到他放在一起開罵的三個對象:罪、死亡、撒但。再加上路德最強調的律法與福音的區別,路德常會說當你被律法驚嚇時,要說:「律法小姐,妳不是唯一的,妳也不是一切!在妳之外,還有更大更好的,也就是恩典、信心、祝福;它們反倒安慰我,要我有盼望,應許我在基督裡絕對會得勝,並且必定有救恩。所以我沒有理由絕望。」(馬丁路德解釋加拉太書3:23)

我也好奇當時有什麼背景讓人如此害怕死亡,本書作者撒拉威爾森清楚地為我們描述,當時的人平均壽命只有三十歲,百分之二十的嬰孩在周歲前夭折,路德自己就有這樣的痛苦經驗,他生養的三男三女中,一位女兒不滿一歲就夭折,另一女兒十三歲過世,讓他哀痛逾恆。

當時這樣短暫人生中的主題就是苦難,以及基督將要審判。審判的主出現在教會的藝術與建築中,難怪路德在還沒有重新發現福音之前,他要找一位「恩典的神」而不可得,他害怕一位公義而審判的神,所以經常不斷認罪,甚至他的修道院院長施道比次說,「馬丁,你可不可以認一些真正的罪」,言下之意就是你不需要一直認罪,但路德良心中沒有平安,使他必須一直認罪。

這就與1518年的五十條論綱有關了。大家比較知道的是1517年的「九十五條論綱」,主要討論贖罪券效能;而「五十條論綱」討論的是罪的赦免。人犯罪,信了耶穌,罪被赦免,就這麼簡單嗎?還需要懲罰或補贖嗎?

舉個現代例子來說,如果我們因酒駕使人傷亡了,就算被受害者饒恕了,還需要付代價或關監牢嗎?人內心罪咎的免除是基於人的悔改還是神父或牧師的宣赦,還是兩者皆非,是基於基督的道呢?有學者認為「五十條論綱」才是真正改教的起點。路德想要安慰的是那些良心受驚嚇的百姓。他自己也曾經如此一再認罪而無得救的確據,現在他不需要如此了,要承認每一項罪是不可能的,他也早就試過了,只要為困擾良心的罪悔改就夠了。因為義人必因信得生,信基督,就可以成為被稱義的義人。(羅1:17,3:28)

本書也探討了嬰孩洗禮。主流教會包括天主教、信義會、改革宗都接受嬰兒洗,如果讀者還認為這很奇怪,嬰孩哪有什麼信心可以接受洗禮呢?簡單來說,神學根據在於神主動、單方的應許,先於人信心的回應,這是路德神學精華所在。施行此禮的教會強調父母將兒女帶到主面前的責任,而自然的結果就是有基督化家庭的實踐。

本書有很大篇幅探討了路德的神學核心:律法與福音的區分,如果我們仍然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基督又已經完成了什麼;仍然不確定認罪要認到什麼程度,信心如何才能幫助我們;這真是寫得清楚明白的好書,讓我想好好讀下去。

又若讀者對於信義宗與天主教的對話有興趣,不知道基督徒到底該如何看待天主教徒,或是如我一樣好奇五百周年的改教紀念日(十月31日)教宗會說什麼,他們接納稱義教義的同時,也接納路德這個人了嗎?我推薦這本書,真的,我每天帶著期待去聽:路德今天說了什麼?路德會不會對教宗說,就算你們說不出口:「我愛你」,也可以說: 「馬丁弟兄,也許你對」。這本書寫得真好,翻譯得真好,真的很好看。


《超越500年的影響力~馬丁路德今天仍舊說話》
作者:Sarah Hinlicky Wilson 撒拉威爾森
譯者:廖元威,魏玉琴
道聲出版社,2017年

●about 顧美芬

【延伸閱讀】:
哀歌―為現代人寫的一卷書
跟隨耶穌的靈修生活—向下扎根的操練
十年不見的老朋友—《恩典新世界》講座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