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神國資源·結合蔚為主用》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約翰‧繆爾步道——初嚐背包客之旅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圖片提供/123RF

2016年7月,我們一家四口和另外兩家好友,在重進的領軍下,踏上約翰‧繆爾步道,首度嘗試背包登山。在山上的五天裡,回到最簡單、基本的生活方式:將所有的必需品塞進個人背包,用最原始的交通方式—一雙腳,兩枝杖,步行五十公里。

身邊的友人得知我將參加這次旅行,都甚詫異;因為從沒聽說我認真做過甚麼運動,而且怕曬、怕髒、又怕累,最大的嗜好是窩在家看電影、睡懶覺,非常地「宅」。這下子要跳級成為背包客,著實令人吃驚。

怎會如此斗膽,做出驚人之舉呢?

2016年初,教會服事團隊一起研讀馬克‧貝特森牧師(Mark Batterson)所著的《追逐獅子的人》。他鼓勵讀者像大能的勇士比拿亞一般,在下雪的日子裡遇見了獅子,不是轉身逃跑,而是正面迎敵,甚至追趕獅子,下到坑裡,把獅子給殺了。(見撒母耳記下23:20-21)馬克牧師鼓勵讀者,要從困難和挑戰中看見神賜的機會,以冒險的精神,勇敢地追求神所賜的夢想。由於這本書的鼓勵,我願意嘗試踏出舒適窩,將背包客之旅作為讀完此書的結業作品。

就這樣,念頭一轉,跨出一步,竟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與改變。

遠不嫌遲

不運動的理由其實很簡單,不外乎是嫌累或沒有時間。如今,足夠的體力成為背包客的必要條件,且攸關整團的行程。為了不在旅程中拖累大家,外子陪我犧牲週末早晨補眠的時間,到家附近米慎山訓練腳力。剛開始沒走多遠就氣喘吁吁,眼看著原本在後的登山者都一一超前我而去,心裡好生挫折,也曾懷疑自己是不是太不自量力,做了錯誤的承諾。

幸好在連續幾個週末的訓練後,我竟可以追上一些登山者,訓練的效果已經出來了。真的是只要願意,永遠不嫌太遲!

有了小孩之後,生活重心都在孩子身上,每天行事曆也多以孩子的活動為主,極少花時間投資自己。固定爬山後,練習花時間在自己身上,投資自己的健康,為自己存老本,同時又有機會和另一半聊天談心,真是一舉數得。

藏進大自然裡

參與這趟遠行,一方面我也希望藉此將自己與原來的生活方式分開。行走約翰‧繆爾步道的五天裡,遠離塵世。頭兩天,我心裡還掛念著如何安排暑假活動,盤算著回去後要打點的事。等習慣了安靜、慢活的日子,反倒看見在平常日復一日、忙碌打轉的生活中,極容易錯過的恩典。

因為山上收不到手機訊號,原本機不離手的青春期女兒,這下子只有眼前的老媽是她聊天的對象。每天抵達目的地、搭起帳篷後,女兒和我就要負責解開行囊,將需用品送進帳篷,將寢具鋪置妥當。女兒已上高中,平日努力與功課奮戰,忙碌於許多課外活動;加上她話不多,很難進入她的內心世界。這下子可好,在五平方公尺的小帳棚內,我們兩個人忙著拆解睡墊、睡袋,在無同學簡訊的干擾下,母女倆從沿路風景,聊到心情感覺;從所思所得,聊到未來規劃,無話不談地分享心事。

刮目相看

進入多變的大自然,隨時都要有迎接「意外」的心理準備。儘管領隊去年已走過一趟步道,而且有Google衛星空照圖及詳盡的天氣預報可供參考,但進到山區,還是不免遇到許多出乎意料的情形。

由於之前的冬天雨量豐沛,以致夏季時山區溪流雪水湍急,旅人常須走過用樹榦搭建的簡易獨木橋渡河。橋下的水流得呼呼作響,跌下去,雖不致粉身碎骨,但肯定會成為落湯雞外加背包泡湯。我望著橋,頭皮發麻,雙腳發軟,但讓我驚奇的是,這幾個十來歲的孩子,沒人退縮害怕,各個身手矯健,背著近十公斤的背包,仍順利通過。

山裡的蚊子異常飢餓,對我們這些細皮嫩肉的初訪者,攻勢尤其猛烈。平常我家孩子有如溫室花朵,稍不順心就抱怨連連,那幾天倒見識到他們的韌性、耐性及勇敢,應付「小意外」的沉穩自信,對不方便環境的隨遇而安,真讓我對他們刮目相看。

生活中加個休止符

回到家,很開心地回到一切的方便與舒適。雖然很快又掉進原來的忙碌中,但因嚐過安靜的美、簡單的真、遠離的恬,就會意識到當自己和家人又被各樣的責任及忙碌拉扯不停時,願意在生活中加個休止符。停下腳步,刻意來個無干擾時段:放下手機,放下工作,到戶外走走,享受片刻寧靜,好叫自己可以關機、重新開機、再出發。

◎朱家瑩,與夫婿徐百數育有一女一子,現居北加州菲利蒙市。在教會參與小組及兒童服事。

◎本專欄與《神國》季刊合作。該雜誌為「神國資源為基督協會」之代表性刊物。

【延伸閱讀】:
一個嚴重車禍之後
承諾所帶來的奇蹟
人悲慘不幸的肇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