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愛閱讀》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寶島素描簿》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有位朋友是教攝影的老師,一次閒聊中他提到,在過去攝影是貴族階層才有資格碰的,如今科技進步,有了數位相機。造價低廉,造成攝影這項藝術平民普及化。但是人生的弔詭性就是如此,優點中帶著缺憾,缺憾中不乏優點。過去因為攝影成本高,整個攝影過程一步一步都要小心翼翼,被拍攝的對象,都是在不斷地細微觀察思考後才按下快門,所拍得的每張照片都是珍寶。如今影像隨手可得,當下不以為好的、不滿意的作品,不容有上訴機會,就慘遭被刪除的命運。拍攝者與被拍對象之間的關係越來越悄薄,作品也越來越多流於浮面的感受。

聽他一席話之後,當天晚上,我就帶著孩子跑去美術社,買了兩本素描簿與兩隻2B鉛筆,星期假日有空,就帶著孩子們外出寫生。我並非企圖栽培孩子,期望日後家中出現什麼偉大的畫家。我只是很擔心我那小一與幼稚園中班的兒女,再過個六、七年,他們成了國中生,屆時的環境一定是人手一機(手機附數位相機),就在隨手喀擦(拍照)與Del(刪除)的過程中,他們與被拍對象之間的關係越來越悄薄,無意中漸漸成了對萬事萬物沒有情感的人。於是天真的我想到的方法,就是用素描,來挽留住孩子與生俱來的豐沛感情。當他們用小眼睛細心地觀察我們居住環境的一切,用小手努力地畫出所接收到的訊息,一幅又一幅童稚畫作,就象徵著他們與這些人事物情感互動的紀錄。我想他們會在素描的過程中,學會惜物惜情。

那天拿到陳義仁的《寶島素描簿》,這樣一本非常詳細記載個人體驗的素描簿,素描旁均配有日記般的文字,敘述著作者當時的心境或想法,連不太會講台語的我,卻也一頭栽入這本書的世界裡。我一句一句用著不太輪轉的台語,細細朗讀著裡頭的字句,台語的文體讓我身歷其境,很紮實地有種踏在這塊土地上特殊感受,也似乎潛入作者的回憶,與之一同經歷他眼中寶島的風采。

一張張畫作,點點滴滴自然呈現著令人難忘的台灣生活情景,水牛與白鷺鷥,修理皮鞋的師傅,賣膏藥的阿伯,桃花過渡的戲子,寧靜的鄉村,茂盛的大樹與樹下的小攤子,低矮的古老房舍,雜亂的電線桿……。一筆一筆細細的描繪線條當中,深深感受到作者對這塊土地那種如羅網般濃郁得化不開的感情。我腦中想著,要趕緊把這本書拿給孩子看,原來還有這麼多角度,我們沒有注意到,原來還有這麼多故事與題材,可以供我們去素描。

全球化浪潮襲來,人們接觸異國異鄉的機會越來越多。許多台灣人到了國外,發現每個外國朋友都可以對他們土地上事物,如數家珍侃侃而談,經過古蹟,隨口就講得出故事與典故。相較之下,看見自己文化涵養何其不足,對自己長期居住的土地,沒有多少感情,認識竟是這麼缺乏。有這麼多人有著在國外感受到的共同經驗,我們豈能不設法在空白的腦袋裡,試著或用素描、或用文字,耙梳整理對她的印象?

對於台灣這個寶島,你觀看到了什麼?聽聞了什麼?腦中留有多少的印象?

全國各地基督教書房一覽表

【延伸閱讀】:
圖書館環境「誠品化」
誰搬走了我的乳酪?
《現代西方品格典範》── 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