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的針孔照相機》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一本像電影的靈修書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過去這幾年,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與印度相關的電影,開始受到世人注意。從《貧民百萬富翁》到《心中的小星星》,乃至於最近的《三個傻瓜》,每一部都相當精彩,令人印象深刻。明眼的人也注意到,印度電影最大的特色,就是隨著劇情的演變,劇中主角會突然跳脫出來,開始唱歌跳舞。

其實,印度的電影從很早以前就相當發達,他們的「寶萊塢」多年來更是全世界生產電影最多的地方,甚至超越了好萊塢。至於電影中常常出現唱歌和舞蹈,則有宗教學者分析,應該和印度教的傳統有關連,例如他們的宗教經典《薄伽梵歌》,就常常可以看到各種神祇用詩歌的方式彼此對話。

那麼,如果要和置身在這種傳統中的印度人談基督信仰,那會是怎樣一番情形?《今天也要在基督裡》的作者鍾斯,就是一位遠渡重洋到印度傳講福音的宣教士,怎麼樣讓印度人跨越文化藩籬,明白聖經所談論的上帝、耶穌,始終是鍾斯念茲在茲的問題。如果從鍾斯生前是何等受到印度人的喜愛,多次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為要表彰他的貢獻,甚至還和甘地成為非常要好的朋友等跡象看來,鍾斯在跨文化的溝通這件事上,無疑是成功的。

到底,鍾斯的秘訣是什麼?透過這本從鍾斯著作精選而成的三百六十五天靈修日糧 ──《今天也要在基督裡》,我們可以窺見一些端倪。首先,鍾斯有著豐富無比的想像力。正是這想像力,讓他有辦法將大多數印度人感到陌生的基督信仰,用有畫面、有故事,非常具體可以了解的方式,轉化出來。例如基督信仰相當重要的「上帝國度」概念,在鍾斯出神入化的想像力運作下,就讓我們習以為常的「國度」觀,有了非常特別的卻又不至於偏頗的詮釋。他用「上帝的國度」和「自我的國度」做了對比,一一揭示兩個國度間的差異,並且一再地強調,除非我們從「自我的國度」出來,進入「上帝的國度」,否則生命無法變得更豐盛。


其次,鍾斯的思想是故事性的,任何一段論述,他都會舉生活中周遭實際的例子來做說明:電燈、磁鐵、蓮花,等等等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鍾斯在書中談禱告的那幾篇,他開宗明義就把聖經中的一卷書「使徒行傳」,定義成「禱告行傳」,然後按著「使徒行傳」裡面的故事,開始講述他對禱告的理解。這使得鍾斯的「禱告神學」,不會只是抽象的探討,而是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讀來就像看了一場與禱告有關、精彩萬分的電影。

講到電影,鍾斯文章中的第三大特點,就是他經常使用階段的方式來畫分文章重點。這就有點像是導演在做場景畫分,把一個大觀念,畫分成五到八個場景(甚至更多),於是乎再抽象、再難以理解的理論,也都因為「場景」的畫分,產生出移動感,甚至因此變成像故事一樣,讓讀者不禁期待下一個情節的發生。翻開《今天也要在基督裡》,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好比學習禱告的九個階段(參頁 124 到 131),領受聖靈的十二個步驟(頁 144 到 158),脫離恐懼的八個步驟(頁 249 到 257),等等。

沒錯,想像力故事性,以及階段式的呈現,正是鍾斯用來與印度人溝通基督信仰的方式(相信應該還有更多,例如也有人注意到鍾斯善常用「對比」的方式,來寫文章)。事實上,鍾斯用來介紹分析闡釋基督信仰的方式,對於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基督徒,或是對信仰有興趣的朋友來說,也同樣有很大的啟發性。像是信主許多年的基督徒,許多信仰的辭彙早已沒了新鮮感,甚至開始覺得單調乏味,鍾斯充滿想像力的信仰詮釋,能夠幫助我們再次品味基督信仰活潑有生氣的一面。至於剛開始接觸基督信仰,慢慢產生一點興趣的朋友,鍾斯用來與印度人溝通的方法,充滿畫面,像拍電影,深入淺出,容易理解,正是踏上這條信仰之路必備的入門好書。


近幾年,靈修慢慢成為一門顯學。人們絡繹不絕地開使參加靈修營、禱告、靜默、禁食。不過隨著風潮過去,也開始有人在問,我花了那麼多時間靜默、禱告、禁食,卻不太知道自己安靜在上帝面前要做些什麼,禱告應該要禱告些什麼。身為靈修大師魏樂德與傅士德都相當推薦的鍾斯(魏樂德《上帝的聲音》更是大量引用鍾斯的觀點),深諳靈命塑造的意涵,《今天也要在基督裡》就像是這位二十世紀屬靈巨人的靈修札記,他在靈性生命上的智慧,將一天一天地陪伴我們,對付身上的老我,深耕靈魂與生命的沃土。這本書實在值得我們細細品嚐,一起學習活在基督裡,讓基督成為我們室友、我們家人,隨時隨地擁有祂的鼓勵、安慰、扶持、砥礪,以及永不離棄的同行和陪伴。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住在基督裡!

●歡迎參觀《哈啦讀書心得》哈屁股與阿祥的部落格

about 【出版人的針孔照相機】專欄主要寫手:應仁祥

【延伸閱讀】:
記憶的魔法──魔法靈修學
在寒冷四月天與一個前共產國家人民相遇
從動漫看人生:吃什麼?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