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與社會的對話》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如何不被人利用?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有個朋友常跟我說,身旁的人好像都在利用他,他隨時隨地都在擔心被人利用,他問我:「怎樣才能不被人利用」?每當我在和朋友討論這類問題前,都會先問他們:「你覺得別人為什麼可以利用到你」?因為,我認為我們之所以會被別人利用,很大部分的原因都是有求於對方某些東西。

不曉得讀者有沒有注意到,從好幾年前開始,大陸拍攝的清宮大戲就大舉入侵台灣市場。比較有名的戲碼不外乎康熙、雍正、乾隆,以及末代皇帝溥儀。在我印象中,特別是「雍正王朝」就重複撥了不下五次以上,但是每當我無意間轉到重播的畫面時,還是會忍不住被細膩且生動的劇情深深吸引住。這些清宮劇之所以一再重播,肯定是它們受到觀眾的肯定與支持;而至於它們可以持續保有高收視率的原因,根據我自己的觀察,不外乎是是它們對宮圍權力鬥爭有精緻且深刻的描寫。

例如在《康熙帝國》中,玄燁為了避免朝中某一股朋黨勢力過於坐大,所以同時拔擢了心機深重的明珠和索額圖,希望可以形成相互牽制的兩造權力結構。然而,正是因為玄燁先想利用權臣來穩固政權,才會被權臣「反利用」,以致康熙中年朝局混亂,引發下一代諸子奪嫡之爭。

在《雍正王朝》裡,胤禛為了急於在登基之初就完成康熙朝無法完成催討虧空的政績,以便以「聖君」美名來壓制其他皇子不滿,才會有揣摩上意的巡撫敏諾以做假帳的方式誆騙朝廷。也就是說,若不是胤禛圖務近功,也不會被同樣矯俗干名的臣子惡意矇騙。胤禛的二子弘時本想利用八王胤祀(也就是胤禛的八弟)的力量來奪取嫡位,沒想到反倒被胤祀欺騙利用,最後被迫走上自殺的絕路。

同樣地,在《溥儀和他的五個女人》中,遜位的末代皇帝溥儀為了復僻,不惜與當時進犯中國領土的日本軍閥合作,希望能藉助日軍的力量幫他奪回皇位。誰知到,這場春秋大夢到後來不但沒有實現,大戰結束後,溥儀還被當成通敵的戰犯接受大審。

在這些故事裡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那些皇帝之所以被他人利用,並不是因為他們資質弩鈍,而是他們貪圖別人的某些利益,或是想藉由別人的力量來達成自己的某些目標。當然生活在這個世界裡,絕對沒有一個人可以完全不靠他人幫助而存活下去,特別是在當代這種分工化和專業化十分細緻的社會裡。這麼說來,是否我們每一個人無時不克都得「被人利用」呢?這句話雖然「有理」,但卻也不完全正確!

我們可以想想自己生活的經驗:假使我們是一個賣早餐的商人,是否會覺得做早餐給客人吃是「被人利用」?如果我們在馬路上看到一個人騎機車跌倒,前去攙扶他,會不會覺得自己「被人利用」呢?相信很少人會有這種感受或想法吧!因為這些事情的發生,都是在法律許可或道德贊同的情況下進行。我們之所以會覺得「被人利用」,不外乎是「被騙去做不該做的事」,或是去做這些事情會造成自己或某些人的傷害,中國成語中「借刀殺人」是最傳神的描述。

既然我們被人利用的主要原因,都是在於我們貪圖別人的某些利益,或是想藉由別人的力量來達成自己某些私利,那麼避免被人利用的最佳模式,就是「做該做的事、不貪圖不該得的東西」!例如,只要我們不去貪圖意外之財,就不會被金光黨欺騙;只要我們不要為了得到某個職位而去送紅包、走後門,就不會有把柄落在別人手上而被迫做些違法的事情;只要我們不抱持懶惰或過份依賴的心態,去倚靠別人(包括男女朋友或另一半)提供我們所有的經濟來源,我們就可以享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去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反之,只要我們貪圖非我們能力所及,或迷戀不屬於我們應得的財物、權力、聲望與情感,就很容易被提供這些好處的人利用,甚至被迫去從事一些損人不利己的可怕事情。

或許有讀者會問:如果別人利用我去做某些事情,但這些事情並不對任何人造成傷害,或只對指使我這件事的人帶來某些好處,還算是被利用嗎?這個問題我想就十分見仁見智了,有人或許還是會認為,被他人利用去完成只對他自己有好處的事,還是會有一種「被利用」的感覺!但在我眼中,這類的狀況並不算是「被利用」。因為假使有人叫我去做某件事,結果不但不會對任何人造成重大的傷害,反倒可以讓一個甚至更多人蒙利,我認為這就是一件值得做的「道德行為」。也就是說,即便別人不叫我去做,我也會覺得這件事值得做;「做」與「不做」的判準並不在於叫我去做這件事的人跟我有什麼關係、或給我什麼好處,而是這件事情本身是否應該做!


◎ about 徐敏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