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與社會的對話》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讀者來信回覆:如何喜歡自己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水果藍來信:
讀高中的時後,身邊的同學總是強調我有個很大的缺點〈脫線〉,使我很失望無法肯定自己,希望如果我是別人就好了,常常想法很負面很少注意到自己的優點。

敏雄的回覆:
其實水果藍所提出的這個問題,我在先前許多文章中或多或少有提到一些了,但是我相信這個問題既不是一兩篇文章就能說得清楚,也不可能在短期間學會的,而是需要「終身學習」的一個重要課題。因此,底下我所提出的參考意見也很可能只能滿足水果藍的部分需求,不足的部分期盼有更多熱心的網友一同來思考、分享!

曾經有一次在信箱裡收到名為「如何喜歡自己」的文章,這篇文章中提到「偽裝讓人失去真我,而討好別人,最終並不能贏得人們衷心的喜愛。沒有人能確切明白自己是不是真的受人歡迎,可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捫心自問:你是不是喜歡自己?……要讓別人真正喜歡你,就要讓自己培養喜歡自己的特質。」

接著,該篇文章提出了八項能夠促進自我喜愛的方式:學習一個人獨處的方法、  必須將每個人當成不同的個體(不抱持先入為主的印象,學習認識別人的獨特性)、挖掘屬於自己的快樂泉源、不要諷刺別人、堅持對自己很重要的事、學習以正確的方法表達內心深處感情、學習關懷朋友、建立自己獨特的人生觀(不需要模仿別人,也不必要扭曲自己。

對於這篇文章作者所引述心理學家觀點,基本上我都是抱持肯定的態度,也相信這些觀念大家應該都有。在此我想提出另外一個「社會學」的觀點給大家參考。

正如前面那篇文章提到的,很多人認為喜歡自己就是建立屬於自己的價值觀、不用逢迎獻媚討好別人,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這句話部分對,也部分不對。因為,所有人們的價值觀與自我價值判準,事實上都是從外在生活環境而來,這在我先前許多文章中已經提到過,在此我就不再贅述了。

既然所有人的價值觀和自我判斷的標準都是來自社會環境,那麼與社會環境中他人取得一個和諧關係便是建立積極正向自我認同所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的自我認同,其實都是不同生活場域中「角色認同」的展現,大家或許可以想想,我們對自己的認識與瞭解是不是都是在扮演各種「角色」的過程中形成的。

例如:在家裡我們扮演兒女、父母、手足的角色,在學校我們扮演學生的角色、在職場上我們扮演同事或老闆的角色、在社區裡我們扮演鄰里的角色、在整個國家裡我們扮演公民的角色…….。這時候,只有當我們認同所處的生活場域(亦即家庭、學校、職場、社區、國家……),喜愛在日常生活中與我們頻繁互動的人,我們才有可能形成積極正向的角色認同,而這份角色認同也就是自我認同。

大家可以想想看,有沒有可能我們一方面討厭自己的家庭卻高興地向他人說我是一個快樂的父母或兒女、既討厭自己念的學校又以成為該校學生為榮、天天批評工作場所中的種種又樂於作一個勞動者、嫌惡自己的社區或鄰里而又覺得自己的居住環境很優質……。相信多數人的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因為所有人的「自我認同」必然緊緊扣住「角色認同」,而任何人的「角色認同」又一定得形成於各式各樣的「生活場域」。因此,我才會認為要「肯定自己、喜歡自己」,勢必得和生活場域取得一個和諧關係,而這樣的和諧關係是具有發展性和積極性的。

看到這兒,或許有讀者會覺得奇怪,因為照我的說法似乎要喜歡自己、肯定自己,就得完全放棄自己的喜好或堅持,迎合環境的要求與期待?當然,我絕不是這個意思,我所謂「取得一個和諧關係」,是以「愛」為基礎所發展出來的社會互動關係。在這樣的原則底下,由於我們盡可能摒棄虛榮心去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才能與知識,同時也盡力包容別人的缺點,所以可能豎立的敵人自然會減少到最低。當他人感受得到我們友善的態度,而能夠對我們同樣給予友善的情誼時,我們的自我認同與價值感自然也會相對地提升起來。

如果我們透過時常的反省檢討,確認自己無論在「動機」或「行動策略」上都已盡全力持守「愛」的原則,但別人的反應與回饋卻依然充滿敵意,我想就像我在上週文章中提到的,我們依然可以給自己肯定,而不用過份去在意別人的眼光了。

總之,對於一般坊間所提到自我肯定、喜歡自己的論點我並不反對,也頗為肯定,只是在本週的文章裡,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一個觀點就是:唯有認同所處的生活場域、摒除虛榮心盡心善待身旁的人,才有可能擁有良善的社會關係,也才能建立積極正向的自我認同。

◎ about 徐敏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