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與社會的對話》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親愛的醫生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前些時候在學生的推薦下,看了電影《親愛的醫生》。該片所描述的是缺乏醫療資源的日本偏鄉,好不容易招募到一位老醫生,這位醫生不僅能醫居民的大小病,更關心病患的心理與生活感受,因此三年下來不但受到居民的愛戴,也得到診所護士和實習醫師的尊敬。但是不知什麼原因,某一天這位老醫生失蹤了,後來經由警員抽絲剝繭才發現到原來這位老醫生根本是個無照行醫的冒牌貨;更令人吃驚的是,與他一同工作的護士和實習醫生其實早就之道這件事情,但卻遲遲沒有揭穿他的底。

故事發展到後來,偵察的警員發現老醫生之所以逃跑,主要是發現一位婦人罹患胃癌,但這位婦人為了不讓在大都市的醫院裡工作醫師女兒擔心,所以要求老醫生與她一同隱瞞女兒病情。老醫生眼見婦人健康狀況一天天惡化,但女兒卻又將回到大都市的醫院工作,他擔心一年後當女兒回來時,可能連母親最後一面都見不著。在內心道德交戰的情況下,老醫生才決定暫時離開這個鄉鎮。

當同為醫師的女兒知道母親的病況後,隨即將她轉介到自己工作的大醫院診療,在強調標準作業流程、醫學專業服務的大型醫院裡,或許這位婦人的身體疾病得到更好的診治;但從電影最後一幕這位老醫師又巧扮成醫護人員,與老婦人對望而笑來看,顯然這個婦人最需要的,還是被當成獨特的個體給予關心。

看完這部電影,我覺得可以討論的議題相當多,包括醫學的專業倫理、城鄉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現代社會中人際與親子關係的危機等等,都是相當切中真實生活的思考點。但在接下來我想跟大家聊的,比較是「專業與生命的目的」。

首先,這部電影讓我重新思考、檢視了自己的專業關係,究竟什麼才是我作為一個大學老師最重要的任務?我有一個朋友和我一樣是在國內念博士班的,現在在某大學任教,每次遇到他,我都會看到他為著SSCI和TSSCI的論文發表發愁。甚至每次在與他互動的過程中,也會聽他提到學校其他留學國外的老師是怎樣歧視他這個「土博士」。所以他告訴我,他一定要努力發表學術論文,讓其他洋博士對他另眼相看。

顯然對我這個朋友來說,能得到大學同僚或學術社群的肯定是最重要的,但從《親愛的醫生》這部電影的故事中,我看到了相當不同的生命價值觀。如果要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回憶片中最令人感動、羨慕的情節,相信多數觀眾一定都會提到老醫生和病患之間真誠、互助的人際關係,而不是他所擁有的「醫生」頭銜,或是受到居民歡呼擁戴的那種「拉風感」。

雖然在醫學專業領域中,精確的診斷、審慎的用藥都是相當重要的,為此,認真投入醫學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但如果醫療工作的「專業」到後來被等同於「標準操作流程」,而忘記提升「人」的生活品質才是它的終極目標,所剩下來的就僅是一堆與「人」無關的套裝知識,以及具高度封閉性、自以為是的文憑、職稱和官銜體系。倘若學術界的學者專家只知道盲目地拼SSCI、TSSCI論文積點,以獲取某某領域的權威頭銜,卻忘記做這些事情的目的在改善人的生活,結果就只會讓自己愈加陷入冰冷的學術機器中空轉,最後甚至成為「學術論文奴隸」的成癮行為而無法自拔。

事實上,以我自己的經驗為例,我覺得一個大學老師覺得即便沒有炫麗的文憑或等身的著作,只要願意真誠地關心學生,認真地準備上課的東西與回饋學生的作業,還是可能獲得來自學生的肯定與友誼。至於從事學術研究,只是幫助我更清楚生命目的和理想群我關係、豐富課程與教學的「工具」。

雖然擁有名校文憑或著作等身並不是什麼壞事,憑藉著它們我們還能被冠上功成名就的「光環」,但如果我們的只有這些有形的文憑和頭銜,而忘記「人與人的對待」才是生命的核心目標,別人與我們互動的內容就只會是這個外在的「光環」,而不是我們內在最真實的「人」。

◎ about 徐敏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