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與社會的對話》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什麼文化遺址才值得保存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辛德勒的名單》電影海報。


上週六下午我邀請系上學生一起體驗「台北城小旅行」,也就是從台北城的北門(承恩門)出發,途經清代和日治時期的各項文化遺址,最後到小南門(重熙門)旁,聆聽日治時期描寫台北城生活的流行歌曲,並且討論這些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

當我們一行人走到總統府前小公園時,我指著清代的東門(景福門)、日治時期的總督府(總統府)以及中正紀念堂,問大家:這是三個不同政權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你們覺得哪些應該保存或拆除?背後的理由又是什麼呢?

當下有同學說:「看起來漂亮的建築就值得保存」或是「有歷史意義的才需要保存」等等不同的答案,經過一番交流後,我也分享我的想法。

我說:「這三個文化遺址都具有威權性質,在我看來都需要保留下來,因為唯有將這些文化遺址保留下來,日後的子孫才能明白前人曾經做過什麼事?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轍,或學習寬容某些歷史創傷。

就像今天,正是因為許多日治時期文化遺址被妥善保留下來,我才能用情緒社會學的角度邀請你們一起體驗,日本政府是如何透過社會教育在馴化台北城內的民眾,增加他們對日本政府的認同、降低反叛情緒」。

接著我又跟大家聊到:「如果這輩子我只能推薦一部電影,我會毫不猶豫地推薦史蒂芬史匹伯的奧斯卡經典名作《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因為它是一部描述德國商人辛德勒如何透過商業和工業活動,拯救二戰期間瀕臨納粹大屠殺危機之猶太人的電影。

在這部電影裡,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Auschwitz)曾經是猶太人最不想回顧的惡夢之地,因為他們許多親人在這裡曾被納粹黨人無情地屠殺,但現在這個集中營遺址已被改建成創傷博物館。這個歷史慘痛的遺址為什麼需要保存?因為隨著時間的移轉,很多人可能會想遺忘發生過的悲劇,未來的新世代甚至無法想像這段歷史的真實樣貌。

但無論是有意或無意的遺忘,歷史創傷所創造的情緒與記憶,經常會延伸成一股不定時的可怕力量,在人們內心亂竄、甚至控制著我們。無法從歷史記取教訓的人,更容易重蹈前人可怕的覆轍而不自知。

記得先前我我詢問過一位有看過這部電影的同學,看完的感覺如何?她說:「這部電影很沉重」。

我說:「是啊!真是相當沉重的一部電影!但是如果我們平時連電影情節或歷史教訓都無法承受,如果有一天這場悲劇真的降臨,我們又如何有能耐承擔呢?也因為這樣,在我心中越具有歷史爭議性或創傷性的文化遺址,越需要保存。」

◎ about 徐敏雄

【延伸閱讀】:
〈普世歡騰〉不是在歡唱聖誕——Isaac Watts與他的〈大衞詩章〉
聖誕節為那些最討厭它的人而來
近路就是近,遠路就是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