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思想的蘆葦》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愛讀聖經的馬丁路德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今年是宗教改革紀念滿五百周年。馬丁路德於1517年10月31日於德意志的威登堡刊出了《九十五條論綱》,進而引起諸多爭論,最終導致新教與天主教之間的分隔。然而在這改革的過程中,爭論的核心究竟為何?有人認為爭論的焦點是天主教道德上的貪婪和腐敗,但那其實並非問題的癥結所在,宗教改革的爭論焦點其實是在教義,而「稱義」則是風暴中的核心。

宗教改革前,神學家多認為稱義的概念不脫的立約的概念。他們認為上帝自甘卑微,屈尊與人立約,人一旦滿足了約所提出的微小要求,上帝就必按約的要求稱人為義。至於約的要求為何,或人要如何才能滿足約的要求,中世紀的神學家各有不同的見解。但這些差異都在同一個基本架構下運作,肯定神人之間有約相繫,也肯定人必須先滿足約的要求才能得稱為義。

然而馬丁路德他深切明白人的罪性,身為修士他刻苦己身,但面對公義的上帝,他明白無論他如何謙卑自處,或如何的捨己,他都無法滿足上帝對義的要求。為此,路德甚至發怨說他恨惡公義的上帝,因為面對公義的上帝人只有受罪的份。

然而在反覆閱讀聖經的過程中,路德逐漸明白,上帝的義指的不是上帝本性上的公義,而是上帝惠賜世人的義。義亦非人當得的分配的正義,而是上帝出於恩典所賞賜的義。路德最終因此發展出十架神學,直指的罪惡的本性,作為罪人,人絕無法滿足上帝公義的要求;此外,十架亦指陳神人間的差異,人的義非同神的義。所有這一切教義上的改革,皆因路德長期潛心讀經之故,不斷在生命境域和經文文本間進行角力的結果。

路德是個讀經的人。在讀經的過程中他重新尋得恩典的上帝,並在讀經中得著生命的亮光。因此他窮其一生不斷鼓勵信徒要努力認真研讀上帝的話語。路德認為全世界的書加總起來都不比聖經來的重要,因為單單唯有聖經教導世人關乎永恆的真理。因此就算教父、議會、信條等作著盡都散失,路德也不覺憂心,因為在他看來,所有這些著作皆未能為聖經增添光彩。

面對如此重要且深厚的聖經,信徒當如何閱讀聖經呢?路德建議讀經時當依循三條規則:禱告(oratio)、默想(meditatio)和試驗(tentatio)。首先,讀經前我們需祈求上帝,求他藉耶穌基督賜聖靈,光照好叫我們能明白他的話。其次,我們必須花時間反覆閱讀、聆聽、吟唱、書寫、傳揚並默想上帝的話。最後,我們必須在生活中實踐上帝的道,特別要學習在逆境中抓緊神的話。路德認為他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神學家,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的生命不斷遭受挑戰。因此路德鼓勵信徒當以神的話為糧,面對生活中的各式挑戰。

但願我們皆能同路德一樣,心繫上帝的話語,在聖靈中反覆思索並踐行祂的話語,好叫我們從上帝的恩言中尋得他恩典的面容,並得因尋見生命的源泉,而得重拾豐盛的生命。

◎原標題為「路德與福音」。作者為高雄聖光神學院教務主任。


圖片提供/123RF

【延伸閱讀】:
基督徒容許惡事?- 淺談路德的抗爭觀
上帝的企管學
芭比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