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思想的蘆葦》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懷疑的解析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懷疑」一詞常被誤為信心的反義詞,代表不信的一種初步態度。其實懷疑雖然很可能導至不信,但懷疑的本身仍是信心的一種消極表現。這種消極表現一旦極端化時它會朝兩個相對的方向發展:它可朝堅定信心的方向或朝拒絕信心的方向走。希臘文「懷疑」一詞原意即指分岐性的判斷,這也就是雅各書所述的心懷二意(雅1:8);是一種缺乏資源,無法抉擇和對事物的真假不能分辨的狀態。

從哲理上來看,懷疑是一種處理理性矛盾的態度。當人面對兩個相反卻是並行的命題時,理性雖不能抗拒任何一個命題,但也不能在同時接受兩個命題時,在這種不能保持平衡的狀態中,人只能以懷疑來面對這兩個命題。例如我們相信神是慈愛,亦是全能的,但面對一些無謂的痛苦和苦難時,我們就會懷疑神的慈愛和全能,但又不能乾脆的將二者拒絕,這樣就自然的會將自己定位於懷疑中。不是不信,乃是未能堅信。在一般情況下,這只是暫時的困擾疑惑或信心的動搖(約13:22;徒10:17)。

這種懷疑一般都會採取不信的困惑或提問的形式表露出來。所謂不信的困惑是當人懷疑時,採取了一種不信的心態,認定根本不可能會有答案也不會有解答或澄清的方法,而將自己困囿在迷惑中。但提問式的懷疑就不同了。提問式的懷疑乃是一種學習的過程,針對當前理解事物的技能和方法提出質問:這才是一種正常的質疑,以謙虛好學的心態提出問題,並在正常的提問方法和範疇裡,追尋真理的根本,並願以謙順的心態來面對現實和現實矛盾的「背正性」真理。多馬的懷疑正是這種質疑的範例。主不但體恤了他,更是特別的向他顯現。這種質疑不是出於不信,乃是出於幼稚。所以當主向他顯現時,他不再堅持要觸摸主的手和肋旁,而是即刻跪下的呼喚:我的主,我的神!(約20:28)

其實在神學上,信心和懷疑都和神的道有直接的關係。人對神的態度都是歸根於人對神自我啟示的回應狀態。神與人之間有一種無法溝通的鴻溝,所以除非神將自己啟示給人,人根本無法認識神,人也因此無法認識瞭解真理。人雖可藉著經驗、觀察、認識、瞭解和肯定事理,物理和倫理,但對真理只能有相對性的體會。一切相對性的理念都會因本質性的相對而造成對絕對性真理的混淆。這樣就會自然的帶來懷疑和不信了。

創世記中始祖犯罪的過程就是一個好的例子。當撒旦提問:「神豈是真說」時,這正是對真理實證的一種質疑,以相對的經驗和有限的理性,配合有限的體驗來質問無限和絕對神的自我啟示。因為這種問題並不在于尋求答案,只是在于尋求拒絕和否定的原因。人的生命存留既然在於神,但人竟然以神的賜與來質疑並否定神的賜與,這就是哲學上所謂的荒唐(absurdity)。好像一個人大聲呼叫說:我是啞巴!你們怎麼說我會說話呢?

總歸來說,懷疑是理性、感性和意志的組合心態,當人以有限的理性和感性經驗將自我意志絕對化,來否定真理的實在性和可靠性時,這樣,人在神的自我啟示和神的真道前以懷疑為藉口,頑固的抗拒和否定真理的可能性和可靠性,人也就自然的陷落在黑暗和迷朦的困惑中。然而對那些蒙恩的人來說,在一切似乎矛盾的命題和環境下,他們可以謙虛的承認自我理性和感性的極限,靠著神的恩典,以脆弱的意志來質疑世態的現象和自我的極權性,並能甘心接受神的自我啟示真理,走向信心的台階。

懷疑是人的本性,也是神所賜與人的一種技能。聖奧古斯丁宣告:「我疑故我存」所以當你懷疑時,不要怕,只要信。省察一下到底你的懷疑是那種型態的懷疑。蒙恩的人都可如先知哈巴谷書所說:「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不效力,田地不生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快樂,因救我的神喜樂」(哈:17--18)。他們更可如約伯一樣的在各種困境、苦難、誤會、誣告指控中高呼:耶和華的名是當稱頌的(伯1:21); "祂雖殺我,我們仍要依靠祂"(伯13:15英譯)。

但願你因懷疑而邁向信心的道路和完全的投靠。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