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作家Ⅰ》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持續的「古列王圓柱」傳奇:國際著名的古代文字泰斗(上)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譯/張逸萍

「古列王圓柱」(Cyrus Cylinder)是聖經考古學中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它在巴比倫的廢墟中沉睡了2400年。1879年,霍爾木茲德•拉薩姆(Hormuzd Rassam)把它喚醒了。

拉薩姆是一名福音派基督教徒,他是伊拉克人,1826年出生於摩蘇爾(Mosul)。摩蘇爾在古尼尼微遺址對面,隔著底格里斯河(Tigris River)。他於1841年遇到了著名的英國考古學家奧斯丁•亨利•拉亞德(Austen Henry Layard)。拉亞德意識到拉薩姆的潛力,因此成為他的贊助人。在拉亞德的指導下,拉薩姆成長為一名稱職的考古學家,並成為皇家地理學會(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聖經考古學會(Society of Biblical Archaeology)和維多利亞學院(Victoria Institute)的會員。拉亞德那時是英國駐土耳其大使,在他的幫助下,1876年,拉薩姆獲得了土耳其政府的許可,代表大英博物館在亞述和巴比倫進行考古研究。

從1876年到1882年,拉薩姆不僅在巴比倫,也在巴拉瓦特(Balawat)、尼姆魯德(Nimrud)、尼尼微和西帕爾(Sippar)等其他地方,取得了驚人的重要發現。據大英博物館紀錄,他發現了約134,000個陶土片和碎片,包括位於尼尼微的亞述國王阿瑟巴尼帕爾(Ashurbanipal)的皇家圖書館。(Tamras 1997; British Museum 2010c).

發現古列王圓柱的霍爾木茲德•拉薩姆。



◆意義重大

儘管殘缺不全,但這古物仍然保留了約36行文字。它被證實為一段紀念文字,紀念古列大帝(Cyrus the Great)佔領巴比倫,以及他隨後對這座城市的恢復。撰寫這些文字的日期是在巴比倫被佔領(公元前539年)和古列去世(前531年)之後。它告訴我們一個偉大的故事!從聖經的角度來看,文字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第28至35行:

在{米羅達(Marduk)的}尊貴命令下,從上海{地中海}到下海{波斯灣},每個地域,坐在寶座上的所有國王,住在帳篷裡的阿穆魯(Amurru){敘利亞-巴勒斯坦}的國王(和)居住在偏遠地區的人,都向蘇安納(Shuanna){巴比倫}致以誠懇的敬意,並親了我的腳。我從[蘇安納]讓他們返回他們的住所,回到了亞甲(Akkad)的亞述(Ashur)和書珊(Susa),埃什南納(Eshnunna)地,森班(Zamban)市,底里(Der)的米推奴(Meturnu)市,以及古添(Guti)地的邊界{山區 北部和東部} ——底格里斯河上的祭坊——他們的神殿以前破毀滅,為居住在其中的神靈們建造了永久性的祭坊。我召集了他們所有的人民,並把他們送回原居地。還有蘇美爾(Sumer){東南米所波大米(Mesopotamia,或作美索不達米亞)}和亞甲{中央米所波大米}的神靈,就是那波尼度斯(Nabonidus,被古列擊敗的巴比倫國王)——因為眾神的憤怒——在偉大之主米羅達的命令下,帶到了蘇安納。我把它們毫髮無傷地送回它們的小室,在它們的聖所裡,讓它們快樂。願我送返聖所的所有神靈,每天在貝爾(Bel)和納布(Nabu)之前,為我祈求長壽,並提及我的善行。(Finkel 2010)

當古列佔領巴比倫,那裡有很多猶太人,是尼布甲尼撒在公元前605、597和587年征服猶大的時候俘虜的。根據以賽亞的預言,古列王成為上帝審判巴比倫人、釋放猶太人、重建耶路撒冷和聖殿的工具,萬軍之耶和華說:

「我對古列說:『我的牧人;他必成就我所喜悅的一切。』他要對耶路撒冷說:『你必被重建起來!』他必對聖殿說:『你的根基要奠定!』」(賽44:28,新譯本)

「我憑著公義興起了古列,我必修平他的一切道路;他必建造我的城,釋放我被擄的子民,不必用工價,也不用賞賜,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賽45:13)

古列王圓柱毫無疑問地證實古列的政策,即「將他們(流亡離國者)送返他們的原居處」,為流亡民族的神靈建立「永久的聖所」。此外,他還送回所擄獲的偶像,「毫髮無傷地送回它們的小室,在它們的聖所裡,讓它們快樂。」。但對猶太人來說,由於他們沒有偶像,因此歸還了從聖殿中取出的金銀器。以斯拉記6:3-5記載了有關猶太人的特別宣告(參代下36:22–23 [=拉1:1-3]):

古列王元年(主前538年),國王頒布了一項有關耶路撒冷上帝聖殿的法令:讓聖殿重建為獻祭的地方,並奠定其基礎。它的高度為90英尺,寬為90英尺,有三層大石頭,一層木材。費用由皇家國庫支付。此外,尼布甲尼撒從耶路撒冷神殿(主前587年)從上帝的殿中拿走的金銀器,帶到巴比倫的,要歸還到他們在耶路撒冷聖殿中的所在,存放在上帝的殿中。

古列大帝之墓,波斯國王,約主前559-531年,位於伊朗中南部,他的首府
帕薩爾加達(Pasargadae)。(Photo courtesy of Edwin M. Yamauchi)。



1879年春天,拉薩姆將這「文字之后」(Queen of Texts)帶到倫敦。這以亞甲楔形文字編寫的圓柱,經過適當翻譯,並在大英博物館中展示。事情結束了,對嗎?錯!多年以來,直到今天,古列王圓柱一直是頭條新聞。沒有其他古代文物,像古列王圓柱引起如此強烈的政治和情感上的熱情。有時,她激起了國際爭端,變成「政治足球」!(待續)

本文譯自:“The Ongoing Saga of the Cyrus Cylinder: The Internationally-Famous Grande Dame of Ancient Texts” by Bryant G. Wood PhD (https://biblearchaeology.org/research/topics/amazing-discoveries-in-biblical-archaeology/2877-the-ongoing-saga-of-the-cyrus-cylinder-the-internationallyfamous-grande-dame-of-ancient-texts )

【延伸閱讀】:
從永恆之光,看小人興旺的荒謬
從聖經翻譯歷史一窺文字宣教重要
如果天堂是一座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