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作家Ⅰ》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基督徒理解的「有出息」與世人有何不同?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找到回家的路》(Heimgefunden),尤金·伯南(Eugène Burnand),1900年。(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上海音樂人王博魔改立委王世堅過去質詢金句的歌曲《沒出息》最近從大陸紅回台灣, 網友紛紛盛讚「太有才了」、「聽了讓人欲罷不能」、「越聽越上癮」、「太洗腦了」,還有人表示「《沒出息》已經變成我的鬧鐘跟來電鈴聲了」;社群媒體更是出現大量混剪、惡搞或翻唱的「二創」版本[1]。

其實王搏不過是以節奏機打拍,搭配電吉他與鍵盤伴奏,把王世堅質詢原音「本來應該從從容容遊刃有餘,現在是匆匆忙忙連滾帶爬」、「沒出息」、「你在哽咽什麼啦」剪進歌曲中。但因歌詞直白、旋律好記、節奏強烈又短小精幹,很容易就朗朗上口,完全符合洗腦神曲的成功要素。

此曲爆紅後,王博也加碼釋出「加長版」[2],除保留原版歌詞,另增加了王世堅經典名言「沒矯飾、沒塗抹、沒做作,生旦淨末醜,我們不苟活;懂你就是不做,沒有最扯只有更扯,算什麼,20年過去了」。

王博還加入自創rap:「他曾嚮往天空,想成為龍啊龍,飛起來像陣風,去遠方夢啊夢,外面的霧太重,迷了眼痛啊痛,內心的火種快熄滅,在世界的迷宮,鄉音未改依舊很濃,卻忘了家鄉的面容,為你留了一盞燈,一直在等啊等,就算在人生的凜冬,也可以再一次重逢,請記得你的瞳孔,裡面住過一片星空」。

雖然有人質疑此曲爆紅背後有中國統戰陰謀,但持平而論,這首歌之所以引起廣泛共鳴且像病毒一樣傳播開來,主要原因是說中了許多人的心聲,讓工作或生活中的挫折與疲憊感找到了宣洩的出口,從歌詞中得到一種「原來不是只有我這樣」的同理。

YouTuber「小鄭在日本」前幾天就發布影片,表示有中國網友聽完《沒出息》有感而發:「第一句說的是學校的你,第二句說的是剛參加工作的你,第三句說的是有了多年社會歷練、老油條的你,第四句說的是40歲、歲月蹉跎的你,第五句說的是家庭需要你,你卻無能為力;最後三個字總結一生,徹底昇華」。

小鄭也認為這首歌「用生活化的語言,把一個人從年輕到中年的無奈掙扎,還有那份盡力了卻依然不夠好的心情描寫得很細膩」[3]。另外也有人分析:「歌詞裡那句『沒出息』正中時代情緒。在高房價、低薪、世代壓力下,不只是年輕人,連中年人也感覺『努力沒結果』。這首歌用自嘲化解焦慮,用幽默包裝痛點,讓人笑著流淚」[4]。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則認為《沒出息》在社群平臺瘋傳,不只是好玩,而是反映了更深層的心理需求。面對「原地努力卻無法前進」的困境,許多人在這歌曲中「找到真實的理解與陪伴」。楊醫師也建議:這個時代的許多人也一樣在「連滾帶爬」中努力前行,允許自己暫時「沒出息」一下,反而是繼續前進的勇氣表現[5]。

「沒出息」本來是形容一個人「不務正業、不上進、窩囊或沒志氣」,如梁斌的長篇小說《紅旗譜》中就有一句「有人說吃糠咽菜是窮人的本分,依我來看,那就是沒有出息!」;現實生活中如果被說「沒出息」,也無疑是「侮辱性」極強的評語。

然而,王博這首《沒出息》中的「 你在哽咽什麼啦,你在哭什麼哭,沒出息」不是責罵或羞辱,而更像一種「自嘲」或「自我對話」,在承認自己彷彿「一事無成、原地踏步」的同時,卻又提醒自己「擦乾眼淚」之後還要「重新站起來,記得自己曾嚮往的天空」,因而帶出一種「還是應該有出息」的正能量。

因此,《沒出息》在網路發燒不是沒緣由的,因為這神曲反映了現代人「對現實的不滿、對理想的渴望與自我認同的追尋」,被這首歌打動的人覺得「短短幾個字,卻唱完自己的一生」;這也難怪有人會稱這首歌為「2025年最扎心單曲」或「2025最療癒神曲」。

那麼基督徒又如何看這首《沒出息》呢?我不否認基督徒其實也在「職場競爭、同儕比較、父母期待、買房焦慮」的重壓之下嘆息勞苦,如果從這首歌「感覺到溫柔」或「聽著聽著就哭了」,不必不好意思。

只是對於「沒出息」這「評價」,基督徒其實應該有不同的理解。一般世人認為的「有出息」是「努力上進、有志氣、肯努力、有前途或有成就」,如《紅樓夢》第一一九回這句:「日後蘭哥還有大出息,大嫂子還要戴鳳冠穿霞帔呢」。

然而,基督徒如果也隨著世俗以金錢、職位、社會認同等外在標準來衡量一個人有沒有「出息」,其實是被世俗的價值給綁架了。順應這種「有出息」的「定義」,您有可能僥倖成功;但更多時候是不停的追逐,依然「連滾帶爬」,薪水比別人低、車子比別人差、房子比別人小,孩子也沒別人家的「優秀」。

事實是,《聖經》不是這樣定義「有出息」的,如果按照世俗「有出息」的標準,渾身生瘡,被人放在財主門口討飯的拉撒路無疑是最沒出息的,因為他只能靠財主桌子上掉下來的零碎充飢。然而拉撒路不但得以在聖經留下名字,他死後也被「天使帶去放在亞伯拉罕的懷裡」享福。

拉撒路的「有出息」,不是因為他又貧又病且無依無靠,也不是因為他的乞討人生,而是因為親人的離棄、身體的殘疾或生活的困頓都沒有讓他失去對神的信靠與感恩。他用自己一生「見證」了一個人即使又貧又病,依然能夠活出一個信靠並感謝神幫助的人生,這正是拉撒路的希伯來名字「以利以謝」的意思。

老底嘉教會自認:「我是富足的,已經發了財,毫無缺乏」,在世人眼光已晉身「有出息」的行列,主卻說:「你卻不知自己困苦、可憐、貧窮、盲眼、赤身」(啟三17,環球聖經譯本)。

顯然,基督信仰對「有出息」的定義與世俗價值並不相同。真正的「出息」不在世俗地位、名聲或擁有財富的多寡,而在對神的信靠和順服,活出與神同行、慷慨分享的有愛人生。

有些基督徒對社群媒體上的熱門話題不感興趣,覺得何必跟著流行走。其實類似《沒出息》爆紅這樣的社會現象,不但有助於我們瞭解世人的苦悶與挫折,找到與非基督徒交流的話題,也是反省自己是否按照基督所定義的「有出息」而活的絕佳機會。

世人需要《沒出息》這類神曲來止痛並對抗絕望,告訴自己就算「沒出息」依然可以再出發。基督徒則該回到《聖經》來定義「有出息」,不再被世界「沒出息」的標籤奴役或傷害,活出神眼中真正「有出息」的人生!




[1] 王博《沒出息》原版與二創版,NOWNEWS,2025-10-09: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vl1H4t0b34

[2] 王博《沒出息》加長版:https://www.youtube.com/shorts/ggyfJ_mhFLs
[3]〈王世堅一句「沒出息」唱哭全中國!〉,小鄭在日本,2025-10-08: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t-cqsdMVAM

[4] 劉星雨,〈沒出息爆紅原因〉,2025-10-14。

[5] 〈「沒出息」是社會集體嘆息?專家:透過王世堅洗腦神曲 允許自己「這樣一下」求生存〉,健康2.0,2025-10-14。

【延伸閱讀】:
青少年和假福音
如果重啟人生,山道猴子能有不同結局嗎?兼談虛浮的榮耀
我看康希牧師的「獄火重生」,兼談甚麼是悔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