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天堂是一座圖書館

【作者:胡維華越過急澗山嵐 2018.05.06


「天堂一定是圖書館的模樣」,阿根廷大文豪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在《關於天賜的詩》(Poem about Gifts)裡這麼暗暗設想。那麼,天堂裡都是什麼樣的書呢?波赫士另外寫了《巴別圖書館》(The Library of Babel),如此想像:那裡的書籍每本都有四百一十頁,每一頁都有四十行,每一行都有八十個字母,所有的文字都以二十五個符號寫成,窮盡了這一字母表中的各種排列組合。

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李思敬院長所寫的《五經行:妥拉中的生命智慧》沒這麼玄妙,不過它可能更接近天堂。首先,本書關心的主題、致力研究的對象——摩西五經,是屬天的。在猶太傳統中,「妥拉」最基本的定義就是指摩西五經。長久以來,猶太拉比主張「妥拉」先於上帝的創造。事實上,這個傳統認為,「妥拉」正是整個創造的藍圖,宇宙今日的存在與運行都倚靠「妥拉」。按此理解,要認識天堂,惟有精通妥拉一途。對於基督徒來說,摩西五經是舊約聖經的核心,也是指向耶穌、見證基督的啟示。藉著五經,可以確認耶穌是上帝應許的成就,而藉著耶穌,人可以與上帝復和,不再於伊甸園外流浪。如此看來,主張摩西五經是天堂的地圖,一點也不為過。

這本書更接近天堂的第二個理由,在於李院長的用功與用心。只要稍微認真地翻閱此書,讀者必然很快注意到,不管是議題的選定、各種假設的評量,都顯出這一位成熟學者的身手不凡。姑且就經文的結構分析來說,一般註釋書中常見的是短短字詞中的微型拆解。這些「顯微手術」常常令人不免懷疑,當初的作者是如何說話,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寫作。相較之下,李院長更在意篇章之間的銜接、大段落的組織安排,也將這些見解應用於闡釋經文所要表達的意義,其成效自然要精彩的多。

此外,福音派信徒讀舊約聖經,常常因為對猶太傳統難解的情結,而呈現「全盤接受」與「完全忽略」兩種極端的立場。李院長在本書中多處提及猶太人在長久讀經歷史中所提供的各式各樣見解,也能平衡、適切地評估猶太傳統,足為後生晚輩的典範。

再者,聖經研究充滿許多挑戰,既要掌握原文、校勘版本、熟悉歷史,還得對最新的研究動態瞭然於胸,才能在紮實的基礎上,嘗試進一步探討某些議題。因此許多學術貢獻,往往缺乏連接教會、信徒之間的橋樑。李院長此書的重要特色在於他對教牧情境的關懷。不論是實例說明,語重心長的勸勉或警戒,都反映了他記念主的託付,以教會為念。

如果天堂就是座圖書館,也許李院長這本書會是其中的珍藏,不過,更好的是,這本書已經指向了天堂的主人——基督,更為今日信徒如何在地上過天堂的日子,提供了生活手冊,以及想像的藍圖。讓我們來一趟天堂之旅吧!

摘自《五經行:妥拉中的生命智慧》推薦序
試讀https://shop.campus.org.tw/EPreview/Books/A1616/

本專欄與《校園出版社《書饗》校園雜誌》合作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