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魯益師(C.S. Lewis)】越過急澗山嵐 2025.05.04
圖片提供/123RF
■ 翻譯 | 小石
《情緒勒索》引介的這個心理學詞彙,近來在網路上掀起討論熱潮。尤其在最親密的家庭中,我們感受到最窒息的張力。家庭成員往往覺得可以在家「作自己」,而用最粗魯的態度對待彼此,就像強盜一樣勒索對方。許多教會牧者深知家庭的重要,鼓勵會友建立「基督化家庭」,針對此事,一起來聽聽魯益師怎麼說?
「所以」,牧師說:「家,應當是國民生活的基礎。畢竟,品格是在家中塑造的。在家裡,我們才顯出真面目。在家裡,可以卸下外在世界令人厭倦的偽裝,真正作自己。在家裡,我們遠離日常生活的噪音與壓力、誘惑與放蕩,追求新的力量和潔淨更新的泉源。」
牧師講道時,我注意到三十歲以下的會眾,已經對他完全失去了信心。之前還頗為認真地聽。現在,坐立不安,咳嗽起來。座椅咯吱咯吱響;肌肉放鬆下來。這篇道實際上已經結束了;牧師又講了五分鐘,完全是浪費時間——至少對大部分人而言。
至於我是否也糟蹋了這篇道,由你來判斷。但肯定的是,這篇道我無法再聽下去。我陷入了沉思;第一個想法是:「怎麼是他?怎麼偏偏是他?」因為我很清楚這個傳道人的家庭。事實上,那天中午我正好在他家用餐,已經是第五次了,和牧師、師母以及兒子(R.A.F.,註1)、女兒(A.T.S.,註2)一起,兩個孩子剛好放假。這場飯局原本可以推掉的,但牧師的女兒悄悄對我說:「看在上帝的分上,如果他們邀請你,請留下來一起用餐。有客人在,情況不至於那麼糟。」
在牧師家用餐,幾乎總是遵循相同的模式。首先,年輕人喋喋不休地談著瑣碎的話題;瑣碎不是因為他們的思想瑣碎(如果單獨相處,可以真正地和他們交談),而是因為他們根本就從未想過,可以在家裡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除了被激怒的時候。用餐時兩人講個不停,只為了讓父母閉嘴。但他們失敗了。
牧師粗魯地打岔,轉到完全不同的話題。大談如何重新教育德國人。他可從來沒去過德國,似乎也完全不熟悉德國歷史或德文。「不過,爸爸……」兒子開始說話了,但講不下去。現在,母親也打開話匣子,雖然沒人準確地知道她是何時開始的。她複雜的故事正說到一半,敘述有鄰居如何惡待她。故事很長,但我們都搞不清始末:永遠是中間。「媽媽,那不大公平,」女兒終於開口:「沃克太太從來沒這樣說……」但父親的聲音再度開始轟炸,他正在跟兒子解釋「英國皇家空軍」(R.A.F.)這個組織。
談話就這樣持續下去,直到牧師或師母說了些荒謬至極的話,引來兒子或女兒反彈,堅持反對意見被聽見。年輕人真正的想法終於付諸行動。他們說話又急又猛,且帶著輕蔑的口吻。他們運用事實和邏輯,惹來父母大動肝火的回應。父親暴怒;母親則感到「受傷」(喔,家庭主婦的絕招!)——施展渾身解數要人可憐她。女兒說話變得帶刺。父子刻意忽略彼此,轉而和我聊天。午餐搞砸了。
講道快結束時,這場餐會的記憶令我感到憂心。我並不是擔心牧師的身教和言教不一。當然,這是很遺憾的,但那不是重點。誠如約翰遜博士(Dr. Samuel Johnson)所言,言教可以很真誠(容我再加一點,十分有益),即使身教不完美(註3), 而且只有傻子才會因為醫生喝酒過量,而否定醫生對於酒精中毒的警告。令我憂心的是,牧師完全沒告訴大家:家庭生活是困難的,有其獨特的誘惑與敗壞,就像生活的其他層面。相反地,牧師不斷把「家」講成是萬靈丹,好像家庭本身有神奇的魔力,注定會產生快樂與德行。問題不是牧師假冒為善,而是他的愚昧。他完全不提自己家中的經驗:他自動地複製一種情感傳統——正好是錯誤的傳統。這就是為什麼會眾不再理睬他的話。
如果基督徒傳道人想要的,是讓信奉基督的人回歸家庭生活——就我而言,我相信人們應當被呼召回歸家庭——第一要緊的是:停止關於家庭生活的謊言,代之以切合實際的教導。或許可以考慮下面幾點基本的原則:
一、家庭生活是召命
自從人類墮落以來,沒有任何組織或生活方式會自動歸正。在中世紀,有些人認為一旦加入修道院,就會自動成為聖潔和喜樂:當時的本土文學,紛紛起來回應,揭發那種致命的錯誤。十九世紀,有些人覺得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會自動使人成聖和喜樂;至於反對傳統家庭的野蠻現代文學——塞繆爾‧巴特勒(Samuel Butlers)、戈斯氏 (Gosses)、蕭氏 (Shaws)——則提供了解答。上述這兩派在「拆穿假面具」(debunkers)時,也許在某些原則上犯了錯,或許忘記「濫用不排除好用」(abusus non tollit usum,註4)這句格言:但是基本上兩邊都頗為接近事實。
家庭生活和修道生活都一樣,時常令人生厭,而且我們應該留意,兩方嚴謹的支持者都清楚其中的危險,也懂得擺脫感情用事。《效法基督》的作者知道(沒有人比他更清楚)修道生活多麼容易出錯。夏洛特‧楊格(Charlotte M. Yonge)十分清楚地表達,家庭生活並非國度降臨的捷徑,而是艱難的召命——像是海洋,處處埋伏著岩石和岌岌可危的冰崖,唯有配備屬天地圖的人才能導航。這是我們首先需要徹底瞭解的道理。家庭,就像國家,可以奉獻給神,可以轉化和贖回,然後成為特定祝福和恩典的管道。但是,就像所有其他屬於人類的東西,家庭需要救贖。未得救贖,只會製造種種誘惑、敗壞、痛苦。愛心(charity),從家開始:缺乏愛心,也從家開始。
二、親情,是不夠的
我們必須小心,說到家庭生活的轉化或成聖時,不只是意味堅守天然親情的「愛」而已。愛(在那種意義上),是不夠的。親情(affection),不同於愛心,無法產生永久的幸福。任憑親情隨性發展,會變成貪婪、溺愛、嫉妒、苛刻、膽怯。親情的對象缺席時,令人苦惱不安——但是對象出現時,任何長一點的同聚又無福消受。
在牧師的餐桌上,親情也是吵架的部分肇因。如果激怒兒子的愚昧行為,出自任何其他老人,兒子會懂得耐心和幽默。兒子的不耐煩正因為他還(有某種形式上的)「關心」。牧師的妻子若非(在某種意義上)「愛」這個家,也不會像現在那樣,沒完沒了地喃喃自憐:持續地經歷不斷的失望,不肯鬆手地索取同情、索取親情、索取肯定,造就了她今日的模樣。我不認為親情的這個層面,充份地被當今最受歡迎的道德家重視。貪圖被愛是可怕的東西。那些(似乎帶著驕傲)說他們只為愛而活的人,有些人到了最後,卻活在無止境的怨恨之中。
三、「作自己」的底線
我們必須意識到家庭生活容許人作自己的這個特性,經常被講得天花亂墜,說成是家的主要吸引力,而這卻是巨大的陷阱。「在家裡,我們才顯出真面目:在家裡,可以卸下外在世界令人厭倦的偽裝,真正作自己。」牧師這番話,完全是事實,而且他在餐桌上的表現就讓我們理解了這些話的意思。出到家門外,牧師的表現,就如一般人謙恭有禮。他不會像打斷兒子那般,打斷其他年輕人說話。在任何其他場所,他不會自信滿滿地談論完全不懂的話題:或者,如果還是談論,他會耐著性子接受指正。
事實上,牧師重視家是他可以「作自己」的地方,這在他心中的意思,就是可以踐踏所有文明人認為不可或缺的東西:社交往來最起碼的約束。而且,我認為這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家人之間的對話有別於公共對話,最大特徵往往就在於家庭對話是全然的粗魯。而家庭行為的特徵常常是自私、邋遢、缺乏禮貌——甚至殘暴。並且,在這方面,大聲頌揚家庭生活的人,往往是罪魁禍首:他們讚美家庭——總是很高興回家、討厭外面的世界、無法忍受客人、懶得跟人見面,等等——因為享受慣了在家中隨心所欲的自由,已經使他們在外面的文明社會格格不入。如果他們在別的地方,操練他們現時所堅持「自然的」唯一行為,肯定會挨揍。
四、如何得體?
那麼,人們在家裡的舉止,究竟怎樣才得體?一個人如果連在自己家中,都無法感到舒適及放下戒心、無法放鬆及「作自己」,哪裡才可以呢?我必須承認,這就是問題所在。答案相當驚人。在天堂的這一邊,沒有任何地方可以安然鬆開馬的韁繩,永遠無法大喇喇「作自己」,直到「自己」成為神的兒子。如同聖詩中所唱——「信徒,切莫念悠閒」(Christian, seek not yet repose.)。當然,這不表示家庭生活和公共生活沒有差別;而是說家庭生活有其本身獨特的禮儀標準——比起外在世界,這是一個更親密、更微妙、更敏感,因此在某些層面更加艱難的標準。
五、規矩與恩典
最後,難道我們不應該教導:如果家庭是恩典的管道,家庭就必須是有規矩的地方?不立規則,根本無法有正常的生活。規則的替代品不是自由,而是換來最自私家庭成員違憲的(往往無意識地)獨裁。
總而言之,難道我們不應該有所抉擇:停止傳講家庭生活,或者開始認真傳講家庭生活?難道我們不應該停止感性的歌功頌德,開始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為了建立那高尚、困難、美妙、充滿冒險藝術的基督化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