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媳婦看洋人婆婆

【作者:劉晴吟傳揚小品文 2003.09.07


傳統婆媳角色

在中國歷史上,婦女的世界就是家庭,生活圈子極小,教育水準很低,自然心胸也無法廣大。而且一輩子倚靠丈夫、兒子,自然很容易和媳婦爭寵,婆媳問題就成了中國文化不良之一環。而近幾十年來,二次大戰後出生很多嬰兒,知識水準大大普及性提高,和上一輩婆婆之文化、思想背景之間差距也是很大,婆婆欲持有傳統權威,媳婦卻想獨立成立小家庭,就產生婆婆和媳婦爭權、分離之拉鋸戰,小兩口常常是婚前就講好,結婚後不和父母住,心理上已多是不看好將來的婆媳關係。總之,婆媳關係是負面價值(a liability not a asset)居多,婆婆媳婦經常互相控告,造成彼此傷害一輩子,如果再要脅丈夫居中作三明治,影響家庭幸福,失去神應許的祝福:「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弗6:2),著實可惜。

但漸漸的,即使是這群嬰兒潮期出生的婦女,和婆婆有很大差距的一代,也已經或將當上婆婆了。時代真不一樣了,這類現代型的婆婆,受過良好的教育,有自己的工作,即使沒有工作,也知道擴大生活領域,老伴、老本、老體、老友最重要,普遍不想和已婚子女一起住,倒很願意週末照顧孫子,含飴弄孫。婆媳不習慣住一起,又是小家庭主義,傳統婆媳關係正快速瓦解。那有什麼版本是今日婆媳可以學習的?可以幫助新式婆婆和新式媳婦將相處和諧?對我而言,孝敬父母是很寶貴之傳承美德(legacy),務必要繼續給後代,那我姑媽實際生活上的家族信念、婆婆的婚姻、事業的成功和聖經中的路得記則是我個人的模範。

家庭蒙福之道

中國人以為美國人都是各自獨立、沒有家族觀念,其實這不全正確。我嫁的是老外,外子有一年長姑媽,今年已經七十八歲,服務教育界一輩子,現在兒孫滿堂。只要是假日或是兒孫生日等日子,全部都聚集在她家或她長子家,一共三十幾位擠在一起,非常溫暖,非常和樂。他們什麼都談,就是不談讓彼此失志的洩氣話。好幾年前,有天她打電話到大兒子家,是媳婦接的,劈頭就很急很氣的說:「媽!我正在和你兒子吵架,以後再說吧。」她笑笑說:「OK!No Problem!」就掛上電話了。以後她也不問兒媳吵什麼。

從這件小事,就可以知道她和媳婦是如此親近,可以這麼坦然說話。真的我沒有聽過她在媳婦背後數落的壞話,只有鼓勵稱讚的話。我和外子從一九九0年,參加他們的家庭團聚,見證他們老老少少更願意聚在一起,有一股無形的互相支持、鼓勵的影響力不停的推動他們,不斷往積極面成長。現在每年我請公婆聖誕節前來,我們一起到姑媽家,數十個人唱些聖誕詩歌(Christmas carol),喜氣洋洋,很感人,蒙福家庭是這樣的。

姑媽是定意愛每一個媳婦。她接納墨西哥媳婦,誇獎她,常告訴我Maria真會教養孩子,Maria和孩子果然越來越可愛。她從不主動教兒媳大道理,她說媳婦有理家之權,尊重他們,他們需要她時,自然會請教她。我同意中國婆婆需要學習,欲贏得媳婦的尊敬不是靠權威而是自由。尊重兒媳,兒媳才會孝敬婆婆。姑媽有一兒子是智障的,已經五十幾歲,兄姊都愛他,是幸福的智障。也因此他們都很同情智障,有一媳婦住東岸,也收容智障兒。她為兒女立下榜樣要照顧父母至死,幾年前我常笑姑媽不老,因為還要照顧她那九十三歲老母。姑媽到中國成都教過英文,現在早上和中國鄰居比手劃腳到公園打太極拳,還學電腦。我常告訴她我愛她,我們有不盡的笑聲,她有好多年輕女人可學習的智慧,她的人生態度將使她長壽。

鼓勵媳婦成長

我和婆婆感情也很好,我個人很感激,公婆都七十有餘了,仍熱愛工作。在我結婚前幾年,不喜歡婆婆,我猜她是精神科醫師,瞧不起我這黃黃矮矮的中國人。但日久見人心,真金不怕火鍊,漸漸地我明白婆婆是愛我的,她非常獨立,對我沒有任何索求,而且總鼓勵我成長。婆婆外表極普通,但為人善良、謙和,一輩子都支持公公的事業,婚姻幸福。她不小心眼,不計較公公從不做家事的缺點,也絕不作做公公事業絆腳石,就是她的薪水需補助公公事業時,也是願意。公婆結婚後,公公進入耶魯大學(Yale)讀戲劇(Drama),生活清苦,婆婆就在宿舍當清潔工賺點錢。後來公公教授drama,婆婆就在三個兒子都上學後想念她心愛的醫學院,但當時學校不肯接受女性,公公就到醫學院為婆婆請求。之後神呼召公公成立福音公司拍福音性電影,婆婆選擇在住家附近當精神科醫師,彼此不停的成長,去年美國廣播電台協會還贈送公公兩個大獎,感激他在福音事工上的忠心。在我結婚近二十年的今日,公婆婚姻深深影響著我和外子的關係,我們越來越似公婆這模式,發掘對方恩賜,幫助對方成長。婆婆在維持婚姻和事業的努力,是現代媳婦可學習的。

化苦難為祝福

也許你會說:「晴吟,你講的太高調,和我不相干,也不適用於很多婆媳。」是的,我知道很多姊妹正在受苦,也沒有我這類型的婆婆。我大姊是個例子,她是位教師,但有婆媳問題,以前她很痛苦都想自殺,媽媽總說如果是發生在我身上,我早熬不下去。但渡過了二十幾年,我發現姊姊變成很有同情心,很會安慰人,而且有很多好朋友,終於她的苦有了意義,也結了果子。

我們肉眼中只看到苦難,但苦難盡頭常是祝福,這是倚靠神的盼望。二次大戰時,一位很傑出的猷太人心理精神醫師學家,偉克特博士(Dr Victor E. Frankl),曾關在納粹集中營受逼迫,就因不願白白無意義受苦而死,而靠著將來的意義而活下來。戰後,在維也納創立Logotherapy,幫助多人。他一本名著《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中說到人活著的目的是為了意義(meaning)。他強調人要活得有意義,有三個管道:工作成就、人與人間真誠相愛、苦難。所以深度理會生命的意義,受苦的經歷是必須的。受苦的媳婦可以化苦難為祝福,將來不要重蹈復轍,扭轉家族的痛苦,開始帶領家族走向積極光明面。

主內的婆媳情

其實聖經在數千年前就教導了這道理。路得和拿俄米這對卑微的婆媳,在她們人生的盡頭,她們選擇回轉,投靠耶和華,結果在 神的翅膀下,滿得祂的賞賜(路二12)。這不只改變她們的下半生,祝福還還臨到他們寶貴的帝王後裔。神的恩典這麼大,恐怕是路得和拿俄米意料之外;但如果這對婆媳不是如此相愛、如此合作,他們也領受不到 神如此地恩典的。就是我的姑媽和婆婆也是有此共通點,不僅他們都深具美國人中西部傳統勤奮美德,而且他們已是數代有見證的基督徒,在時代中盡基督徒的責任。我個人又何嘗不是仰慕外子的家庭,而願意走進他的家的!

所以,願這世紀新式婆媳都看到深遠的蒙福,而願意彼此鼓勵,成為至好朋友。

本專欄與傳揚網站合作。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