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林布蘭特的畫作,不論從何種角度脈絡,似乎都會成為一種特殊的心靈之旅。
毫無例外的,每當談到林布蘭特的畫,人們總是會說,他刻畫了一種「靈魂」。當代人通常不太喜歡「靈魂」這樣過度抽象的描述,總是希望可以具體客觀些。尤其是林布蘭特又總是畫聖經故事,一如此說很難不給人宗教褒揚的聯想。
然而正如房龍在其所著的《林布蘭傳》所言:『我不喜歡用「靈魂」一辭,但找不到一個適當的辭來形容我所要講的,所以當我看見一個應該是無生命(只不過是畫布塗上顏料)而卻有生命的物體時,我只得相信「死」與「活」並不如我以前所想的。』
畫家活在宗教藝術主題正在逐漸式微的荷蘭,宗教戰爭剛過,做為一個最早期,充滿資本主義精神的國家,這裡富裕且滿是商機,每個人幾乎都有能力擁有一幅肖像畫,或者在家中擺上一幅靜物畫或風景畫。然而畫家起伏一生中畫的最多的永遠是聖經故事,和他自己,彷彿他人正要安適悠閒的舉杯對飲,他卻堅持要挖掘出可以穿透歷史的重量。
知道了畫家的這種「特異」,站立在他的畫作面前,便會產生另一種駐足沈思。
(復活)這幅畫作完成在一六三零年代。若是文藝復興時期,通常會強調這個主題所帶來的光榮與絕對勝利,不過顯然此時畫家想表達的不僅是獲勝的標示,還有在精神上「超越」了的動態。
畫面正中一個衣服潔白如雪的天使自天而降,一手掀起石蓋,他的翅膀和光芒宛如閃電光照,並且和暗中的耶穌連結成一體。耶穌手攀在棺木邊緣,他正從沈睡中甦醒。「這人復活了!」復活的如此平凡卻又搖撼。做為光源主體的天使與耶穌表情動作都平和彷若靜止,周圍看守的兵丁們卻無不被震動的翻滾、驚慌。
一切正如聖經所言:「忽然,地大震動,因為有主使者從天上下來,把石頭滾開,坐在上面。他的相貌如同閃電,衣服潔白如雪。看守的就因他嚇得渾身亂戰,甚至和死人一樣。」(馬太福音28:2∼4)兩方動作的落差造成了情緒上的流動,在一靜一動之間,由死到生,畫家想表達「復活」這一瞬間所具有的強大能量,已不言而喻。
從姿勢到情緒、性格已至於整體氛圍的動態流動,是巴洛克藝術在繪畫上的獨特突破,但會專注將之灌注到精神層面,似乎還是畫家個人創作心靈的關懷。
而且不僅於此。
(復活)一畫其實是畫家為荷蘭總督所畫一系列宗教連畫當中的一幅。這幾幅分別為〈抬起十架〉、〈卸下十架〉、〈入墳〉、〈復活〉、〈升天〉,都取材自耶穌受難的重大事件。
《心靈小憩》網站 http://life.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