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先定義發燒是確診病毒感染?

【作者:張文亮河馬教授 2020.03.29



圖片提供/123RF

「我必命定驚惶……熱病,轄制你們。」(利未記26:16)

科學史上,訂下用人體的「發燒」現象,來確定瘟疫感染的第一人,是牛津大學醫學講座邁德(Richard Mead,1673-1754)。

他來自一個敬虔的基督徒家庭,父親是牧師。1679年,清教徒在英國受逼迫,他的父親帶著家人四處躲藏,到1681年,無處可躱之時,才擕家逃到荷蘭。這期間,父母親教導邁德功課。

1688年,新一波的迫害興起,父親帶他潛回英國,教會已經被拆毀,他們帶著剩下的會眾,逃到荷蘭。逃亡,使邁德深覺民間疾苦。

1692年,他進荷蘭萊登大學(Leiden University)醫學系,他寫下:「願醫好病人,成為我一生的見證。」他在大學附近教會,當兒童主日學老師,日後他開啟青少年精神醫學。畢業後,他到歐洲各處行醫。

1702年,他發現蟎蟲咬人皮膚,產上「疥瘡」。同年,他著「毒性的機制」(A Mechanic Account of Poison),成毒性醫學的先鋒。 他最著名的貢獻有二個領域,一是「青少年精神醫學」,他成立普世第一家青少年精神醫院,照顧、醫治年輕人。「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是他先取的。第二,是「瘟疫學」,他後來稱為「防疫學之父」。

他是第一位給「瘟疫」科學定義的人,瘟疫是:
1. 突然、猛烈、致命、高傳染、快速傳播的疾病。
2. 每個季節,都可能發生。
3. 劣化的環境(空氣、水),最常發生。
4. 感染與人沾染死屍、不潔的動物,接觸不乾淨的東西有關,大都來自接觸傳染。
5. 得病者不分老少,不分貧富,不分貴賤,傳染無國界,瘟疫是減少人口最快的疾病,因此要建立全國瘟疫指揮中心,來作系統性的防疫。
6. 「發燒」是瘟疫感染者,共有的現象,用體溫做疫檢。
7. 瘟疫的發生是「難以說明的毒素」(inexplicable toxic),進入人體引發。

他首先將「發燒」分類為:「連續性發燒」(continued fever),來自血液中毒。「結核性發燒」(military fever),來自病毒性的群聚引發。「瘀點性發燒」(petechial fever),來自昆蟲性咬傷感染。「特定性發燒」(particular fever),人體某些組織發炎引起。「斷續性發燒」(intermittent fever),發燒與不發燒有週期性24小時、48小時、72小時的變化,與病毒在人體的活動有關。「瘟疫性發燒」(epidemic fever),是群體感染病毒,從喉部,進入肺部,而後散佈全身。

他提出「瘟疫性發燒」,感染的人要多喝水,多排汗,多喝檸檬汁,多休息。他提出每天上午喝檸檬汁,是瘟疫時最佳的個人防疫。此外不要吃太飽,吃清淡些,他寫道:「吃太飽,增加消化負擔。吃太多肉食,增加與不潔食物的接觸,增加被感染的機會。」

他提出「熱病」是人體發燒的通稱,發燒時會引發人全身乏力、不舒服、沒力氣,嚴重時,身體有臭味,不易呼吸,進而昏迷,甚至死亡。

有趣的是,他提出:「病人得了熱病,醫生進來,可以『斥責』熱病。這有雙重的意義,責備病人不該沾染不潔,熱退之後應該生活謹慎。責備疾病,病人可得安慰。病都被醫生罵了,好的機會增加。」。 邁德自認沒有屬天的能力,罵病,病人就會好。他寫道:「病人在向上帝呼求時,我會與病人一起禱告。」

歡迎參觀作者的網站:河馬教授的網站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