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探險家肯寧漢

【作者:張文亮河馬教授 2012.12.02


澳洲南部臨南太平洋,有一個美麗的地方——「摩頓海灣」(Moreton Bay)。1799年,一支英國探險隊到達此地,發現當地的原住民喜歡唱歌、跳舞,非常好客。原住民稱為「開達穆卡」(Quandamooka)族,他們贈送給探險隊員許多魚肉、海龜肉,與飛狐(Pteropus poliocephalus)肉。這種巨大的飛狐,經常展翅在樹冠間滑翔,吃樹上的花朵與果實。原住民為了捕捉飛狐,經常疏木,將樹林茂密處砍伐疏鬆,讓陽光多透入些,便於發現飛狐的踪跡。

謎樣的植物

許多人以為伐樹,將造成土壤的流失,但是開達穆卡原住民相信,祗要森林裡有一種樹木存在,不去砍伐,森林的土壤就不會流失。更有趣的是,這種樹生長的地方,土壤會越來越肥沃,連他們在這樹的邊緣,所種的蔬菜,也能收成良好。世界上,哪有這種功能的樹木?探險隊對原住民的說法有些存疑,仍將這事記下,帶回英國。1817年,英國「Kew皇家植物園」,委派植物探險家肯寧漢(Allan Cunningham, 1791-1839)前往摩頓海灣,探勘這事的真偽。

肯寧漢是英國人,生於倫敦近郊的溫布頓。念中學時,他上到學校校長──「兒童文學植物學家」亞當斯牧師(Rev. John Adams, 1750-1814)的課。亞當斯牧師因著「花的近代史」(The Flowers of Modern History)而聞名歐洲。他認為「探索花朵,是引導孩子探知大自然最好的途徑。」。他以優美的文筆,將自己探勘植物的過程,寫成探險小說。他寫道:「藉由瞭解植物探險者,不辭辛勞背後的愛,可讓孩子的愛心更增長。」肯寧漢決定日後要成為一個植物探險家。

澳洲探險隊

1814年,他前往巴西,三年期間,他在熱帶雨林,走了1,940公里。沿途他將未知植物製成的標本,送到Kew植物園,鑑定品種後對外發表,讓人認識熱帶雨林植物的豐富。他寫著:「我在熱帶雨林,學到自立。即使沒有補給供應,仍能持續向前。我似乎遠離文明,卻在重新得力。」1817年,他受派到澳洲,不久找到開達穆卡原住民所說的植物。他發現那是外人未知的新種,這植物在缺水的土壤生長緩慢,一遇潮濕就能生長很快,他稱此植物為「熱帶雨林生長最快的耐旱植物」。後來的人為了紀念他,稱此植物為「肯氏南洋杉」(Araucaria cunninghamii)。

肯氏南洋杉喜好充分日照,春夏生長較快。秋冬之時落葉很多,澳洲有些昆蟲,能迅速分解落葉,增加表土的有機質。部分有機質也能溶解成有機酸,下雨時隨水擴散到附近,使樹木周圍的土質更肥沃。他也發現原住民用這木材作船槳,這些船槳長期泡到海水,也不腐爛,未來應可作上等的傢俱或其他用途。

野地的探險文學

1824年,他前往紐西蘭探險,尋訪未知植物。他也將探險的過程,寫成文章介紹給孩子。例如他寫道:「我曾經赤腳爬過一座山,路上滿了泥巴,我想這是最軟的山。」,「我經常携帶一個雙筒望遠鏡,出去探險。望遠鏡功能高度的發揮,就是在野外。」,「鑑定物種需要耐心,有時找到一堆類似的葉子,卻找不到一粒容易區分的果子。」,「在原住民的部落,我遇到一根未見過的木頭,但是我到附近努力找,就是找不到相似的樹木。」,「我總是無法忍受渾渾頓頓的走在路上,卻不知道路邊的植物。」,「為了尋找新的樹種,我經常騎馬,騎到無路之處,才下馬行走。」等,他一生至少發現96種的新的樹種。如肯氏木麻黃(Casuarina cunninghamiana)、肯氏石胡荽(Centipeda Cunninghamii)等。

肯氏南洋杉的功能,在十九世紀才受到外界注意。台灣1920年代初期,才有肯氏南洋杉移入。其生長耐酸性,耐貧瘠土壤,與高黏質的土地,所以能適應台灣的環境。肯氏南洋杉的枝葉對稱,外型美麗,常被視為造園植物,故早期新竹的紅壤台地上,種植不少肯氏南洋杉。

奇特的葉子

我喜愛觀察肯氏南洋杉的葉子,那是非常獨特的構造。2-3公分長的錐形葉,向內彎曲,整齊排列在枝上。這麼密集的生長與排列,將對陽光有高度的吸收;能讓葉片之間的空氣,保持穩定,隔絕樹木外的污染空氣,或減低外來噪音與灰塵。

植物的世界對人有益,讓人相互分享。人類能否從肯氏南洋杉,學到一些善良、平靜、堅強、樂意與人分享的學習呢?讓我們走出戶外,將觀賞肯氏南洋杉當成探險吧。

歡迎參觀作者的網站:河馬教授的網站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