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客西馬尼修道院,談默觀生活

【作者:客旅貞吟客旅的驛站 2018.01.14



圖片提供/123RF
大兒子到田納西州的Nashville 出差,利用週末,開車沿著州際65號公路北上到肯塔基州 的Louisville 看望在那裡工作的老朋友。後來打電話給我:「我怎麼覺得65號公路,我們以前好像開過?」

我說:「對啊!我們住俄亥俄州時,有個暑假和阿公阿嬤去肯塔基南邊的Mammoth Cave (巨穴) 國家公園玩,回程我們要去客西馬尼修道院(Abbey of Gethsemani),就是開65號公路。」

他記憶力真好!那時才七、八歲左右吧?轉眼20多年過去了。

去修道院不是家人的意思,純粹我個人的,他們貼心的配合了。

那之前早先幾年,我讀了一些Thomas Merton(多馬梅敦)的書。已經不記得最初為什麼會去讀這位天主教修士的書?只記得從圖書館借了他寫的一本關於「默觀」(Contemplation)的書,深受其啟迪。

我個人閱讀的習慣,對於喜歡,有共鳴的作者,會多讀他們寫的其他書籍,想知道他們的一些意念、觀點是如何形成的。對於梅敦,也是如此,陸續找到他的書,一本接一本的閱讀下去。

16世紀的宗教改革,原本是要更正當時羅馬天主教會的一些不良運作和錯誤教義,但是太過標榜革新立場,也把教會傳承多年一些好的靈修操練摒除了,「默觀」就是其中之一。至少就我那時因搬遷而去的幾個基督教會,或是參加特別聚會,都沒有聽任何傳道人提過。

我覺得自己那時的信仰歷程與思維傾向,比較受中世紀奧秘派(Mystics)的作品所吸引。梅敦算是20世紀的奧秘派修士,他是天生的作家,論述或敘事的文句,帶有詩的精鍊和散文的流暢,讀了就難釋手。

出生於法國的梅敦在1941年從就學與工作的紐約大都會區來到肯塔基偏鄉的客西馬尼修道院,外在環境的變化近乎天壤差距。他在此修院待到1968年過世。

我後來發現一些基督徒也喜歡他的作品,甚至找時間到客西馬尼修道院進行短暫的個人退隱、避靜,深化他們與上帝的關係;讀了他們的心得分享,也就促成那次旅程有此探訪的安排。

修道院不是在主要公路旁,而是深入幾乎肯塔基內陸中心的小村莊,我們從65號公路彎入曲折的鄉間小路,沿途居然經過一家訪客還不少的小釀酒廠,我的爸媽好奇,想入內參觀;然後又看到一個佈滿鱒魚苗的水產養殖場,兩個年幼的兒子雀躍不已。不在計劃裡的景點,讓我們從巨穴國家公園到修道院,預計是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卻是雙倍還多的時間才到。

座落於廣闊起伏的丘陵與山林中,客西馬尼修道院白色的建築物在原野綠地上,顯得非常醒目。修道院入口處有告示牌,提醒訪客保持安靜。然而入口之前的一片墓園,似乎已經讓人心境自然寧謐了。

遵守聖本篤會規的修道院屬於熙篤修會,修士們平時持守靜默,禁止交談;過著祈禱、工作、聖書閱讀的生活,浸潤於教會的核心與奧秘 ---接待大廳的介紹單張如此寫著。(The Abbey of Gethsemani is a monastery of the Cistercian order of monks who “lead a life of prayer, work, and sacred reading, steeped in the heart and mystery of the Church,”)

與接待廳同一側是四層樓建築物,裡面有讓來此退隱的人住的小房間。大門上方有PAX 這個字(拉丁文Peace 平安)。隔著寬敞的走道,另一側進入園子的大門,上面寫著God Alone (唯獨上帝)。

順著走道,節節上去,是樸實的禮拜堂。我們抵達時約下午兩點。兩點15分是修士們聚集禮拜堂禱告的時刻,也允許訪客進入,一起靜思默禱。

修士們清唱吟詠禱詞,聲音雄渾樸直,沒有華麗的旋律,但也不是單調死板。訪客們佇立聆聽,或垂首靜禱,肅穆的氣氛迴盪,徐徐淌入心靈,緩緩湧溢全人。

因著那天早上的耽擱,我們在修道院沒有太多時間可留駐,也無暇到園子走走,就悵然的驅車離開,希望傍晚能抵達肯塔基的首府。

現在回顧,我那時被梅敦講的獨處與默觀所吸引,應該只是出於嚮往那個我想像的隱修「境界」:遠離繁喧,退隱修院,鎮日靜默,專心勞作。

在造訪之後,我當然明白,修士的生活誠然不易,他們克己,儉樸,每天七次15分鐘的聚集禱告,最早的一次是清晨3:15,其他時間要上課閱讀,服務社區,照顧農場,體力勞作,自給自足。

我那時的生活忙碌,要照顧年幼的孩子,處理家事,教書,進修另一個學位。我能獨處的時間,是全家都入睡之後,而那時我也疲乏睏倦了。

梅敦對於默觀有很多敘述,那時我是難以明白的。然而,以初學者的認真和堅持,每天幾分鐘也好,半小時也好。涓滴可匯成小小溪流,水流逐漸深淌、潤澤之處,蟄伏著生命變化的律動。

「默觀」不是「默想」(Meditation),就操作上,後者比較是運用心志去反覆思想經文段落,是帶著主動性的努力。前者則是心靈與思維都處於等候狀態、被動性的領受啟迪。

「默想」好像是口裡慢慢咀嚼食物,仔細辨識其滋味;「默觀」則好像胃腸在消化吸收食物的養分,人的意識未必知覺其如何運作。

默觀無法一蹴而就,因為心思處於全然靜謐就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也不像一些所謂超覺靜坐或瑜伽的操練那樣,只是心思放空。

默觀,是Being Here,專注此刻,此時此在。

「默觀」,常讓我想起舊約哈巴谷書2:20:「上主在他的聖殿裏;地上萬民都應該在他面前肅靜。」信徒的生命就是上主的聖殿,人的心思被祂同在的力量聚滿,無言無語的肅穆裡,彼此仍然交流互動。

逐漸的,我能體會梅敦寫的:「我們尋求獨處,為的是要增長對上主的渴慕和對他人的關愛。我們去到曠野,不是要逃避人群,而是學著去認知他們。我們離開人群,不是要脫離關係,而是要找到服務他們的最好方法。。。。但這只是次要目的,主要目的是愛天主。」(錄自Seeds of Contemplation)

「真正的默觀生活,不是追求享受內在心靈的愉悅。。。真正的默觀,是愛的體現,超越一切愉快、經驗和感受,純然留駐於信德的黑夜裡。」

獨處、緘默、專注,都只是達到目的的方式---為了進深與主基督的關係,並且生發對人真誠的關懷,因為他們是主基督身體找回或是還失落的部份。

透過默觀操練,我明白自己和修士的生活,其實本質上沒有不同。我們都是蒙上帝召喚,以不同方式來呈顯祂的心意。

修士們不是只有在每天七次的聚禱時,才來會晤上主。他們在群體勞動,個人閱讀,關懷社區,深度代禱時,都是有上主的臨在。

我的生活也是如此。默觀的Being Here 讓我學習以知覺而貫注的心思處理、面對和經歷每天的人事物,又同時留意主基督隨時的話語。

無論在肯塔基小村莊的修道院,或是繁忙的都會區,我們都可以成為主基督的載體,讓祂透過我們去完成祂的計劃。

about 【客旅的驛站】專欄主要寫手:客旅貞吟
歡迎參觀客旅奧蘭多部落格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