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吉羅德‧比爾克斯(Gerald M. Bilkes)】「艱」守主道(仰望) 2025.11.09

《好撒瑪利亞人》(The Good Samaritan),林布蘭(Rembrandt),1633年。(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 翻譯 | 陳曦
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什麼?你怎麼念的呢?」他回答:「你要全心、全性、全力、全意愛主你的神,並且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耶穌說:「你答得對,你這樣行,就必得生命。」那人想證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路加福音十章25-29節,新譯本
在所有比喻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傳統上稱為「好撒瑪利亞人」(路加福音十章25-37節,新譯本)的比喻。甚至許多不信之人都聽說過這個比喻,並且認為這是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他們對那個充滿關愛之心的外邦人印象深刻,因為他對人有實實在在的愛心,超過許多自家人。一些信奉社會福音的人,則把這個比喻當作他們信仰的精髓,他們說:「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讓這世界變得更美好。」很多人認為這個故事的主要寓意,是要我們在愛別人時,不帶偏見,不要設限。但我們在研讀這個比喻時,會看到基督為我們描述的,是一顆真正的憐憫之心。
律法師的問題
基督正朝耶路撒冷前進,要完成祂來到這世上的目的(九章51節)。一天,有個律法師從聚集在祂身邊的人群中冒了出來(十章25節)。那個年代,律法師是受過良好教育且熟知摩西律法的人。他們在拉比學校裡接受訓練,誦讀和解釋上帝的律法,並應用在社會生活中。這個律法師很可能非常慣於提問和回答,但是,這一天他發問的對象,卻是整卷律法書指向的那一位。不僅如此,把律法書寫在他心版上的那一位會給他答案。我們讀到他向基督提出這個問題:「老師,我應該做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呢?」(25節)
這個律法師的問題有可圈可點之處。他清楚地意識到,這世上的生命不是永恆的。許多現代人從來不思考此生以外的任何事,他們安於度過世上的日子,得到此生可以承受的一切。相比之下,律法師的問題假定了此生並非生命的全部,還有永遠的生命。
這個律法師似乎也意識到,永生不是每個人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得到的,但許多人這樣認為。除了一些非常罕見的情況,每個人都正在奔向天堂,他們對自己死後是否還有生命卻從未置疑。這個律法師卻不做這樣的假設,他苦心研讀摩西律法,至少學到了兩件事:有一種永遠的生命,而且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永生,或是有永生的權利。
但當我們近距離地看這個律法師提出的問題時,卻看到他的問題也有一些不值得稱讚之處。他問:「我應該做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呢?」(25節,斜體字為作者強調)他想要承襲產業,想知道自己需要做些什麼才能得到它。你可以說他已經準備好採取爬梯般的行動努力往上,梯子頂端就是他想要賺取的家業。他甚至沒有問:「我是否需要做什麼?」而是直接問:「我應該做什麼?」他是已經做好準備,並且願意去爬梯子。
很多人都像這個律法師一樣。他們有動力去追求自己心中嚮往的東西,也可能有值得他人效法的自律,推動著他們往前行。的確,大多數人認為成功就是向上爬。不過,我也看過這樣一種說法:「許多人認為這個世界就是一把要你去爬的梯子。確實如此,但這是一把往下爬的梯子。」但律法師的腦子裡似乎從未想過這一點。他的志向是攀升,而不是下行。按著本性,這是所有人都想獲得的結果。
路加福音還講了另外兩件事,幫助我們了解這個律法師和他的動機。他想要試探基督(25節),並且證明自己有理(29節)。換句話說,他希望能審查基督的話語,同時保護自己免於接受任何審查。這幅圖畫描繪的難道不是我們──特別是宗教人士──的本能傾向嗎?我們往往不是證明上帝有理,讓自己接受檢驗,而是做截然相反的事。我們對自己能恪守律法感到洋洋自得,甚至推崇備至。
這一點在這個律法師問耶穌第二個問題時特別明顯:「誰是我的鄰舍呢?」(29節)路加說,他問這個問題是想證明自己有理。律法師似乎希望畫一個圈,把他必須愛的那些人圈進來,對圈外的人則不必負任何責任。於是,我們感覺到他希望歸為他鄰舍的人越少越好。他好像在問:「我不得不把哪些人當成我的鄰舍呢?畢竟我沒有辦法愛每一個人啊。」他似乎期待得到這樣的回答:「律法師,你這個問題很棒啊!你不可能愛每一個人的,我們都有自己的局限啊!」
人悲慘的境遇
基督鑒察所有人的心,祂讓我們看到這個律法師的信仰觀有哪些根本性的錯誤。這個律法師對福音的憐憫一無所知。本來,基督可以直言不諱地告訴他,但祂沒有,而是講了撒瑪利亞人的比喻,好讓他看到自己到底缺失了什麼,也讓我們明白這個真理。基督怎樣通過這個比喻達到目的呢?
首先,基督讓人看到,陷入悲慘境遇時,我們是怎樣的不堪。
基本上,律法師已經視自己為無罪之人,他做好準備,只要沿著律法的梯子向上爬,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繼承的產業。但基督的比喻在他面前呈現一幅既可憐又悲慘的畫面:「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服,把他打得半死,撇下他一個人就走了。」(30節)雖然奧古斯丁認為這一幕代表亞當墮入罪惡的說法極其正確,我們卻毋須過度延伸,就可以看到人類的悲慘境地。半死不活之人的這一幕場景指向了罪的現實存在,以及罪在這個世界上帶來的所有悲慘後果。
其次,基督讓我們看到道德的局限性。
與律法師想像的相反,宗教並不能讓一個人承受永生。想想那個祭司和那個利未人,他們繞著那個悲慘的瀕死之人走了一大圈,而他們本應是聽到呼召就要採取行動的人。難道祭司不應當「溫和地對待那些無知和迷誤的人」(希伯來書5章2節)?但這些宗教人物表現的不是憐憫,而是吝嗇。他們未能盡責,大概是因為問了和律法師同樣的問題:「誰是我的鄰舍呢?」
第三,基督讓我們看到憐憫的美好。
基督描繪出一幅圖畫,一個撒瑪利亞人走進這悲慘的一幕,停住腳步,彎下腰來。請注意,他必須從正在騎乘的牲畜背上下來,才能提供幫助。基督說他「動了憐憫的心」(路加福音十章33節),他包紮鄰舍的傷口,塗上藥,攙扶他起來,送他到可休息的安全地方,並親自照顧他(34節)。不得不離開的時候,他又自掏腰包,確保有人照顧那人。他甚至承諾會回來,支付一切額外開支。憐憫之心令他停住腳步,彎下腰來,支付費用。
這幅圖畫雖然如此美麗,卻可能令提問的律法師不快。這個律法師和他同時代的人一樣,會把撒瑪利亞人排除在他認為的鄰舍圈之外。但正是在撒瑪利亞人身上,我們看到律法成就。因此,基督將律法師關於鄰舍的定義撕得粉粹,碎得無法修補。這位(按照律法師的偏見)屬於「非鄰舍」的人,實際上反而是故事裡唯一真正的鄰舍。
救主彰顯出憐憫
在好撒瑪利亞人這個比喻裡,基督啟示了自己在福音榮耀中憐憫的那一面。重要的是,我們要留意憐憫以及與之相近的其他詞語常出現在路加福音的重要位置。幾乎每一次,它指的都是上帝透過耶穌基督做的事情。
在路加福音一章裡,馬利亞和撒迦利亞都歌頌讚美了上帝的憐憫(50、54、72、78節)。聖殿中的稅吏遠遠站著捶胸,祈求上帝的憐憫(18章13節)。另一處動人的場景,是在靠近耶利哥的地方,那個不幸的瞎子巴底買大聲呼喊,求大衛的子孫可憐他(十八章35-43節)。於是基督就像比喻裡的撒瑪利亞人一樣,站住不動,做了所有必須做的事情。
基督啟示了祂自己就是憐憫流動的管道,透過祂,憐憫臨到處境悲慘之人。這就好比基督在對那人說:「律法師,你這個關於永生的問題問對人了。在你面前的這位,不僅是一位了解你心意的先知,而且能夠完美地回答你的問題。你面前的這位還是祭司,正要完完全全而且白白地將憐憫彰顯出來。祂從天上屈下身子,為罪人而死,在十字架上傾盡所有,把像你一樣受傷的罪人攙扶起來。」
遺憾的是,許多人思考如何將好撒瑪利亞人這個比喻應用到自己身上時,都想得過於狹隘了。人們常常談到要做個「好撒瑪利亞人」,我們看到報導或人們這樣說:某人遇到絕境時,路人英勇出手;有人在路邊束手無策或受了傷,一個陌生人停下車來提供幫助;一輛汽車衝出馬路,陷在沼澤裡,過路之人迅速過來看能否救出乘客。這些故事,展現了人們的勇氣和同情心。
但是,假如有人在某些情況之下沒能成為這一類好撒瑪利亞人,而我們就認為他們違背了基督在這個比喻結尾的指示,那麼,我們的想法錯了。孤身一人時,是不可以或不應該停下來讓人搭便車的。如果你看到一個駕駛員的汽車拋錨了,必要且智慧的做法是打電話給附近的警局。這個比喻講的不只是聯合國扶貧基金會,也不只是暴力受害者的康復問題,這個比喻的應用範圍比參與公益行動更深且更廣。
以憐憫鑒察我們的心
透過好撒瑪利亞人這個比喻,基督要鑒察我們的心是否看重憐憫。按著本性,我們並不真正認同憐憫。當然,我們的社會確實大談特談同情心,但這種同情可以是外表的、形式上的和動機不純的。人們可以出於各種理由參與富有同情心的活動,但仍然沒有基督在這個比喻以及其他教導中讚賞的那種憐憫之心。我們常常會聽人說起某一類人,他們一直忙著去滿足陌生人的需要,卻忽略了妻子和兒女的需要。這樣的人不要指望這個比喻可以把他們的行為合法化,恰恰相反,這個比喻在以下三點鑒察我們的心:
1.我們有沒有在基督裡經歷到福音的憐憫?
正如我們所見,在路加福音中,憐憫這個詞最常用來形容基督,或是上帝藉著祂對待罪人的方式。如果我們自己沒有經歷過上帝的憐憫,就永遠無法真正施予別人憐憫。
我們就像聖殿裡的那個稅吏一樣(路加福音十八章13節),也需要乞求上帝憐憫我們。我們需要撇下自己的功德,看到我們只是因為祂的憐憫才能夠得救。沒有祂的憐憫,我們永遠只能是墮落、失喪、走向滅亡的生物。在聖經裡,憐憫通常指的是上帝恪守聖約的信實或慈愛,是祂為自己名的緣故向處境悲慘的罪人所懷的溫柔憐憫。祂的憐憫最主要的表現,是藉著祂兒子的死赦免世人的罪,重建他們的生命。這才是我們需要的憐憫。我們嘗到憐憫的滋味時,會說:「因祢的慈愛比生命更好,我的嘴唇要頌讚祢。」(詩篇六十三篇3節)我們需要讓上帝藉著基督施行的憐憫更新我們的心思意念,我們需要讓上帝藉著基督施行的憐憫充滿我們的心,我們需要讓上帝藉著基督施行的憐憫牽引我們的雙手。
2.我們有沒有成為福音的憐憫流向其他人的管道?
大衛曾經歷過上帝的憐憫,於是問道:「掃羅家還有人沒有?我要以神的慈愛待他。」(撒母耳記下九章3節)一個人若真正經歷過憐憫,生命就會發生改變。如果他愛肉眼看不見的上帝,就會愛他肉眼看得見的弟兄(約翰一書四章20節)。就像一股水流向乾涸的河床,河床會引導這股水流向地勢低的地方。同樣地,上帝的憐憫也這樣臨到原本缺乏憐憫的人心裡,人的心因而成為上帝的憐憫流向他人的管道,尤其是流向那些困苦窮乏之人。
3.我們有沒有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切機會向人展現福音的憐憫?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應當怎樣活出這個比喻教導的要義?我們可能會像比喻裡的祭司和利未人,剛剛參加完主日崇拜或一天的宗教活動,一切看上去都很平常,但是有人正在受苦的跡象或多或少在質問我們。不僅僅是在市中心的銀行大廈旁邊,街友從他用紙箱搭的容身之處探出半個身子,也不僅僅是塞在你信箱裡述說非洲垂死孤兒的傳單,而是比這些更常見且要求更高的。
這指的是你教會的會友,你已經多年沒有和他進行有意義的談話了;這指的是你或妳的配偶,她或他剛剛度過了艱難的一天;這指的是你酗酒的叔叔,每個人都跟他保持著距離;這指的是在教會走廊上淚流滿面的某個人;這指的是那個你認為不可能原諒的人;這指的是你十幾歲的孩子,需要你打斷例行性的時間安排,去專注傾聽他的心聲;這指的是走在街上令每個人都感到厭煩的一個鄰居;這指的是臥病在床的某個人,在他經歷人生低谷時,需要你注視他,握住你表達愛的雙手;這指的是禮拜日在崇拜與聚會的間隙裡,可以享用熱騰騰飯食的學生;這指的是好幾個禮拜沒有在教會出現的一家人;這指的是那些看上去非常有需要的同工。
以憐憫為中心的生活
也許此刻你會感到壓力很大,也許你腦海裡冒出了很多問題:「我能做什麼?我該做什麼?沒有其他人能做這些事了嗎?」與此同時,你良心的聲音也會參與進來:「如果你不做,誰會去做呢?如果這事發生在你身上,又該如何?你難道不明白上帝的律法嗎?你難道今天早上沒有在『耶路撒冷』,也就是教會或家中,背誦過『你要愛人如己』嗎?」現在,這就是一個機會,可以在平常的日子裡活出以憐憫為中心的生活。
然而,聽到這些不絕於耳的聲音,你卻閉上眼睛,希望一切都只是一場夢。你曾經微微咬著牙關,轉身放棄了這個機會,你繞過了這個機會,邁開腳步離它而去。但那一次的繞道現在卻銘刻在歷史的經緯之中,錯失良機的記憶像一枝離弦的箭射入你的良心,說道:「這個人的虔誠是虛的。」
要成為施予他人憐憫的泉源,唯一的途徑就是自己先體驗到上帝無盡的憐憫。上帝藉耶穌基督的身軀彎下腰,將祂的憐憫傾倒進你的靈魂裡,那時,憐憫就在你生命裡成為泉源。儘管在你生命中,仍會有這樣或那樣的東西令你面對痛苦的抉擇時想要轉身離去,但基督的愛最終會讓你留步。你的配偶、孩子、同工、教會會友,以及你身邊所有人,都可以嘗到上帝憐憫的滋味,因為這憐憫是藉著你這個管道流淌而出的。
反思
1.在基督對待那個律法師的方式上,你能否看到上帝的憐憫?如果看到了,你如何看待基督表現出來的憐憫?
2.給憐憫下個定義。為什麼人很容易有敬虔的行為,卻沒有內心的憐憫?
3.這個比喻跟這世上的社會正義、救援工作有哪些關聯?有沒有可能在忙於做那些事情同時,信奉的仍是祭司和利未人那種宗教?
4.從你在日常生活中體會到憐憫的呼召的情境,比如最近幾個禮拜,找出四個。認真思考一下:有憐憫之心的回應應該是怎樣的,沒有憐憫之心的回應又是怎樣的呢?
5.為什麼一些真基督徒經歷了上帝的憐憫,卻常常無法成為憐憫流出的管道?我們應當怎樣做,才能以新穎又充滿活力的方式順服憐憫的呼召?
本專欄與仰望基督教資源書房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