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傳奇 ── 吳鯤生

【作者:應仁祥出版人的針孔照相機 2011.10.30



1972-1981 年台灣出版史上有過一份相當精采的雜誌《書評書目》。這份雜誌的內容豐富,各家好手齊聚一堂,或是為文讚賞哪本書的優點,或是撰寫刻薄尖銳的文學批評。目前是爾雅出版社負責人的隱地,便曾擔綱過該份雜誌的總編。

若去研究這份雜誌 1973 年第 5 期,可以找到一位政大新聞系學生的投稿文章。以《書評書目》在出版界的崇高地位而言,居然願意刊載大學生的稿件,可以想見這文章一定有其過人之處,而那位投稿青年,年紀輕輕就有這般成就,未來實是不可限量。

然而一晃眼 20 多年過去,當初的文藝青年彷彿憑空消失一般,台灣各大媒體、出版社、文學刊物、財經雜誌都再也找不到他的名字。難道只是另一個「小時了了」??

2000 年的一個晚上,青年又再出現了,這次是現身於某電視台的夜間新聞,已是白髮蒼蒼的他,參加台北某地舉辦的的二手書買賣活動,因為購買的舊書堆的像山一樣高而被記者盯上,請他簡略談談買舊書的心情。

過去的 30 年,他去哪裡 ?甚麼原因讓他捨棄大好前程?畢業後的他都在做些甚麼?

本名叫吳鯤生的文藝青年,在台灣中部的一個不起眼小鎮中長大,誰也沒想到三十多年前,鎮上竟有一間基督教書房閱覽室。雖然小如麻雀,館內卻擺了幾本看來質質樸樸的「校園團契」雜誌。


吳鯤生在小鎮上的高中讀書,聯考的陰影逼在眼前,可是旺盛的閱讀胃口,使他經常流連期間。一個從未參加過校園團契營會,未曾被校園同工輔導過的學生,藉著那幾本雜誌,對校園團契有了一點起碼的印象。也因為 1968 年的那次與《校園》初逢,使他深刻體驗到基督教文字工作的影響力與迫切性﹙再偏遠小鎮的一個青年都能受到影響﹚。大學畢業、當完兵後,懷著滿腔熱血便投身入校園福音團契,於 1978 年出任《校園》雜誌主編,1985 年開始擔任校園書房出版社總編輯。

原來,文藝青年近 30 年的精華歲月,都沉浸在基督教文字出版工作裡。

有沒有果效呢??

1965 年校園書房出版社成立時,教會界最常閱讀「中主」、「種籽」、「宣道」的出版品。然而,到了 2003 年,校園書房出版社的年出書量,已是華人基督教出版界裡的翹楚。

若從 100 年後來觀察「1975 年以後的基督教華人文字事工」,套句開華人傳播學研究之風余也魯教授的話,這 20 多年的教會出版史是個「註解聖經出版的偉大年代」。而在吳鯤生規劃下,以「神學基礎叢書」為代表之大量神學、註釋書及研經工具,正是這方面具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

不過認識吳老大的人,對他印象最深刻的不是他在出版上的貢獻,而是他的一些異於常人的行為:

儘管愛書成痴,卻願意在沒位子坐的自強號上,將寶貴的書堆成座椅,供沒位子坐的婦孺使用;儘管不拘小節、桌面總是凌亂不堪,你向他要20年前的某本期刊的某篇文章,他總有辦法找給你;平常上班多用步行,偶而因公緣故得騎車到遠一點的地方,為了環保,從家到辦公室這段路程,還是寧可牽著摩托車太陽底下走 30 分鐘;

除此之外,家裡陽台掛滿了洗完要重複使用的塑膠袋、藏書多到家裡擺不完必須再租棟房子放書……,都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地方。

這位江湖地位極高的基督教出版俠客退休後最大的夢想,就是回到台灣中部,租一幢透天厝,一樓擺兩張乒乓球桌;二樓一間作閱覽室﹙把藏書捐出來﹚、一間作集郵俱樂部,讓當地的中學生,放學後有個地方可以去。

說不定,再過個十年,這個中部小鎮將因此出現第二個吳鯤生。

名言:
「如果教會不能有效、積極的運用傳播媒介,借用阿根廷籍傳道人歐迪慈的話:『按照目前基督徒傳福音的速度,我想我們需要九萬年才能把福音傳到地極。』」
「杜弗勒《未來的衝擊》強調,一國強富與否和該國印刷用紙量密切相關。」


著作:

《風雨書聲》﹙證主﹚
《道在人間》﹙校園﹚

(本文原寫於2004年,青年宣道大會工作坊)

PS.這裡有吳鯤生文章集結,可以網上閱讀^^

●歡迎參觀《哈啦讀書心得》哈屁股與阿祥的部落格

about 【出版人的針孔照相機】專欄主要寫手:應仁祥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