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必須從「悲情劇」中尋覓

【作者:徐敏雄自我與社會的對話 2006.01.29


最近跟我太太逛街的時候,突然突發奇想,想要一同回顧一下六0和七0年代的經典國片,特別是秦漢和林鳳嬌主演的一些片子。在眾多的經典國片中,描述台灣早期文學家—鍾理和—短暫、困苦卻富有理想一生的「原鄉人」,以及身體雖然行動不便,卻依然奮發向上的「汪洋中的一條船」等故事,是我們十分喜愛的片子。

在「原鄉人」的故事中,主要描述台灣早期文學家鍾理和,因為想跟自己同姓的妻子結婚,卻得不到父親與鄉親的接納,所以兩人毅然決然放下台灣的一切,遠走中國東北。台灣光復後兩人攜子回到台灣,又因為鍾理和身染肺病,加上家道中落,生活過得更為困窘。即便物質生活過得十分拮据,在整齣戲裡,鍾理和的太太鍾平妹依然毫無怨尤地支持她的先生從事寫作,而鍾理和雖然幾經退稿挫敗,也仍舊堅持他的寫作夢想。

我太太看完「原鄉人」後,剛開始覺得心裡有些沈重,原因是鍾理和的一生因為他的不善規劃,或者太過執著於自己的理想,沒辦法給妻兒一個最基本的安穩生活;甚至整體來看,他們一家人都過得不是很順利。她問我,我的感覺怎樣?我回答她:「我很喜歡這類的片子,因為我覺得它們很勵志!」聽了我的分享,我太太有點不太能理解,因為看起來如此悲情的的一家人,如何能夠有「勵志」的作用?

我說:「我欣賞這部片子裡鍾理和和鍾平妹兩人相互包容、相互扶持的夫妻之情,即便遇到再大的生命衝擊,也從不放棄對方。雖然對許多當代女性主義者來說,鍾平妹的一生簡直是苦情得可以,為著一個無法讓她衣食溫飽、甚至還要她竭盡一生照顧的男人,放棄她所有的生活。但是,在他們夫妻的艱難的生活中,我卻也感受到濃濃的『愛』,而這種共患難、相扶持的『愛』,是在很多生活富裕的夫妻身上感受不到的!!」

我接著跟我太太說:「比起一對一輩子物質生活都過得富裕,沒有任何重大的生命衝擊,想要什麼就擁有什麼的夫妻?生活困窘、相依為命的夫妻是否更容易感受到彼此的重要?是否更可以體認到親人朋友扶持的可貴?物質生活的富裕豐盛當然不是什麼錯,特別是這些成果都是努力獲取的!但仔細想想,人類的『生命力』是否都比較容易肇生於『困境』而非『順境』之中呢?」

經過這陣子跟我太太一起回顧早年懷舊經典國片,我發現到「生命力」或「勵志片」都存在一個共同的特徵:就「目的」而言,「生命力」或「勵志片」都是希望給人一種珍惜生命、努力向上的動力;但是從影片的「內容」來看,這類的片子裡卻又少不了比例龐大的「困苦」、「患難」、「挫敗」等等的生命衝擊。從一般常識來看,大家或許可以明瞭「生命力」必然得從「困阨」中才能激發得出來;但如果我們更深層去深究,便可以發現「患難」之所以能「見真情」,主要因為處在順境的時候人們不太需要他人幫助,此時不但個人會覺得靠自己就能應付所有問題,人際關係或夫妻之情也很難看得出實質內涵,因為它們沒有任何發揮作用的餘地。

可是一旦遭逢重大困境或災難,人們就得長期承受高度的不確定、不安全,甚至得拋棄既有身份、地位、價值觀、生活方式,重新學習另外一套生活方式,扮演另一個截然不同的角色來因應這場衝擊。這時候,個人生命中是否有足夠的耐力、韌性與衝勁,人際或夫妻關係是否穩固到能遭受長期不確定與不安全感,進而相互扶持度過生命難關,就成了這些人能否順利度過生命難關的關鍵所在。

所以,困境與災難似乎是生命的另類祝福,因為唯有透過這些衝擊,我們才能更深刻地體認到身旁親朋好友的扶持對於我們的重要;也唯有藉由這些生命中的重大考驗,才可能激發出長期隱藏在我們生命深處,令人感動不已且珍惜萬分的「生命力」。也因此,如果大家未來想要欣賞具「生命力」的電影,別忘了它們必然得從「悲情劇」中才可能尋覓喔!

◎ about 徐敏雄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