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極佳的生命教育教材

【作者:徐敏雄自我與社會的對話 2006.04.23


日劇《救命病棟 24時(第三集)》主要是以日本東京大地震發生的時空脈絡為背景,描述一所急救中心的醫師以及熱心的大眾如何這場大災難裡,共同面對各式各樣與人性攸關的重大挑戰與爭議。

為了鋪陳大災難中可能面臨到個種種難題,編劇技巧性地在每一集的故事裡,依照每一個主角與配角的特性,依序講述著一段又一段感人肺腑的戲碼。包括在大災難發生後,在醫療資源和醫護人員十分吃緊的情況下,是否應該優先搶救那些比較可能挽回生命的病患?醫護人員在自己也是受災戶,也有親人家庭的情況下,是否可以放下手邊的急救工作,回家探視自己的家人?

除了醫療倫理的反省,在這部片子裡,編劇也透過大地震這項足以奪取人類生命、改變既有生活方式的重大災難,刺激觀眾們反省存在日常生活中諸如男女愛情、父女親情、手足之情等,我們早已習以為常,卻又很少仔細思考它們的重要性、可貴性,也甚少用心經營的重要人際關係。因為,人們通常只有在自己或所愛的親人面臨重大生死關頭之際,或是可能失去某些珍愛的東西時,才會重新思考這些即將遠離自己的人事物對自己的重要性為何?

再者,從大地震發生之初,醫護人員因搶救傷患性病而被迫切需要,到後來包括為民眾爭取物資的民意代表、四處奔波滅火的消防人員、提水刷馬桶無所不做的醫院義工、在寒夜裡烹調熱食的給帶來體力的廚師、以送花為大家帶來生機的老婆婆,到醫院裡持續為整齣戲不同段子繪製可愛肖像的兩個小朋友,編劇與製作人成功地傳達出「萬事互相效力」的重要意涵。

就以我自己為例,剛看到劇中大災難發生時對醫護人員的需求情況,真是巴不得自己也是急診室裡的一員,可以與他們一同搶救每一個垂危的生命;也因為這樣,在觀看前面兩、三集的時候,我還一直跟我太太說:真有一股衝動想要「棄文從醫」。但是隨著劇情發展到後來,我深深感受到除了醫護人員以外,事實上包括上述的民意代表、消防人員、義工、廚師等等,都是救災重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因為沒有真正能夠傳達民間需求的民意代表,就很難讓政府的物資下達需要的地方;沒有消防人員冒著身命危險四處滅火,傷亡人處將持續攀升;沒有義工朋友在各項雜務上給予體力協助,醫護人員根本也抽不出身專心救治病患;沒有送花的老婆婆和畫畫的小朋友帶來生機,也很難振奮災難後頹廢的人心。甚至整部戲演發展到後來,也將醫護人員長期處在救災壓力下的那種心裡負擔翔實地表達出來,它讓我們更真切地體會到,即便是醫護人員在面臨生命衝擊的時候,也與一般人一樣會有恐懼、憂心、沮喪、難過、無力感等等複雜的情緒。

由於這齣戲面面俱到地呈現出大災難後各種職業與人際網絡可能遭受的重大打擊以及倫理掙扎,讓我們有更多的機會跳脫出日常生活中習慣的角色,從不同的角度去重新認識、體會其他職業與角色的真實生活與甘苦。也因為這部片子細緻地將每個人未來都可能面臨到的大災難及其衝擊,具體且生動地呈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有機會在大災難尚未來臨前,先行「預演」或「預想」自己應該抱持的心態,以及各種可能的因應策略。就此來看,這部片子除了有助於一般大眾擴大自己生命視野,也十分適合各級學校用來推動生命教育或生死教育之用。

◎ about 徐敏雄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