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咀嚼生活中的感官氣味

【作者:徐敏雄自我與社會的對話 2013.10.27


最近我就一直在構想如何以「艋舺聽覺、嗅覺和味覺」,邀請街友們擔任在地小旅行的導覽人員,與前來觀光或認識萬華的朋友們分享她們真實的生命故事。期盼藉由人物旅遊的方式,讓更多人在街友堅韌的生命故事中,體驗最有溫度的艋舺。

我把這樣的議題稱為「感官社會學」的想像:究竟哪些空間區域、職業類別、年齡、性別、族群、宗教....等屬性的人身上或生活中,比較會有那些氣味特質?從社會文化的角度來思考,為何某些氣味會集中在某些人身上或空間區域中,希望藉此激發更多人共同反省社會結構的合理性/不平等,進而開始懂得尊重不同族群生命的價值,思考優勢/弱勢族群背後的不合理社會結構。

就像現在許多美容廣告中,充斥著對皮膚長縐紋、長繭、粗黑的恐懼,彷彿看到自己臉上有皺紋、手腳上有繭、皮膚變粗黑,就是犯了什麼滔天大罪之類的。但如果這些皺紋、繭和粗黑的皮膚,是父母親為了養育子女,長年從事辛苦勞動工作的結果的白髮;母親身上瀰漫濃厚的油煙味,因為他每天都得幫許多公司或家庭幫傭煮飯;父親身上的汗臭味,是為了養家而擔負苦力勞動工作的結果,那麼這些「顏色」與「氣味」可能被我們視為「母/父愛」的象徵呢?

再如先前跟大家聊過的,早上經過連接萬華和中和的「華中橋」,幾乎都會從中央市場傳來濃濃的魚腥味。以前小時候都會覺得這個味道不好聞,現在我到是開始期待自己和大台北地區的民眾,學習尊敬這個氣味!因為如果沒有這些辛苦的魚販七早八早就起床到魚市場為我們處理這些新鮮的魚肉,我們的餐桌上如何能有香噴噴的魚肉料理呢?換言之,中央市場的魚腥味不單只是「艋舺的嗅覺」,更是大台北地區的廚房,值得我們重視與尊敬!現在的人一直在尋找「愛」、「關懷」、「奉獻」的痕跡,這些感官知覺都是最好的證據,我們為有只有用「心」才看得到世界的美好。

為了傳達這樣的感受,我在此分享一首蕭泰然的「阿母的頭鬘」,與大家敘說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故事。

阿母的頭鬘
詞:向陽 曲:蕭泰然

做姑娘的時陣,阿母的頭鬘烏金柔軟又滑溜,
親像鏡同款的溪仔水,流過每一位少年家的心肝頂。  

嫁給阿爹的時陣,阿母的頭鬘活潑美麗又可愛,
親像微微的春風,化解了一度浪子的阿爹。  

生了阮以後,阿母的頭鬘端莊親切擱溫暖,
親像寒天的日頭,保護著幼稚軟弱的阮。

阮大漢以後,阿母的頭鬘已經失去光彩,
親像入秋的天頂,普通的景色裡一層收成的偉大。

四部混聲版試聽參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L9q1vpMi_0

◎ about 徐敏雄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