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道,唯愛與榜樣

【作者:徐敏雄自我與社會的對話 2018.10.28



圖片提供/123RF

閱讀社會理論或哲學之所以可能改變生活世界,並不是因為了解書本上的知識後,世界的運作就自動朝向這些知識指引的方向前進;世界不會自己改變,而是要「組成它」的人類和動植物們一起動手。

社會理論或哲學只能為我們指引出值得追求的人生目標,或是提供某些可能的實踐策略,但最終還是要「有人」去把它們做出來。

每個人都有自己偏好的價值觀,以及對自己較有利的生活方式;人與人之間倘若真可能相互影響,很少是因為理性層面的辯論或說服,而是看到對方的生活方式心生羨慕,從情感和慾望層面渴望一起參與其中。

所以,我覺得唸書最重要的目的,既非被動地等待一個完美人生從天而降,也不是讓自己擁有更多很厲害的知識,以便在理性上去辯論或說服人。而是先給自己一套更好的人生盼望、行動目標和操作策略,好讓自己能持續懷抱信心與力量,從自己開始去落實一種美好的生活方式。過程中即使遇到挫敗,依然能給自己充分的理由爬起來,再往前行。

別人開始考慮接納我們的建議、打從心裡改變,甚至想持續一種美好生活方式,多是在我們身上看到那份美好而心中羨慕與渴望,而非論辯失敗或恐懼!

寫到這裡,我想起了十八世紀的教育哲學家F. Froebel所說的:「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不只在幼兒教育如此,兒童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和高齡教育也是如此...兩百年前如此,兩百年後依舊如此...

◎ about 徐敏雄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