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基督信仰中的健康與正常?

【作者:徐敏雄自我與社會的對話 2023.01.29



圖片提供/123RF


最近晚上我常會觀看或聆聽網路的好書導讀節目,覺得這些導讀人不僅思緒清晰、口條流暢,有些還能將所介紹的知識應用到真實生活,真的是自學或終身學習最棒的媒材。

昨晚上我正好聽到關於「正常-不正常」與「健康-不健康」的討論,導讀人是輔仁大學宗教系的蔡怡佳老師,她既是榮格心理學專家、也是天主教徒。在導讀過程中她提到學術界很習慣引用「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界定,認為「健康不僅爲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是身體,精神與社會之完全安康的狀態」。

順著這個理路,我們也習以為常地將「健康」或「正常」與疾病或羸弱之消除劃上等號;但換個角度來說,這樣過於靜態的健康圖像,不僅忽略了年老、疾病與衰弱本來就是每個人必經的身體經驗,更可能令某些先天身心障礙者一輩子都得背負「不健康」或「不正常」的標籤。

但事實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完美無缺、毫無病痛;跑步累了想要喘息片刻、跌倒受傷了需要療傷止痛,這些都是非常「正常」且「健康」狀況。甚至即使身處「不完全安康」的狀態中,有些人依舊可能享有快樂且有意義感的生命經驗。

如果我們真的花時間去整理、歸納那些生命品質較佳的人的生命故事,甚至會發現到正如Ivan Illich所說的:「健康是對環境的變化、年老、痊癒過程,痛苦,以及對死亡的預備等,適應的過程,以及適應的能力。」

也就是說,我們應該預設每個人一生下來在身心各方面就是存在不少差異,以致在做某些事情時會比較不方便,這是沒有人能完全逃避的事實。但在這個事實前提之下,如何回應不同人生階段的痛苦、疾病與死亡,才是一個人展現「成為人的健康」或「成為人的力量」(the strength to be human)之所在。

換言之,蔡怡佳老師認為處在不同身心靈狀態下的每一個人,思考並採取行動去「成為一個人」,才是我們更有自主性和空間去努力的一條人生之路。 不僅如此,蔡怡佳老師還以基督信仰中耶穌醫治各種障礙者及親身受難的事例指出,那些被治癒的不只是身體,還恢復了當事人因疾病造成的社會隔絕、人際失落以及自我價值喪失等等問題。甚至耶穌自己身體的死亡所帶出的,更是犧牲自己、成就上帝美善旨意之無比的愛。

於是,耶穌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健康」或「正常」議題的探討重點,不是對疾病或死亡的恐懼,而是回應這些身體狀態的挑戰可以為自己或他人帶出什麼樣的差異接納、人際連結與無限的生命意義與力量。

從這些故事我們也可以看到,所謂的「神蹟」或「奇蹟」有時或許不一定是把「身體的差異」完全消滅;而是在既有的身體差異及社會歧視現況中,創造更多愛人如己互助關係的「可能性」與「生命力」!

寫到這兒,我又想起了自己很喜愛的存在主義哲學家V. Frankl的經典名言: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能在一瞬間被剝奪,但惟獨人生中最後的自由,也就是處在任何困境中如何回應這些苦難的態度與方式,是每一個人永遠不能被剝奪的自由,而這正是生命價值的終極展現。




參考資料:

蔡怡佳(2012)。「吾即吾身」:從莫特曼—溫德的身體神學談障礙處境的體知與啟悟。輔仁宗教研究,24,21 – 42。

◎ about 徐敏雄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