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與包裝

【作者:SDK會思想的蘆葦 2009.02.01


曾面試一位著名國立大學畢業的企管碩士,他熟悉英語以外的兩種外語,學生時代是社團的領袖,辦校園活動可以辦到賺錢。目前不是沒有收入,但仍來應徵一個月三萬元的工作,對於這樣的求職者實在很好奇他的求職動機,整個面試過程便不斷確認他的動機與將來對工作的承諾。

關於動機,他這麼回答「我想嘗試代表貴公司對外接洽事務的感覺」。我進一步問:既然想代表我們公司對外接洽事務,那你對我們公司了解有多少?結果他的回答竟然連公司與母公司都分不清楚。

關於對工作的承諾,再問他:「你希望在這裡學到什麼?你想在公司有什麼發展?你對應徵的工作計畫在專業上做什麼發展?」他的回答是:「我希望學個一兩年之後就可以離開去找下一個更好的工作。」

聽到這邊,不知道是該對這位求職者「誠實」的回答感到好笑?還是對他面對工作過於天真、應徵毫無準備的態度而搖頭?最後用以下這段結束了那次的面談:

XXX先生,很感謝您參加今天的面試,在您目前並不缺少一份收入的情況下;本公司無法透過您對工作的承諾(至少一年兩內)來得知您的專長對本公司可以帶來任何貢獻時,請問:我們為什麼要提供機會來讓您「體驗」代表本公司對外接洽事務的「感覺」?

像這樣「毫無準備」、「過於天真」的求職者並不多見;其實是很少見。大多時候每一個應徵者對於公司的基本資料、應徵的動機、對於未來的計畫都做了很完整的「準備」。市面上有很多書籍在教人如何準備面試,從履歷表的撰寫、到面試的應對進退、連該穿什麼衣服都會教你,正因為這麼多書籍、親朋好友、過來人經驗教求職者做了很完整的準備,所以連我身為人資工作者也不禁懷疑短短三十分鐘的面試如何能決定求職者是不是公司所要找的人?

像上述的例子可以很快決定求職者不適合公司(他用這種態度可能很難找到工作)反而輕鬆,最令人頭痛的是:面試完美的求職者後來成為部門的燙手山芋!

這是一個講究包裝的時代,專業的術語稱為「行銷」 (Marketing),任何事情都需要行銷,美國大學裡的MBA課程還特別教學生如何做簡報,因為一份好的簡報;不論是推銷自己還是推銷產品,常常會影響結果的成敗。對包裝、行銷很反感的人稱則它為「虛偽」、「講得天花亂墜」、「吹牛」、「華而不實」。

行銷與包裝不是件壞事,甚至有時候是件必要的事,因為它可以適度達到「隱惡揚善」的目的。但是古語說得更好: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所謂「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在一切講究專業的時代,誰行、誰不行,日子久了眾人都了然於心。

「信仰」可以「包裝」、「行銷」嗎?

不知道這個的標準答案,但以下是我個人的想法:教會的「活動」可以引起「注意」,但信仰無法被包裝與行銷,信仰只能被「實踐」;被每一個人用「自己」的生命實踐。

您準備如何面對 神的「面試」呢?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