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在乎说不说方言?

【作者:曾庆豹越过急涧山岚 2014.10.26


上个世纪七○年代左右,华人教会普遍受「说方言」的问题所困扰,「神召会」尚未真正被华人主流教会接纳时,反对灵恩最激烈的言论,来自吴恩溥与吴主光。

尽管圣灵曾在说方言的问题中成为焦点,被说成是「第三个位格的时代」,但随着增长复兴、神医、权能布道、祷告山、释放祷告等的转移,方言问题逐渐淡出,越来越多的关注转为追求内在医治。

充斥在主流教会「市场」的信息,无外乎:家庭、工作与健康,主日信息或辅导陪谈,几乎都离不开对这三个核心问题做分析或讨论。今天的基督教会,结束了「第三个位格的时代」,圣经或教义(导)都成为配角,主流的基督教正走向一个「虚无的时代」,没人追问:

「什么是基督教?」,更没人在乎「认真查考圣经」的必要,只要有人潮涌入,就当作上帝的祝福与同在,且毫无异议的将它理解为基督的教会。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泛灵恩现象」,它仅仅是「现象」,究竟这些现象与基督教有什么关系,这已经不再是重点,「泛灵恩现象」愈来愈是一种永远追上主流的基督教。

致富即祝福?

某些牧师常说:「我们的上帝是富有的」,是一位「富爸爸」,这个现象背后代表一种「中产阶级上帝观」的胜利。称上帝「富爸爸」,固然可以找到不少经文的支持,但实践结果却形成对上帝形象的极端扭曲,这已远非冠以「成功神学」的批评可以言尽。事实上,它形成了对十字架神学的羞辱,对荣耀神学的赞扬,更是一种对当代经济与政治模式的无条件接受,陷入灵性上的自欺欺人。

因着教会在城市中的成功发展,吸引大批中产阶级来到教会,尤其当教会能满足或迎合他们的期待时,便产生「城市复兴」的现象,以城市发展和中产阶级世界观为主,支配着教会的思维。牧师领导权早已旁落,主导着这个世界的是CEO而不是BISHOP,我们不都同时既「跟随世界」亦「跟随主」吗?记得,在我们面前只有一条路,并没有两条路啊!

一则「约瑟理财学校(Joseph’s School of Biblical Economics)」的广告,刊登在某基督教报上:
本财务培训课程的宗旨为:以锐利的教导协助学员脱离贫穷的苦楚、奴役和挣扎,进而得享财务上的自由。本课程革命性的教导以实用兼具属灵的洞见改造贫穷心态,鼓舞人心的智慧传授将为每位学员照明财务突破的出路。

本课程精彩摘要:
a) 勤于撒种者的20项圣约权利与特权。
b) 亚伯拉罕纪元之前的亘古昌盛定律。
c) 打破罪恶循环之「槌」。
d) 全新领会巨富心态。
e) 促进财富成就的信心基石。
f) 属天经济系统金融化的五大启示。
g) 全然丰盛人生的至高秘诀。

本课程将提供财务上的解决之道,帮助学员解除缺钱、贫乏和失败的种种窘境,装备学员得着全面的洞见和财务智慧,应用圣经提供的线索在商场上获致成功,在财务上达到富足。
讲师介绍:
全方位沟通家、国际讲师、书籍作者和企业顾问,拥有丰富财务谘询辅导经验,帮助了多间投资银行(例如:瑞银集团、花旗集团和摩根大通)的基金管理人,亦辅助了许多不动产业(例如:新加坡博诚PropNex产业集团)的客户。从1997年起曾多次在新加坡、印尼、澳洲、马来西亚、美国、台湾以及香港等地举行财务研习会,亦创立惠荣私人有限公司(Shaddai Treasures Pre. Ltd.),该公司专门提供健全可靠、见解独到的财务谘询服务。身为生涯导师的,将助您增强金融方面的见识,使您在财富上左右逢源、在生活上福乐绵延。

上述的介绍是典型的拜金主义,以财富的成就定义幸福,与其说是应用圣经,不如说是利用圣经。有句话分析得恰恰好:「人们只能依靠一种变质真理的想法而活着,这是唯一依赖真理为生的方法。」

类似广告在基督教界中经常可见,有一则标题是:「有钱人就这么想:与大师有约——美金百万富翁高峰会」(刊登于另一间基督教报纸上),另一则「上帝经济的急流异象传递特会」其中有一段介绍词:企业领袖将得着激励,从神的经济「最佳获利方法」整合迎向「下一波荣景」。

无疑的,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与中产阶级的世界观在全球的胜利,教会也无以幸免,甚至成为这种经济生活和模式的最忠实支持者。

上述「约瑟理财学校」的广告,赤裸裸地表现了当代「教会主流意向」,视贫穷为一种诅咒,所谓的「自由」就是指「财务上的自由」,打造一种人人称羡的「巨富心态」。

教会是否该问:为什么「有钱人」成了时代的见证人?为什么我们学习的对象不再是那些着书立说的神学家,而是教会界的成功人士(大型教会)?教会与世界根本没有区别,世界流行什么,教会也流行什么,所有流俗的东西在教会手中都可以被祝圣,成了「五饼二鱼」、「马太效应」,他们朝向「钱滚钱,利生利」的「高获利」解释,根本忘了耶稣的重点并不在于三千、五千;是「给他们吃吧」,而非「你们拿去吃吧」。可见,越强调「神迹奇事」,越容易被资本主义利用。

有不少类似狮子会的组织在基督教圈子中出现,他们都是「商业巨子」的餐叙活动,大部分吸引的都是那些渴望往上爬的青年或失意者。听说某些教会还主张:要努力赚钱,目的是要把世界从魔鬼的手中抢夺过来。

对于这种「泛灵恩」现象,梁家麟提出中肯的批评:
教会的世俗化和市场化已臻糜烂的程度。⋯⋯教会领袖的答辩总是:我们在追求量的增长的同时,也会注意质的平衡。但是,翻阅他们喜孜孜地自撰的成功经验,及为合理化此等经验而造出来的「神学」理论,我们根本不可能期望他们会提供何种质的平衡。而更关键的问题⋯⋯是传甚么和信甚么的问题;所以不是简单的平衡一下便可解决。我们的典范业已转移,我们已建构了一个在本质上截然不同的教会,传递一个全新版本的「基督信仰」。我们传讲的基督,愈来愈受潜在顾客的要求所形塑,也愈来愈与圣经所记述的基督有异。

教会必须严肃面对自己,停止演变成专为满足宗教消费者的超级市场,立志成为一种抗衡文化的灵性力量。

看来在福音派的眼里,「自由派」已不那么可怕,福音派最大的敌人是它自己,也就是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扭曲变形的「美式基督教」:以自我为本的文化倾向。

福音派的布道,始终没有脱离以自我为诉求的对象,从十九世纪末的存在主义到今天的新纪元,从焦虑的个体到分裂的自我,自我成了一切定夺的标准,没有比「自我」更真实,更属灵的了。以唱诗为例,传统圣诗以传递信理为主,非常重视透过圣诗表白信仰,但当代诗歌不再称为「圣诗」,主要是它变得越来越大众化,其特性是轻快、易学、情感、动人等,这些与俗世逻辑相去不远的判断。当代诗歌越标榜感情、投入等元素时,处处表现得愈来愈以自我为中心。

信仰即积极思想?

举凡成功神学、致富神学或新纪元,「积极思想」或「可能性思维」(Possibility Thinking)是最显眼的主题,不论是释经或牧养关怀,都强调信仰是积极的,圣经的信息或人物,都不断刻划出一种世界观:

驱除一切消极的念头,一切「不能思想」,一切自卑感。你的伙伴是全能的上主,他拥有亿万财富,他也是你的良师益友。

《可能》一书的作者、着名的美国水晶大教堂(Crystal Cathedral)的主任牧师萧律柏(Robert Shuller),教我们「信心八部曲」:梦想、欲望、放胆、开步、期待、保证、等候和顺服,总结成功取决于「可能思想」,因为「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是都能」。算是华人教会圈里,最早倡导成功神学的一本书。

接着,赵镛基的《第四度空间》、华理克(Rick Warren)的《标竿人生》(The Purpose Driven Life)、欧斯汀(Joel Osteen)的《活出美好》,都是华人教会的畅销书,这些作者都有傲人的成就:建立「巨型教会」(Megachurches),我将它译为「美佳教会」,指其教堂大、人数多,中产阶级信众便在「灯光美、气氛佳」的状态中「敬拜赞美」、「享受神」。

泛灵恩现象中,新纪元的元素始终都是关注的焦点。以华理克为例,《标竿人生》使他普世知名,一方面是因他的教会显着增长,人数高达三万人;一方面是因全球有数以十万计的教会领袖慕名前往受教。虽然,按一般真理来说,他的教导还算纯正,但他以「市场调查」方式来建立迅速增长的教会,则值得追究。这方法严重的对上帝形成冒犯。

不像欧斯汀,我们随便上网就能找到不少严厉批评他的文章,华理克在信仰的道理和态度上鲜少被人诟病。然而,他的许多做法则有待商榷,例如他与不少新纪元音乐家走得非常近,无所谓地在他的集会中唱摇滚音乐的曲目(Purple Haze这首流行歌,原本是由Jimi Hendrix唱给吸毒的年轻人听的)。他请着名的「新纪元运动」推动者Ken Blanchard(此人非常相信咒语、冥想、瑜伽术,又常常借用佛教打坐的方法来教人冥想),教他如何训练教会的领袖。对「新纪元运动」不仅不防避,甚至为占星家的作品撰写序言。这是「积极思想」(Positive Thinking)所致,因为「积极思想」只叫人「成功」,不叫人考虑「消极」方面的坏影响。积极即是真理。

关于《第四度空间》,吴恩溥和吴主光都有深入的批评。他们同样看到「新纪元」的要素,即「幻视成真术」如何表现在这本书所阐述的信心和祷告之中。正如吴主光所指出的,同样是在「积极思想」的前提下所导致的扭曲,包括了对信心的运用及对圣经解释等,都是成功神学的变种。

成功神学有三个基本主张:1. 基本的需求应该获得满足;2. 心灵的欲望是正当的,包括荣誉、地位、形象、健康、幸福等;3. 透过可控制的技术、方法或途径,可获得某些预期的结果。其实,说到底,成功神学并不是什么特别「成功」的神学,因为它的三项原则都来自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说得明白些,「成功」是一种意识型态,鼓吹以成功导向来理解基督教信仰的这些人,他们「身在资本主义社会之中」,却未能察觉其有害的逻辑,他们津津乐道地谈着上帝、耶稣,实质上,与某个资本家「善良」的贩卖着健康产品一样;有谁会质疑他的良善呢?同样的,当一位牧师以他所打造的美佳教会作为最具说服力的证明,他「成功」了,作「大」了他的事业版图,其他想批评他的,都在「成功神学」的前提下低头无言。这正好印证了David F. Wells所说的:当代教会已不再追问「本质」,它们只关心「功能」。

基督教的资产阶级化

耶稣基督的福音真以「成败论英雄」吗?资本主义社会习惯了这种消费心态:那里人多就往那里去。当代教会越来越成了美式、卖场式、麦当劳化的基督教会,真的理所当然吗?

圣经中,势力、执政的、掌权的、作王的、管辖的等措辞,主要出自使徒保罗,涵盖一连串的事实,对我们现今在世的生活有无比深远的影响。从「看得见」的社会结构、经济系统(例如资本主义)、意识型态、司法与政府系统,到灵界「看不见」的抗争力量和人物:死亡、玛门、鬼魔、以及撒旦。

千万不要说资本主义只卖「物质性」的东西,教会经常自欺欺人地说这个社会不会提供「属灵」的东西,事实上,资本主义可怕之处即在于,它说服教会「误以为」它们真的是「唯物」的。它的成功在于它满足物质,亦附加满足了「心理」,它们清楚地理解到,只要针对「心理」的需求,这个市场永远没有疆界。

无可讳言,这是一个宗教市场开放竞争的时代,基督教在参与其市场逻辑运作模式与机制之际,也随之贩卖一种媚俗的产品,带有宗教意味的迪士尼。社会学家分析「后政治的时代」来临,取而代之的是「心理的时代」,最显着的标志是一种自恋文化的产生,而且是「集体的自恋」。新教尤其能迎合这种自恋的形态:

自恋的出现源自于一种普遍化了的、虚无的社会价值观与社会信仰,而这种虚无则是由个性化进程所导致的。

这的确是极为吊诡的结果,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美式的基督教如此受欢迎,那些表面上看来激情式的语言或表现,都反映出价值空虚的事实,在一种极度虚无的时代,愈使人回溯到自身,这个自身在基督教那里变成了上帝的焦点:你是独一无二的,上帝爱你。这句话在其他时代都不成问题,恰恰相反的,在这种个体化的资产阶级胜利的年代,则越成为问题:十足的自恋。

今天的基督教会,已从宇宙论时期的基督教,变成中产阶级家庭的基督教,主要关注三个问题:工作、家庭与健康,其中又以「中产阶级」最关心的「致富」为主。因为「家庭幸福」与「身体健康」,又与是否有足够的「致富」条件息息相关。现代社会企图以「知识」来达到对上述问题的控制和解决。

我们可以从出版、讲道和关心的议题认识到,主流基督教所谈论的福音,即是修复家庭关系的中产阶级所在乎、并引以为傲的「福音」,包括夫妻、亲子、家族,并且,以这些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来界定「上帝的祝福」。尤有进者,神迹奇事即表现于与家庭成员关系的改变中,夫妻、亲子、家族史的「幸福美满」,最后扩张到对事业、财富、成就等「成功」的定义上。宇宙论时期的基督教关心收成,意外的获取即是神迹,主要的祈祷是如何克服天然灾害;然而,现代人的生活世界已脱离自然,所关心的是人际关系,其中又以家庭为主,进而到职场上的助手和对手。可见,中产阶级就从事业和家庭的「成功和幸福」,来理解基督教的「祝福」。耶稣基督的拯救被理解成一种以「保有温馨家庭生活」为表徵的「福音」,这种讲道越来越成了布尔乔亚「钟爱」、「溺听」的信息。越是如此,越显示出布尔乔亚面对现实的「无能为力」,进而形成了「自私自利」。

这是一个布尔乔亚世界观(资产阶级)胜利的时代,那种世界观早已大肆入侵教会。资本主义的经济学原则有所谓的「马太效应」,天国的奥秘成了市场主义的法则:「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太十三12),这段涉及到「天国奥秘」的教导,到了资本家手中竟成了一句「市场主义」的逻辑、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财富生财富,钱滚钱。富者愈富,穷者愈穷。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于,资本主义不仅主导我们的生活,我们为之生也为之死,一切都交由它决定,它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带来我们生活的起伏与不安。因此,教会成了为资本主义寻找稳定的力量,教会的信息布满对资本主义的安抚,甚至不知不觉援用资本主义的逻辑于教会的管理、发展和牧养中。它已不是我们早期对它的批评:「成功神学」,不如说,它已成了「信仰」、成了「教义」,讲台的教导根据它、教会的牧养模式认同它。

教会以致神学院极少处理这样的问题,因为目前的神学院严重缺乏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的思考,所以根本无力应付,甚至,把圣经的经文解释成「为资本主义服务」。

马太福音第四章1-11节提到「耶稣受试探」,分别批判了经济、奇迹和权力。

恶魔的试探包括三方面:「面包」(把石头变成面包)代表经济的需求、「奇迹」(从圣殿顶上跳下,天使会来搭救)代表科技的极限、「权力」(向恶魔跪拜)代表世界的生活、政体与逻辑。15耶稣的回答是:解决温饱的背后很可能会牺牲价值,人的生存必须符合上帝的正义(人活着是靠上帝的话语);信仰上帝与科技实现的神迹不同,信仰拒绝任何形式的贿赂(不可试探上帝);世俗政体的民主和自由,永不是真理和公义的代言人,「绝对权力、绝对腐化」,信仰上帝无需与任何权力妥协(只可敬拜上帝)。

从基督教神学的基本原则看来,资本主义的「试探」即是它的宗教性,资本主义的面包(经济)、奇迹(科技)和权力(政体)已形构成上帝之外的「新上帝」、「新宗教」。基督教不完全赞同社会主义,但恐怕也不能同意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与全球化运动都是势力。不只如此,人在世界中工作,还必须面对很多其他层面的抗争势力:包括贪婪、弱肉强食的竞争、不公不义的作风、结构性的失业、对劳力的剥削,有时也会面对鬼魔邪灵。黑暗的势力会获取人的灵魂,史达克豪斯(Max Stackhouse)谈到它们的诉求时说:「真正强大的势力,毕竟不是那些纯物质,或者不关乎道德、不关乎灵性的中性力量——譬如地心引力。这些势力会抓住人的灵魂,模塑大众的认知;它们形成社会的精神特质,塑造习惯、道德观,牵引个人和团体的发展,使人在建构未来的机构或自己的人生计画时,局限在它们所设想的范畴之内,缺乏想像与延展。」

2008年的金融海啸,各国政府「救资」,不少基督徒祷告「噩梦」赶快过去,回复到「吃香喝辣」、「股市上万点」。不断反映出资本主义的「疲态」:无节制的循环,以及「丑态」:资本家的贪婪与中产阶级的伪善。路德面对中世纪晚期那种「荣耀神学」的批判,今天的世界与(新教)教会不正是越来越背离了路德的「十架神学」吗?也许,对那些高谈以「增长挂帅」的「主流」布尔乔亚教会而言,他们对路德讲过什么没有兴趣,满脑子想的、满口说的,都是那种以「增长」来「客观」证明「上帝荣耀」,其他一概被说成是「不爱主」、「不传福音」的恶名。至于那个「十字架」早已被布尔乔亚打造成可以挂在胸前炫耀的装饰品。我们不正走回中世纪吗?切记路德的提醒:

十架检视一切

回想那个纯真的年代,为了「说方言与否」之事争得脸红耳赤、引经据典,甚至还为之造成教会分裂或出走,今天看来接近于可笑,谁还在乎说不说方言?真正灵恩派教会的发言权已经转移到美佳教会的CEO手中了,从灵恩到泛灵恩、从阿苏撒街到华尔街、从巴罕到巴菲特、从……到……。

注:摘自校园杂志 2014/3、4月号。若需完整的footnote,请至校园杂志网站查阅。https://shop.campus.org.tw/cm/Items.aspx

本专栏与《校园出版社《书飨》校园杂志》合作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