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就是大 -为什么耶稣偏爱芥菜种大小的组织?

【作者:聂大卫(David Neff)越过急涧山岚 2013.04.28


她的名字叫柴勒特(Sangduen Chailert)。不过每个人都叫她「妮卡」(Lek)。她长得小小的,而「妮卡」这个字,在她的母语泰国话中,也正是「小」的意思。不过,妮卡却是个意志非常坚定的人,她怀抱着梦想,要大大地改变世界。好玩的是,尽管连名字都叫做「小」,妮卡的工作却和一种非常庞大的动物有关。没错,就是大象。去年秋天,当我和太太陪着孙子们到泰国度假时,就与她有过一次非常愉快的会面。

在妮卡的大象自然公园里,这种庞大的动物不会为游客表演把戏,也不提供乘坐服务,因为绝大多数的大象,都曾遭到前任饲主虐待。而这座自然公园,给了大象们一个复原的机会,重新活出神创造时的心意。

距古泰国首都清迈约六十公里的地方,有个山丘,妮卡就在那里照顾约二十四头的大象。她所接手的第一个任务,是只成了孤儿的象宝宝。这只象宝宝的妈妈,为偷吃了农作物而被当地的农夫猎杀。妮卡收养了还是小婴孩的贞美,用个非常大的奶瓶来喂它。

每一只妮卡的大象,都有一则故事。几乎所有的大象都从生命边缘被拯救回来:有的是身体受到不人道的虐待,有的快要饿死;它们不是被轻忽对待,就是天天过度工作。从数个世纪以前,人类开始用一种名叫「伐枷」(phajaan,意即「压碎」)的训练方式来驯化这些泰国象,类似的虐待层出不穷。年轻的象群们被锁链栓进一个坚固的牢笼里,外面的人再用各种锐利的器具,朝它们身上或戳或砍,直到它们的精神近乎崩溃。这种对待的方式太过粗暴,以至于只有不到一半的大象能够存活下来。而好不容易存活的大象,又会因疾病和其他的危险不断死亡。事实上,有些大象甚至会踩在自己的象鼻上面,藉着无法呼吸企图自杀。

妮卡想要说服泰国人相信,他们可以有更温和的方式训练大象。她开始在媒体上曝光,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更为她做了一系列专题报导,并且拍成纪录影片。但是妮卡的主张,并未受到当权者的欢迎,因为有许多人正从训练大象的粗暴方式中谋取利益。妮卡的生命开始受到威胁,有一天夜里,她的对手偷偷潜进大象公园,毒杀了象宝宝贞美。那只年轻的大象,就死在妮卡的怀中。如今,妮卡经常改变她的生活作息,每天晚上都住在不同的地方,以保护自身的安全。

「小」的好处

有好些原因,驱使我把妮卡的故事告诉身边的朋友。首先,是我受到她的决心和委身所激励,就像她曾为另一只象宝宝取名叫「希望」一样,她自己正是「希望」的写照。不过,我会向人提起妮卡,还有另外一个理由,尽管她是个佛教徒,她的生命却非常符合基督教牧养工作的意涵。她的名字叫「小」,但是她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她的生命光辉却是非常伟大。

几个月前,我在芝加哥与「以马忤斯事奉中心」(Emmaus Ministry)的几位负责人碰面,想要了解他们在「风城」(Windy City,芝加哥的别称)街头上所从事的男妓关怀工作。当我与该机构的创办人葛约翰(John Green),以及发展部主任崔艾咪(Amy Tracy)共进午餐时,我们都发现彼此的谈话,始终围绕着「小就是大」这个主题。像「以马忤斯事奉中心」这种基层机构,能有那么伟大的成就,有一部分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很小,能做那些内部成员都能高度委身的小机构才能做的事。

我钦佩那些大型的事工。在我工作的《今日基督教杂志》,我们也经常报导这些大型的事工,像是「世界展望会」、「救世军」(Salvation),以及「美南浸信会海外宣教部」(Southern Baptist North American Mission Board)。这些大型机构都有不可思议的能力,能够兼负起各种庞大的计画,四处递送物资,满足需要。卡崔娜飓风过后,救世军和美南浸信会海外宣教部就携手合作,派出许许多多的救援小组,运送大量的援助物资进入灾区。他们的经验,也为其他类似团体提供了可资学习的专业技术,让这些团体能够援助更多遭到飓风破坏的地区。到了当年的九月底,美南浸信会海外宣教部总计已提供了五百一十万份的热食给卡崔娜受灾者。那真是惊人的能力。

不过到了街头,这些大型的机构也需要发展一些小而注重关系的事工。唯有如此,才能和「以马忤斯事奉中心」这样小而独立的机构一样,在庞大组织不容易触及的地方,每天陪伴不幸的人们。这些人遭逢的是生命的「飓风」:精神分裂症、性传染病、酒瘾、家庭功能失调、贫穷与遭性侵害。想要帮助这些人,同样需要非常专业的能力,例如:异象远景、全然委身,以及过人的胆量,所以唯有特别看重彼此支援的小型机构,才能有效提供最好的帮助。小型的机构因为够小,所以可以避开当前社会最受欢迎的「企业观点」,或是把事情过度简化却以为自己很「务实」的思考模式;也因此,受到小型机构吸引,愿意投身其中的人有个共同点,他们都愿意相信,再怎么不可能的事情,终究会有成功的一天。

此外,小型教会也能从许多方面,提供小型教会独有的亲切感,服事、滋养、挽救有需要的人。的确,大教会有足够的能力推动「重大」革新,也较能掌握社会的趋势脉动,并能为某些特殊的对象,成立专门的部门;不过,规模较小的教会,却有一个优势。

费大卫在他的新书《最大的放弃》(The Great Giveaway)中谈到,福音派常常在不经意中,就认同并复制那些能够吸引大量群众的教会和事工。他也提到福音派的「数字文化」,让我们看到,这样的文化其实是学自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的概念,注重有效率的产出,却与福音的内涵颇有出入。

「小」真的有什么好处?费大卫的确如此认为。他写道:「我们该问的问题是,假如一个地方性的基督身体(即教会),最核心的工作应该是帮助那些初信者逐渐成熟,成为基督真正的门徒,进而能够参与在他想藉由教会成就的救赎事工当中。那么,什么样的组织架构对这个工作的帮助最大呢?……一旦我们能够了解,在培养每一位刚决志的人这件事上,一个教会的事工品质远比其人数多寡来得重要,我们就不会再把一个教会够不够大,视为有意义的事了。」

有哪些事情,会需要小型教会所特有的紧密关系取向呢?费大卫列出的事情包括:「作为基督的身体,我们需要用爱心说诚实话(弗四15),把一切的事情都带进光明中检验(弗五8-13);彼此同心解决纷争并互相饶恕(太十八15-17),也一起寻求神的引导做出决定(太十八18-20);我们分享自己的属灵恩赐,让每个肢体都得造就(林前十二、十四;罗十二3-8;弗四11-13;彼前四10-11);彼此认罪,为病得医治互相代求(雅五14-16);并聚集一起,在神的同在中敬拜,守主的圣餐(林前十一)。」

「是上述这些行动,让教会成为基督的身体。」费大卫写道。然而,「这些核心的工作,需要人与人之间紧密的关系;而想要更大更有效率的组织模式,则会破坏这种关系。」

一只绵羊的价值

与「以马忤斯事奉中心」领导团队的一席谈,提醒了我开始思考耶稣的几个教导。在这些教导中,耶稣实际上就是在说「小就是大」。例如耶稣在谈到神的国度时,便经常使用一些很小的事物来比喻说明。且让我们一同看看这些比喻。

首先,神的国就像一颗芥菜种,「原是百种里最小的,等到长起来,却比各样的菜都大,且成了树,天上的飞鸟来宿在它的枝上。」(太十三32;参:可四32,路十三19)

其次,神的国好比面酵,「有妇人拿来藏在三斗面里,直等全团都发起来。」(路十三21;参:太十三33)

第三,神就像个牧羊人,虽然他的羊群百分之九十九都安然无恙,还是会出去寻找那失去的一只羊。耶稣告诉我们:「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较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喜更大。」(路十五7)

第四,神就像一位妇人,找着了她丢掉的一块钱。再一次,耶稣说:「一个罪人悔改,在神的使者面前也是这样为他欢喜。」(路十五10)

第五,神的国是属于小孩的。当门徒想打发那些带着小孩来见他的人时,耶稣「看见就恼怒」。「在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耶稣说:「凡要承受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可十13-16;参:太十九13-14,路十八15-17,太十42)

耶稣所说关于天国和小小事物的比喻,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好比那则芥菜种将长成大树的比喻,便教导我们: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很可能最后会带来丰盛的祝福。与妮卡在泰国会面后的几天,我们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亚洲版」(CNN Asia)听到黑人人权斗士罗莎.帕克斯(Rosa Parks)过世的消息。想想看,当初她那拒绝让座给白人的小小行动,后来是如何地开花结果,带给美国一次伟大而传颂于世的改革。

许多教会和基层福音机构都从小地方开始,可是正是这些小地方,往往能够为那些被服事者的生命,带来非常大的祝福。要知道,对某些人来说,有些事情并不是那么容易,就算只是办到一件常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动作,很可能都是一种成功。当我问「以马忤斯事奉中心」的葛约翰,如何界定成功,他告诉我,当他们所服事的人――在生命当中头一次――将自己的行为选择,与所经历的不良后果连上关系,那就是成功。这是小事情,却能导向大祝福,神国的运行经常如此。

而耶稣那个面团里有面酵的比喻,则要教导我们,神的工作常常在隐而未见的地方开始。小型事工服事的对象,对大多数人来说,很可能都是看不见的一群;以「以马忤斯事奉中心」为例,许多接受关怀的人是男妓,这些人甚至不曾出现在许许多多基督徒的视线边缘。然而,相较于那些能被基督徒「看见」的市民,这些男妓生命所发生的转变,一样很重要,也许更重要!神的国正以看不见的方式在运行。

至于牧羊人寻找唯一走失的羊,而把其他九十九只羊留在羊圈里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个体」的价值。除此之外,这则故事也告诉我们,与让「已得救的人平安」相比,帮助「迷失的人得到拯救」更能带来真正的喜乐。毫无疑问地,小规模的事工机构,以及小型的教会,坚信「个体」的价值。现代人所谓的价值,是讲求效率――用最少的投资获取最大利益――与耶稣所教导有关个体价值的原则,根本就是南辕北辙。正是耶稣的原则,让许许多多艰辛从事街头工作的人,能够备受鼓舞,在喜乐当中,带着忍耐、盼望与祷告,等候工作终有水到渠成的一天。

从耶稣和小孩的故事,我们也可以学到两件事:其一,这故事告诉我们,上帝渴望使用「谦卑」这种品德为砖头,来建造属天的国度;其二则是教导我们,任何想要领受神国的人,都必须明白一种我姑且称之为「小而美」的态度;特别是那些在小型教会与机构服事的人,更是必须坚信这一点。尽管很多传统的门徒或学生福音机构,是以校园里优秀且颇有影响力的学生为主要目标,希望藉着这群学生领袖的决志,带出倍增的果效;可是,仍有不少小规模的事工机构与教会认为,使徒保罗所说「世界上的污秽」(译按:原作者此处应指哥林多前书四章13节),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况且,在保罗眼中,教会本就是由一群「世界上的污秽」所组成的。

神不需镁光灯

我常常会想起妮卡,思考「小就是大」的真理,如何在这样一位身材娇小的大象女孩身上流露出来。不过,类似的课程,不是非得去泰国的农村才学得到。就在你居住的城市乡镇里,透过那些小规模的福音机构与教会,神丰盛的祝福,正从微小的地方开始。在神眼中,冒险拯救「一个」失丧者的价值,是高于维持组织安定的;一个人被拯救,整个天堂都要为之庆贺。

神希望是由明白「小而美」道理的人,来承受他的国度,而不是那些想帮神搞个全球性计画的人;神喜欢从隐蔽的地方开始他的工作,因为在他有满满的惊喜。除了少数的例子中,神会透过传媒让世人认识他谦卑的仆人;大多数时候,神并不强求使用媒体,神绝不会为了展示自己的成就,就广邀名流,找来一堆明星办庆祝晚会;神展开工作的地方,往往没有闪个不停的镁光灯。

曾有个睿智的主教,用「不从小事着手,根本无从着手」这句话,作为自己服事时的座右铭。神赐下各式各样看似渺小的机会,并且呼召他真诚的子民扛起挑战,最终我们将为着其中出乎意外的祝福,满心地赞美和感谢。

作者简介:聂大卫(David Neff)是《今日基督教杂志》的编辑,这篇文章取材自他在芝加哥「以马忤斯事奉中心」(www.streets.org)募款晚会的演讲。在1999年的《今日基督教杂志》,以及2000年的《今日基督徒》(Today's Chritian)中,都有关于「以马忤斯事奉中心」的报导,欢迎至www.christianitytoday.com的网站查询。

(译自Christianity Today,February 2006 /译者:郑汉光、李翊萍、应仁祥。全文转载自校园杂志2006年11.12月号)

本专栏与《校园出版社《书飨》校园杂志》合作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