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无罪感,又无耻感时

【作者:陈凤翔时事评论 2006.01.15


四煞闯华视,《快乐星期天》评审之一的包小柏被揍,怀疑可能跟日前知名艺人余天的儿子上该节目被羞辱,所引起的报复行为有关。该综艺节目的歌曲竞赛单元,新进艺人们抢上该节目,争取表演才艺机会,以增加曝光率。但其节目特色就是评审口不择言的严厉批评,致使许多新人纷纷在现场飙泪。据媒体报导,心地善良、憨厚的余天儿子在这种毒舌式的猛力炮轰后,导致其精神崩溃,三天不吃不喝,甚至严重到连父母亲都不认识。

事件发生后,该节目受到正反两极化的批评。有人认为该节目透过评审毒骂方式,营造节目效果,刺激收视率,此歪风不可长,应予以吁遏止。有人认为现在年轻人在父母过度保护下,抗压性过低,一点批评竟都承受不住。也有人认为那是一个秀,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是另类娱乐大家的方式,被批评的艺人若有不服气,就反骂回去、斗斗嘴也可以。

关于抗压性的问题,目前在教育或企业管理的理论中,「如何增进AQ逆境商数」已成了时下重要的教材内容。所谓的「AQ逆境商数」(AdversityQuotient),是指一个人在面对逆境时,是否有健康积极正面的心态去面对的综合能力评量。一个人AQ愈高,愈能以弹性面对逆境,接受困难的挑战,发挥创意找出解决方案,因此能不屈不挠,愈挫愈勇,而终究表现卓越。相反的,AQ低的人,则会感到沮丧、迷失,处处抱怨,逃避挑战,缺乏创意,而往往半途而废、自暴自弃,终究一事无成。

现代社会环境变迁迅速,多数人的一生已没有所谓的「永远的保障、永远的一帆风顺」,不管是学生或是成人,都有遇到逆境的时候。因此,经过教育或管理训练,帮助人们在遭遇逆境,选择不同于逃避、退缩、自暴自弃的处理模式。就如一些赞成毒舌节目存在的人,认为其具有抗压训练,新人可以透过批判成长。然而,这种严厉批评的教育方式,可能会伴随引发另一种文化性深层结构的问题。

《菊花与刀》一书,论述「罪感文化」和「耻感文化」的差别。罪感与耻感意识,都是控制着人类道德文化中的底线伦理。「罪感文化」依靠罪恶感在内心的反应来约束人的行为,「耻感文化」则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约束人的行为。以基督信仰为基础的西方人为「罪感文化」,若有不良行为,即使没被他人知道,内心会有懊悔等良心控告。以「耻」为主要强制力的民族而言,「耻」是一种社会的外来评价,而不是心灵的自我拷问,他们对所犯的罪行被揭发,感到的仅仅是懊恼,若不良行为没有被显露,就不必懊恼。

因此,对于我们不是处在罪感文化下的东方民族,若刻意透过教育训练,拿去耻感意识,人人拥有子弹打不穿脸皮的厚黑本事,于是能个个一「皮」天下无难事。结果既没「耻感意识」又无「罪感意识」,一些极端的非道德行爲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失去了人之爲人必须具备的最低品质,解构了人性最起码的价值标准,恐怕带来更大的危机。

本文刊登于《基督教论坛报》 http://ct.org.tw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