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师资培育的核心价值与反省

【作者:王道维时事评论 2015.06.07


自西元2000年起,芬兰的教育因为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每三年一次的国际学生评估计画(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中崭露头角而受到重视(注一)。虽然许多东亚国家如台湾、香港、南韩或最近的上海也有很好的表现,但芬兰的表现却在本质上有更令人惊讶的意义而值得我们的关注:

首先,她全面性地超越所有欧美国家(包括其他北欧国家),成为唯一可以与东亚强调考试与记忆的国家相抗衡的西方教育体制。其次,芬兰学生表现的标准差远小于这些亚洲国家四倍(美国的十倍)有余。或这样说,芬兰全国任何两个国中的学生程度差距可以不到百分之五!最后,芬兰教育在各方面(数学、科学、与阅读)的表现都很优秀,但学生每天平均上课却不到六个小时。这是我们每天在写测验卷而晚上还要进补习班的台湾学生所难以想像的。更别提PISA所未测量到学生在整体学习上的快乐程度与实际生活能力的差距…。这些都不禁要让全世界的国家都想来了解,为何芬兰的学校教育可以如此有效地栽培出这些均质而出色的学生?

在我们这次拜访芬兰与瑞典两国来研究其大学招生制度的同时,我们有机会也参访赫尔辛基大学的师资培育系。他们的系主任Prof. Jari Lavonen亲自接待我们并提供相关介绍。由于我个人并非在师资培育方面有特别的研究(同行的中山女高杨校长当然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我这里只提供一些个人对于其教育理念的观察了解。至于在制度上的资讯,读者可于文后的补充资料得到一些粗步的了解。

一、「尊重专业」是教改成功的基石

Lavonen教授在介绍时开宗明义就提到,教育在芬兰是非常受到重视与肯定的「专业」,不是父母或甚至一般大学教授可以随意指点影响的。这样尊重专业的结果造成一系列的影响。首先,他们的教育政策是一贯的,不会受到党派或社会取向所影响。而家长也是一致地支持教师对学生所作的评量或惩处,绝不会有不当干预教师教学方式的那种「不上道」情形。

但是这样对教师专业尊重的风气究竟从何而来?毕竟连北欧其他的国家如瑞典、丹麦等也并无此文化传统。Lavonen教授觉得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1)因为他们国家受基督新教传统(路德宗)的影响很深,在十八世纪以前就曾为鼓励每个人都能读圣经而一直有很好的教育传统。(2)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芬兰为求独立而与苏联开战,但战败的代价是因为付出大笔赔偿金而导致社会阶级全被拆毁,国家满目疮痍。所以当他们在六十年代的教育大辩论后,决定要以教育重建自己的国家时,整个社会赋予教师非常重大的责任与使命:要在他们当时经济能力与人口远远落后邻国许多的时候,就必须将每一个学生不分先天才能优劣地建造起来,使之成为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3)从1979年开始芬兰就推动让中小学教师具备硕士级的研究能力(2005年以后成为必要学历)。这不但是全世界至今最高的标准,也使得教师这个「专业」在芬兰社会甚至比医生或律师更令人敬尊。

二、严格的入学筛选与培训

由于社会对教师专业的肯定与重视,「师资培育」在芬兰一直是最热门的大学科系之一,其报考人数之多与录取率之低(百分之三到六)完全可以与医学系相比,但薪水只是一般中等偏上的层度。因为他们知道高薪不但不会有助于提高教师真正的教育热诚,反而会吸引动机不纯的学生来报考,进而影响教育的果效。

他们报考教师的入学考试也很特别:在第一阶段的笔试前,大学会出版一本搜集教育相关议题的论文集,让报考的学生深入阅读一个月后再参加考试。这为要让学生有心理预备将来的学习内容,也考验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而为了检验通过第一阶段考试学生的教育热忱,他们还有第二阶段的面试来筛选。

芬兰的师资教育非常强调教师自己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本身也应该是个乐于终生学习的学生,并且要有作独立的研究的能力。作为一个乐于自主学习的教师就不会害怕教材内容的改变或新知识的加添,而独立研究的能力会帮助他们可以为班上每个孩子设计合适的课程而不会死板地用同一种方法。他们的教育理念是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其特殊的学习方式,而教师的职责就是发展合适的方法诱导出其学习兴趣,让学生不必与他人比较就能享受真正的学习乐趣与成就。

也因此,在教师培育的课程中,他们并不分所要教的专业科目来收学生,而是都要先在基础性的教育原理上有扎实的训练后才分组于专业主科上学习,也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可运用的教学技巧有更多的预备与了解。这与现在台湾由师(范)院体系单科招生训练所培育出来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

三、坚强的教师支持系统

当然,再怎样严格的入学制度或师资培育,都不可保证每个教师都能胜任其教学现场的实际工作。因此,虽然芬兰对于自己所培育出的教师都很有信心,但也在其就职的学校内充分地给予各样支持,使他们可以在实现个人教学理念上并作得更出色。举例来说,在学校的特色课程中不但有充足的经费支持软硬体所需要的教具(在我们所参访以视觉艺术与音乐为特色的高中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点都不输给台湾大学传播学系的专业器材和课程设计),连辅导老师、护士、社工、行政人员与社区中的职业工厂等都可以按着教师对于个别学生的学习需要而搭配支援。也难怪在此氛围中成长的学生会以教师为荣,进而作为将来优先考虑的工作之一。当一个国家的教育能开启这样的正向循环,社会岂能更不继续进步发展?

因此,芬兰并没有一般性的教师评鉴制度,当然也不会因为其教学表现而辞退不适任教师。但他们鼓励教师每年对各自的教学目标与成效有具体的反省,并且由校内资深的老师协助改进。我相信这个精神是与「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的芬兰教育理念相符合的。如果我们社会只会一昧地以「评鉴」或「淘汰」来恐吓教师,却没有积极地协助其改善并实践其教育理念,那教师大概也不可能真的乐意协助那些落后或麻烦的学生。所以,我们想要有甚么样的教育,我们就该怎样地对待老师:如果我们真希望教师是课堂教育的专业领导者,那么学校、家长与整个社区也需要一起谦卑地支持与配合。

四、宁愿让资优生等,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自从六十年代的教育大辩论后,芬兰就确立了要以「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作为告别以前贵族式教育的核心价值。这背后重要的因素就是考虑到作为一个人口不多的小国,实在没有能力承担一个可用人力的浪费。(反之,我们的高人口密度是不是反而让教育只为了少数的菁英所预备,因而忽略了更多其他人的发展潜能?)与许多东亚国家所不同的是,芬兰认为学生的学习成就并不在于加添了多少知识,而是必须建立在他们是否能够有自动学习的能力之上。这一点在现代知识快速爆炸的年代更显得充满智慧与远见。事实上,芬兰的中学生课后最喜欢的活动就是阅读,他们平均每天花在课堂上的时间是世界最少的,但是用在课外阅读的时间却是世界之冠!

为了帮助孩子能有主动学习的动力,教师在不同阶段都要与学生讨论并协助他设计一个符合其个人兴趣与能力的学习计画,没有人需要与别人一样或比较。他们的信念是「没有学生是为了学校而预备,但学校是为了学生而预备。」。因此芬兰在教育的投资上,学习进度落后的学生会得到比学习快速的学生更多得多的教育资源,而后者除了一些规定的进阶课程外并没有任何额外的计划来让他们超前进度。也就是说,他们要菁英学生「等待」其他同学,而非继续超前,因为真正资赋优异的学生永远可以以后再自行学习而不需要特别帮助。此外,他们也相信学校应帮助不同背景、程度或才能的学生彼此协助与接纳,以致于他们都能因此增加自我价值的认同,进而提升每个学生的自信心与个人尊严。

例如,芬兰约有8.5%的学生接受过特殊教育,约其他国家的十倍有余。但其实这是因为他们把学习方法错误或若干观念偏差的孩子也纳入其中。这些学生在专业的辅导教师评估或介入导正一段时间后往往就可以重新跟上进度(因为前段班的学生会等他),也因此他们学生整体素质往上提升时,所得到的平均表现差异会小到如此让人难以置信。在他们的教育中,没有一个人会被放弃而不能贡献社会、成就自我。也因此造就了现在芬兰在科技、经济、治安、清廉、环保、政府效能等等各样重要国家能力指标上都独步全球的局面。

在实际的作法上,他们高中除了一些基本的学科能力外还划分为好几类的学程(注二),而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在若干学程进修更多的课程。这些学程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培养某些方面的专才或知识的加添,而是要让学生藉由完成一套整体的学习过程而肯定自己的能力、发觉自己的兴趣、与认识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在各级教育中,他们在每个中学生身上所投资的经费还高于对大学生的投资。 这是因为他们认为中学生正在生涯探索与自我认同的时期,学校要有允许其犯错并不断尝试的空间,所以需要有更多的资源加以补协助。这又是一个专业教育理念成功地进入政府资源配置的例证。

五、严谨要求学习的标准

最后,芬兰对十五岁以前的学生都没有实行全国性的能力检测,因为他们认为这时期的能力还未完全发挥,身心发展还尚未成熟而不宜筛选论断(但可以有辅导来协助)。但他们的国家核心课纲(National Core Curriculum)设定了在这些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以至于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法来协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个标准,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基础可以继续下一步的学习成长。此外,虽然高中有不同的特色课程,但高中毕业前仍有全国性的毕业考试来帮助学生了解自我的基本学科能力,并得以协调全国各地区的教育程度。此外,这个毕业考试的成绩目前并不需要与进入大学挂勾,因为不管最后是否进入大学读书,每个高中毕业生都还是确实地需要有高中程度的素养,使之都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一员(注三)。

事实上,芬兰高中毕业生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不选择马上继续进入大学就读,而是先工作或「休息」一段时间(约一、两年)。除了一部分是因为他们的社会传统本来就不将读大学视为必要的学历,更是因为他们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都是强调内在学习动机的主导:所以许多的学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才能说服自己为何要进大学或是要进哪一个科系就读。(反之,在台湾我们的学生往往到了大学毕业都还不知道自己适合或喜欢甚么样的工作。)此外,因为他们多是选择自己所喜欢的领域来深造,而非为了薪水的高低来勉强自己,所以他们后来在职场也多能享受自己的付出并不断成长学习。这也是为何芬兰(与瑞典)成人回流教育能如此成功,使得社会经济不致于因为人口老化变得停滞退步。

结语:

在来芬兰前当然都已拜读过许多关于芬兰教育的介绍与文章,但是当亲自与他们的老师或师培单位接触后,看到他们对教育的那种自信与热诚还是带给我们许多的震撼。其实教育本身的神圣性就是来自于协助一个人自我实现的本质,不应该过于用外在功利导向的因素来掩盖之。这与芬兰传统上的基督教精神完全符合,因为在上帝的眼中,「每个人都是有所不同,却是需要被平等地对待的」。但可悲的是,这两点原则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中却几乎是反其道而行:「每个人都接受一样的教育模式,结果却是被差别地对待。」这令我们不禁怀疑,我们整天汲汲营营的教育到底是为了谁?又为了甚么?

虽然因为国情与文化底蕴的不同(特别是他们高赋税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几乎不可能完全移植(也无必要)芬兰的教育经验。但是从师资培育到其中小学的教育投资,芬兰的成就实在让我们对于台湾自己充满的短视近利与敷衍妥协的教育政策深感羞愧。但不管如何,我们更没有放弃自己孩子的理由,所以还是需要从他们的经验里吸取一些我们可能可以仿效的精神来改善目前的体制。至于这些部份的想法就再留待以后的分享。

注一:历年PISA的调查结果(但不是每个国家在每一次都有参与调查)
http://en.wikipedia.org/wiki/Programme_for_International_Student_Assessment

注二:芬兰的高中教育制度简介

芬兰的国民义务教育只有到国中。国三需接受教师的辅导以决定要不要继续进入普通高中或职业学校。两者人数约一比一。进入职业学校会参考若干工作经验,而进入普通高中则须按国中在校成绩申请。若申请进入的某高中的人数过多,则以志愿、地区或抽签决定。

普通高中在国家规定的十七个领域内(包括母语、两个外国语、数学、生物、地理、物理、化学、宗教或伦理、哲学、心理学、历史、社学学、音乐、视觉艺术、健康教育、教育与职业辅导)都必须提供基本的师资来服务每个学生的基本学分数(共47-51门课,每门课一学期需上满38小时)。其余约有28-24门课是学校视其特色取向而提供的进阶课程。例如以数学为特色的高中可能再提供到额外三门以上的进阶课程供有此兴趣的学生选修。学生完全按个人的性向与学习计画来选修,而课程对修课学生的年纪并无限制。

职业学校则以学徒式训练为主,所以每个学生都有其特别的学习计画。除了基本核心科目(约20学分)外另有到工厂或公司实习(约90学分),另外有10学分是学生自由计画或若干主题。毕业后以考取不同的国家证照作为工作能力的确认,但证照的名额却是依照国家社会当时的发展需要而决定。

注三:芬兰的高中毕业与大学入学

芬兰高中生毕业时会在上面所述的十七领域中的每一个得到一个分数(在不同学期所修过不同阶段的课并不会显示分数,只会标明有修过此阶级的课以作为申请某些个别的大学科系用)。高中学生毕业前须通过全国性的毕业考试(一年两次),主要是考以下五科中的四科:母语(必考)、外语、第二外语、数学、科学与人文,但可分次考完。考试成绩可以与学校成绩合并来申请大学相关科系。(另外的管道是透过大学各科系的入学测验,目前两个管道并行,学生选择其一即可。但不同科系又会有一些不同的变化。)

因为有许多学生是工作一段时间才回到大学读书,所以他们若选择与以前高中特色课程无关的学程或系所就读时就要准备入学考试。加上一些热门科系存在的事实,使得为大学入学而有的补习风气(或私人家教班)在芬兰不但是存在而且还有不小的影响力。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就利用高中毕业打工的这一段时间在家自修准备,或是参加公立的成人高中回头复习。


图片提供/123RF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