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祥的 2006 年度十大好书

【作者:应仁祥信望爱阅读 2007.02.18


◆《REALby 井上雄彦
没错,请相信你的眼睛,就是那个井上雄彦,那个以《灌篮高手》漫画一度红遍整个台湾,成为男男女女青年学子们偶像的漫画家井上雄彦。我永远记得读高中的时候,只要到了每周二,班上所有同学几乎都会挤到最有钱的公子哥儿身边,抢着要看当天出刊《TOP》漫画周刊里《灌篮高手》的最新发展,大伙儿随着剧情的转折,一下惊呼、一下沉默,短短三十页左右的篇幅,把班上每个人的心全串到了一块儿。然而,就在漫画主角樱木花道和流川枫的声势如日中天的时候,却传来了最不好的消息,井上雄彦决定不再继续连载《灌篮高手》。在那之后,漫画迷左盼右盼,终于又盼到井上雄彦推出新的连载《REAL》,兴高采烈从漫画店里抱回家,甫一打开,得到的却是一阵错愕。这是什么?既没有跳得超高的篮球天才,也没有动作行云流水的明星球员,取而代之的却是一张轮椅,以及一个坐在上面看来落魄的残障青年,井上雄彦画的主题竟然是「残障篮球」??我不晓得有多少井上雄彦迷和那个年轻的我一样,因为这样的剧情暗自神伤,我们想要的是能展现人类体能极致与美态的热血漫画啊!残障篮球选手就算再怎么厉害,也不可能有什么超乎常人能力范围的动作和表现,这样的漫画我才不要。或许正是因为此一走向未能迎合大众导致销路不佳吧,当年的《REAL》只出了两集,便被另一部较能够展现人类体能的《浪人剑客》所取代。匆匆好几年过去,我已从当年只爱热血的青少年摇身一变成为上班族,不看井上雄彦漫画也好久,直到去年十月,老弟丢了一套漫画给我,我才知道原来井上雄彦又重新画起《REAL》。过去那种失望的感觉浮上心头,本来想直接退还给老弟,但想想论文压力沉重,有套漫画解解闷也好。幸好我把《REAL》收下了,因为这次我终于读懂井上雄彦想要表达的东西。不同于《灌篮高手》里藉着篮球场上明星球员的动作,展现人类体能的极限,《REAL》没有太多比赛的着墨,反倒刻画着一个又一个因意外事故成为残废者的篮球员,如何从失去肢体极端的沮丧中走出来,重新抓住希望的过程。原本众人眼中天之骄子的他们,现在得克服不如常人的自惭形秽,得忍受旁人异样的眼光,还得重新学会一些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技能,就连普信心,普通通的从床上坐起,都得学上个把月的时间,更别提俐落地使用轮椅,以及想要操纵着轮椅在篮球场上奔驰了。那真是难如登天啊!然而,就是有人能够走过这一切一切的折磨,重新学会信心与笑容,用我们难以想像的力量,坐着轮椅出现在球场。当年看扁《REAL》价值的我,如今看来是何等地肤浅啊!这里头每一个在伤痛中打滚,用泪水洗面的人,他们的故事、他们再一次迎向生命的气魄,早已超越了只是能够比别人跳得高、比别人更会打篮球的境界,是这些伤残却不放弃生命的人,才真正诉说出了人类最大的潜能、最不可思议的地方。


◆《白色巨塔by 山崎丰子
我看过的日剧并不多,而且非常集中在与「织田裕二」「古?任三郎」这两个名字有关的日剧上面。不过因为《白色巨塔》实在太红了,再加上以前看织田裕二主演的《冰与火》,司马医生所带给我的冲击,令我对日剧处理医病关系的能力深具信心,忍不住就买了一套回家。才看第一集,便深深为之着迷,由财前五郎和里见修二两位性格分明医生形塑起来的戏剧张力,牵动着我内心里的黑暗与光明:当财前为着名利汲汲营营,就想到自己里面也有那样一种想要出名的欲望;而当里见伴随着 Amazing Grace 歌声出现力挽狂澜的时候,一股想要呐喊的冲动油然而生,我多么希望也能有他那样大无畏的精神。本以为看完日剧,三年前买的小说大概就派不上用场,某天闲来无事,想趁打入冷宫前再瞧一眼,这一瞧居然给我看对了眼。尽管故事架构和萤幕上演的相去不多,然而,小说里许许多多对于人性的细致描绘,对于病患苦痛的描写,都让唐泽寿明或江口洋介已可称卓越的表现相形逊色。特别是当我读到作者在描写财前五郎如何为着自己创纪录的开刀速度沾沾自喜、功成名就时,还刻意将人在深山里耗费了数个月时间,只为能预先诊断出八十岁高龄老婆婆有否得癌症的里见修二拿来对照,泪水就不自觉地沾湿了眼眶。是啊!和许许多多高科技、高收入的职业相较,一介小小编辑算得了什么?然而,就是因为心中的一股热火、一把声音的呼唤,我们仍旧如里见医师一般,不计时间、不计付出、不计报酬高低地与文字搏斗着,只为能呈现出最好的读本,为人们的心灵多注入一滴清泉。


◆《阅读的故事by 唐诺
要先说明的是,这本书理应放在 2005 年来推介的,却因为我的阅读速度跟不上 Outlook 行事历的切换速度,拖拖拉拉到 2006 年的二月才真正全本读完,只好留到现在来介绍。尽管一般对于唐诺的文字毁誉参半,我自己倒是很喜欢他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绵绵延延无尽长的写作手法,从早年的《球迷唐诺》,到近几年脸谱侦探小说前的导读,我都不会放过,事实上,我个人很主观的看法,唐诺文章最让人难以卒睹的几篇,就是当他没有好好发挥这种追根究底天份时写出来的,好比他谈佛洛伊德的《摩西与一神教》,稍稍对佛洛伊德生平有了解的人一看,就知道用功不够。很高兴的是,在这本《阅读的故事》里,类似的情形并没有发生。单单是唐诺为阅读这件事寻找意义根源、本体论基底的企图,即相当让人折服,好比用基因库的概念来诠释世上所有的书,就将阅读能够帮助人类保有多元化和丰富性的价值,清楚地描绘出来。除此之外,唐诺还做了一件也是不太容易的事情,那就是在书中每一章的开头,都用上马奎斯的《迷宫中的将军》作引言,并且与该章要处理的阅读议题遥相呼应,真不知道该说是马奎斯的小说厉害,还是唐诺的加油添醋确到火侯。不过,唐诺最教人惊喜的,还在于每次聊阅读,聊着聊着,就带进了出版工作的探索里,譬如说,当他讲我们该不该阅读所谓的二流书时,就扯到了台湾出版界出版翻译作品背后的一个现象,那就是「以二十年来读人家的两百年」,这导致出版社的出版方针大多「试图先掌握其基本整体图像,而很少直接钻入某一部分细节之中」、「横的展开重于纵的深入,走马看花优先于孤注一掷的专注」,并集中出版每一类别中「最有名的那一本」;台湾的出版业者,若是细细反刍这点观察,相信必能嚼出不少有意思的东西来。


◆《故事的呼唤by 罗伯.寇尔斯(Robert Coles)
记得电视上曾有个节目,应该叫《欢笑一箩筐》吧!这节目会故意在街道上安排某个出人意表的恶作剧,好让路过的人大吃一惊,再把他们各种不知所措的有趣反应(据说是都有经过当事人同意)播放出来,成为卖点。我自己觉得,《故事的呼唤》和《欢笑一箩筐》,在某些地方颇有雷同之处,只不过《故事的呼唤》并非恶作剧,带出来的省思也远非《欢笑一箩筐》所能及。作者罗伯.寇尔斯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教授,专长精神病学;这教授有个嗜好,就是非常喜欢读小说,也爱推荐自己的病人读小说,学校方面知道了,便邀请他额外增开一个课程,课程主题定为「文学和医学」,他会和所有选修的同学一起阅读某些经典小说,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讨论读后心得。几十年教学过后,他把这样的教学经验作了汇整,用文字记载下来,希望藉此让更多人看到,小说和故事是如何改变了他所接触到的医学生和病人,以期重新唤起现代社会对优秀小说的兴趣与重视。在罗伯斯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以为自己没有种族偏见的白种医学院高材生,如何因为读了描述一位在白人眼中如同隐形的黑人故事后(书名就叫《隐形人》),才惊觉他所谓自己没有种族「偏见」,其实只是因为他对种族问题根本「无知」;我们也看到一位自私自利癌症病患,怎么在看了托尔斯泰的《主与仆》故事,被那位小气却在死前奋不顾身救仆人的有钱人所打动,开始也会对人付出;我们还看到了一位读法律的选修生,在毕业了好几年后,如何因为狄更斯的《孤雏血泪》,重新发现常被母亲认为没出息的律师爸爸,他的「没出息」其实是出自于不愿意与其他人同流合污。之所以会在阅读《故事的呼唤》时想起《欢笑一箩筐》,正是因为从这些类似记载中,我看到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人,怎么在读到一本小说、一篇精彩的故事之后,因为震撼而变得手无足措;习以为常的想法像被球砸中的玻璃,裂成碎片、散落一地。是这样的震撼,带来接踵而至的生命更新与道德反省;是深刻勾勒人性价值的小说,才让我们始终能够保有良知,不致于沉没在物质社会的纸醉金迷中。无怪乎罗伯斯要说:「小说和故事是生活的铺排,它们不只陪伴我们,也给我们谆谆的告诫。小说指示我们新的方向,或是给我们勇气留在既定的路程上。透过他人的眼睛、他人的耳朵,让我们得以看清楚、听明白。」


A Testament of Devotion by Thomas Kelly
最近有机会读了宫部美幸的小说《勇者物语》,书中描绘一个小男孩遭逢父母离异、母亲企图自杀的变故,万念俱灰下,因缘际会来到了与真实世界平行的幻界,在这幻界中,只要他顺利完成一项任务,就能够获得一次许愿的机会,让他的父母亲复合。经过一连串的考验,男孩不但达成了任务,自己的心志也变得更坚韧。终于来到了许愿的时刻,经过几番考虑,男孩决定把他的愿望送给幻界的人,帮助幻界度过毁灭的危机,而放弃让他父母亲复合――因为他学会了,就算外在环境如何不尽人意,只要内心能够拥抱着爱、希望、信心,依旧能够勇敢又有朝气的活着。某程度来说,我们都不是小?(《勇者物语》的主角),没有那种闯入某个奇幻世界的际遇,在其中磨练我们的勇气,打造我们的内心世界,然而我们有书,特别是这本 Thomas Kelly 的古典作品 A Testament of Devotion。和《勇者物语》背后的逻辑相似,Kelly 认为现代人总以为只要改善了外在的环境,自己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好,然而,实情不然,如果我们的内心始终怀着忌妒、愤怒、怨恨,再怎么美好的环境,都无法改变我们的生命。Kelly 强调我们应该看重「内在的工程」,多过于「外在的环境」,他并且用相当简单却又隽永的文字,一一说明这项内在工程的进行步骤,用内在的光对比外在的教条、永恒的当下对比时间的匆匆、内心的俭朴对比什么都想抓在手的欲望,让活在真实世界的我们,也能像勇闯幻界小?一样,学习如何保守我们的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


◆《灵性操练真谛by 魏乐德(Dallas Willard)
身边和我比较熟的朋友应该都猜得到,2006 年我的年度选书第一名,究竟会是哪一本;事实上,如果要现在的我来选择这辈子所读过,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书,应该还是魏乐德的这本《灵性操练真谛》。或许可以这样来形容此书所带给我的启发:在过去,尽管生来父母亲就是基督徒,从小也在教会儿童主日学听圣经故事长大,甚至是出了社会,都还在一个世人眼中的「教会」出版社当编辑,但是基督教对我来说,始终像台性能相当优越的跑车,我知道它跑得很快,也看过一些人驾驶着它做出各样不可思议的动作,然而,因为我不懂得最正确的驾驶方式,不知道该怎么操纵方向盘,该怎么样踩离合器,所以这千万名车在我脚下就像台没什么马力,随时有抛锚、爆胎可能的老爷车。《灵性操练真谛》正是本驾驶秘笈,不但告诉我这台车的机械构造(究竟何谓救恩),也告诉我如何用最有效率的方法来驾驶它,好比何时该轻踩煞车(禁食)、何时该换成低档(静默)、何时该往右转轮胎好能在沙地里快速向左过弯(独处)、何时又该尽情地甩尾(敬拜)……。你也希望知道如何驾驶基督教这台有名的跑车吗?那你应该来看看《头文字D》……呃……应该来看看《灵性操练真谛》。


◆《浪子回头by 卢云(Henri Nouwen)
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可以有多远?可以有台湾和美国之间的距离这么远,可以有人间和天堂这么远;而我和卢云的中间,则是隔着好几年的距离和十数本书的时间那么远。虽然脱离怎么读也读不懂卢云的日子有两三年了,我和他的作品,总还是有着莫名的不搭调,有时候,是前半段看的精采,到了后半段,却又不知所云;有时候,是整本书都雾飒飒,直到读了其他人写的书中,才弄懂原来卢云的意思可能是这样。带着如此的惶惑,2006 年我又拿起了几乎每年都曾起意阅读,但读了几页就无疾而终的《浪子回头》。只是,这一次不一样了,打从翻开的那一瞬间,我就被书中内容深深打动,卢云所说的每个字每一句话,几乎都能和我在出版社的工作经验产生共鸣。读到浪子离家象徵着他对父亲的不屑一顾时,我就想到刚进出版社时,对自家出版社出版品的轻蔑态度;讲到大儿子对小儿子的嫉妒时,我也很难不把办公室里的瑜亮情结,或是资深员工对资历较浅员工的不尊重给套进去;至于父亲接纳浪子也接纳大儿子的胸怀,则让我开启了眼界,从以前所不知道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顶头上司是何等宽厚,对于后生晚辈又是何等提携――真正的领导者,当如是也。

◆《让生命发声by 巴默尔(Parker Palmer)
这本书的内容我在 2006 年已经谈了很多,再继续谈下去,我怕大家会受不了。我想就这机会聊一下内容以外的事情吧!《让生命发声》这书的中译本出版社是商周出版社,众所皆知,这家出版社并非传统基督教出版社。许多人可能会因此高兴,觉得身为基督徒,巴默尔的书能在一般出版社出版,真的好事一件。然而,如果看看《让生命发声》的销售情形,这样的高兴可能得蒙上一层阴影。不可否认,有些基督徒的书,如杏林子、张文亮、连加恩,由非传统基督教出版社出版,的确能够造成轰动,得到更多人的接受。然而,同样也有不少基督徒的作品,由非传统基督教出版社出版之后却石沉大海,徒留遗憾。换言之,有些东西,真的是没有对基督教背景的认识,就无法解读和欣赏。这些作品包括了同样是商周所出版的「宗教与人」系列中 Thomas Merton 的作品,或是前述张文亮老师的《台湾的水》或《台湾不能没有客家人》。好几次觉得,如果是由基督教出版社来出版《七重山》或是《台湾不能没有客家人》,不管是在编辑上、推广上,可能都更有办法找到正确的施力点来加以推介。巴默尔这本《让生命发声》,静悄悄地在市场上出现,也静悄悄地被下了架,若非今年基督教的刊物《校园杂志》介绍,引发了一小波的阅读热潮,恐怕一本好书就要这样无疾而终了。


The Spiritual Life by Evelyn Underhill
那是一间普通的旅社,我因某些事情,必须在此借住一宿。旅社虽普通,却也装设了有线电视,忙上一整天的我,便坐在床上随意地用遥控器换台。突然之间,我转到了基督教的好消息频道,此时萤幕上播放着的是一位国内知名牧师主领的大型特会活动,可能正在高潮吧,只见牧师激动地大声带领底下群众祷告。看着这一幕,我突然流下泪来。流泪的原因,不是牧师祷告的有多好,其实刚好相反,牧师的祷告我一个字也听不懂,因为他正在用所谓的「方言」祷告。我不敢质疑牧师能否用「方言」祷告,甚至也不否认真的有所谓的「说方言」的恩赐,然而,看到电视这样直接把一个说方言的牧师转播出来,我还是非常难过。基督教虽然在世人眼中,不是什么邪魔歪道,台湾社会也肯定不少基督徒的作为,然而,作为一个「外来」宗教,基督教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很爱用一些旁人听来一知半解的「术语」,什么「呼召」啦、「圣灵充满」啦、「确据」啦、「爱慕世界」啦、「奋兴」啦等等、等等。这些术语,在教会和教会外面的世界间构筑了一座高不可攀的围墙,现在我们不但不想办法去拆除这道围墙,还刻意地增加它的高度,在一个公开播送的电视频道里,讲些既不是中文、不是英文、不是闽南语、不是任何一个人听的懂的「灵语」、「方言」?我只觉得无力、只觉得想哭。然而,如果我们翻开 Evelyn Underhill 的 The Spiritual Life,就会发现,这位二十世纪初最有名的灵修女作家,在讲述基督信仰的时候,从来就不会去使用什么「术语」,她谨慎地用字遣词,把基督信仰讲解得让普罗大众一听就明白。好比”a larger horizon”――赋予更宽的地平线、更宽的视眼――就被拿来形容基督信仰对生命的意义;聆听交响乐和研究乐谱,也被来来类比「灵性的生命」和「眼见为凭的生命」两者间的不同。种种的种种,都让人看见无尽的巧思和创意,值得基督徒们借镜;Underhill 若生在今天,应该会是一个点子不断优秀的广告人吧!


Five Smooth Stones for Pastoral Work by Eugene Peterson
这几年,不管再怎么忙、再怎么没时间,我一定都会预留一段时间,给我最喜爱的作家毕德生。每一次展读他的书,身旁的一切纷纷扰扰,就像突然褪了色。我的心立刻沉静下来,跟着如沐春风的文字,走进圣经的故事、神学的巷弄、小说意象般的美丽中。熟悉的人物,读过的经文,一回又一回在毕德生的诠释中,带出了更深刻的意义。Five Smooth Stones for Pastoral Work(中译本的书名是失血到不能再失血、背离到不能再背离的《全备关怀的牧养之道》)诠释的是雅歌书、路得记、耶利米哀歌、传道书、以斯帖记等五卷经文,每卷经文关注一个重要主题,而每一个主题又都回应了毕德生眼中当代的社会问题。雅歌书的主题是人与人该如何建立亲密的关系,特别是在这个讲究效率而对亲密关系不友善的世界;路得记的主题是故事,当人的一切都可以被统计数字所涵盖的时候,说一个故事,代表的就是保留了一份人性;耶利米哀歌的主题是苦难,讲究享乐的文化,总希望用帖特效药把一切的伤痛通通涂抹,哀歌却告诉我们要等等,要善待苦难,要从中学习如何看待生命和世界;传道书的主题是「虚空」,里面的智慧让我们得以看透所有的繁华和喧嚣不过是虚空,看清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以斯帖记的主题是建造群体,这个群体不是用金钱、权力、成就所堆砌而成的大企业大公司,相反地,是用谦卑、服事、甘心为仆而组成的属神子民。


本文原发表于 阿祥与 dannyboy 的阅读手札
听阿祥哈拉出版界八卦

全国各地基督教书房一览表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