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灵修班

【作者:应仁祥信望爱阅读 2011.01.02




《哈利波特》是过去十年来,最多人阅读的小说。前后七集的出版,除第一集投稿的坎坷外,第二到第七集的面市,都是全球大事,让作者 J.K. 罗琳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面对这样的文化冲击,基督徒一般会有两类反应。一类将《哈利波特》视为洪水猛兽,认为这套书籍畅销的背后,有着邪灵作祟;另一类则肯定《哈利波特》的内容,将之转化成与世人沟通、阐明基督信仰真谛的机会。

少有人知道,J.K. 罗琳自己,对于《哈利波特》和信仰的关连,也持相当正面的态度。她曾在接受专访时谈到:「每一次有人问我是否相信上帝,我的回答都是:『是』,因为我真的相信。不过少有人继续追问,我到底相信什么。这正合我意。我若谈了太多关于自己的信仰,聪明的读者,不管是十岁还是六十岁,就有可能猜到,哈利波特未来的故事如何发展。我不想破坏大家的阅读乐趣。对于上帝,我有太多的话要说,我都会把这些写在《哈利波特》的第七集里。之后,可能也不再有人想要问我关于上帝的事了,因为你们会自己发现,你们将自己读到。」(注)换言之,在 J.K. 罗琳的创作中,对于上帝的信仰,始终是背后一股重要的力量。

说来汗颜,基督徒向来最为人诟病的,就是缺乏想像力。我们有一套严谨的神学教义系统,也有很丰富的礼仪传承。然而,也因为这样的资产,使得很多基督徒不敢太过造次,认为信仰说一是一,说二不会是三,想像力于是遭到扼杀。

基督教真的与想像力水火不容吗?真相是,基督徒所读的圣经,本身就一部充满想像力的作品。诗篇的诗人用各式各样的文学笔法与类比,来描绘自己和上帝之间的关系;启示录中使徒约翰动用的丰盛意象,直到今天仍让学者赞叹;大小先知所写的先知书、耶稣所讲的比喻、保罗书信中的象徵,无一不绽放着想像的光芒。

为什么圣经要用这么多的比喻?为什么想像力和信仰无法分家?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所敬拜的上帝,远远超乎所有见闻。想要描绘这样的上帝,惟一能用的方法,就是类比、就是想像,用磐石象徵上帝永不动摇、用父亲象徵上帝的慈爱。不用这种方法,我们根本无法描绘上帝。

《哈利波特》是一部富有想像力的作品,在架空的魔法世界里,作者透过一个个人物、故事,真正想要谈的,是看不见的品格,是难以用理性言语讲清楚的舍己风范。这些品格与风范,遥遥指向着我们的上帝,他是有信、有望、有爱的上帝。哈利波特将带领我们走入一个需要大勇气、需要大冒险、需要大温柔、需要大恩慈,也因此更为有血有肉、更真实的世界,在那里,我们被逼着得与恐惧、与愤怒,与内心我们很多不愿承认,但是却羁绊着我们的感受、沮丧,正面交战。而属乎神国度的品格,将是打赢这场战争的关键。

毫无疑问,透过哈利波特来灵修,绝对会是个让人灵性与身量都得到成长的丰富经验。这是哈利波特的灵修学。


罗琳这段话的英文原文为: "Every time I've been asked if I believe in God, I've said yes, because I do, but no one ever really has gone any more deeply into it than that, and I have to say that does suit me, because if I talk too freely about that I think the intelligent reader, whether 10 or 60, will be able to guess what's coming in the books. … This [talking about religion] is so frustrating. Again, there is so much I would like to say, and come back when I've written book seven. But then maybe you won't need to even say it because you'll have found it out anyway. You'll have read it." 转引自 Alan Jacobs 的文章,Waiting for Harry

延伸阅读
摩西在哈利波特的学校当老师
最真实的「奇幻小说」

全国各地基督教书房一览表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