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 一书读后感

【作者:王道维信望爱阅读 2012.08.26


本书作者朗达・拜恩(Rhonda Byrne)女士本是个澳洲的电视工作者。在多年前一次家庭意外猝临下,精神与生活都面临着即将崩溃的险境。但她在无意间读到一本百年古书,发现一个生命转变的惊人「秘密」,因而重新开始活出美好与幸福。她特别招集了一个电视工作团队,访问美国一些所谓的「灵性导师」,将他们对于这个「秘密」的看法与心得拍成影片分享。而这本书就是在这影片获得许多回响后所化成的整理。

这本书中文全书不到两百页,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内容是作者节录这些「灵性导师」的语录与一些追随者的见证。所以全书的重点是很容易抓的,可以用下列几点依序表达:

一、这个「秘密」就是「吸引力法则」―― 我们生命中所有发生的一切都是被我们自己心中的「思想」所吸引而来的(p. 17)。思想决定现实。(P.23)

二、要了解自己真正的思想,需要静下心来(p.36),用自己的感觉来鉴察思想:感觉很好的就是好思想,感觉不好的就是坏思想(p.44)。

三、所有情感中,「爱」是可以带来最大的思想,吸引宇宙最大的力量(p.52)。

四、把思想化成真实的步骤是:先要求,再相信,最后接受(p.61-64)。

五、强化运用吸引力法则的方式是「感恩」(p.88)、「观想」(p95)、「图像化请求」(p.106)、「假装成就」(p.119)、「自愿给予」(p.122)、「欣赏而不抱怨」)(p.135)、「想像完美的念头」(p.114)等等。

六、宇宙的本质不是物质性的,而是某种形式的心灵能量,因而可以由个人的心思来控制或影响。(p.161-188)

七、每个人生命的目的是由自我来决定,无所谓对错。(p.191-198)

本书是有「新时代运动」(New Age Movement) 的背景。也就是将东方,特别是印度禅修,的心灵体验与西方物质科学的发展相结合,融会成某种介于宗教与传统神秘主义的精神价值观。自从上个世纪初开始,新时代运动已发展出许多的不同流派或学说,各自拥护不同的「导师」或「智者」,并且以各样的形式展现在占星术、心理学、另类医学、环保、健康饮食、文学、音乐、或大众传播的领域。但本书关切的重心与用语却更贴近一般人的现实生活。

现实都来自思想?

这本书豪不妥协地认定,所有的「现实」都是我们内心的「思想」所吸引而来的结果。这的确与我们许多人直觉的经验并不符合。所以作者将多数人「所希望得到的没得到,但所不愿意的却常不请自来」的经验解释为一种隐性的负向思想的结果。而全书大部分的内容也在教导如何运用一些方法来增强某种「正向力量」以至于可以「心诚则灵」。

换句话说,从心理层面而言,作者所宣传的「吸引力法则」或许可以视为心里学里的暗示技巧,再加上一些形而上的术语来架构出某种「理论」。作者也提供一些成功的案例来支持其论点。我想,就这个层面而言,其有效性毕竟是主观的,我们不应该以偏概全的肯定或否定。也就只能留给读者自己去判断。

在这里希望提出三个思考角度来思想这个「吸引力的法则」中比较客观可受公评的部分,也许可以供有兴趣的读者作个参考:

一、精神与物质:

本书的基调是以唯心论为基础。其实,精神与物质的确是有某种程度的互相影响,例如病人保持愉悦的情绪可能可以减缓若干疾病的发展。但是本书作者所强调的「以心思改变现实」远远不只是如此,还包括更多超过个人能力所能影响的社会环境或经济事件。

可以想见这样的思想是与十九世纪以来西方社会以唯物论为基础的现代人文主义是完全相反的,显示出西方社会主流的精神价值观已在二十世纪末式微。但是想要脱离唯物论的科学主义并不代表就应该一昧地投入唯心论的怀抱。其实从基督教的创造论来看(可惜西方社会几乎已遗忘了两百年),精神与物质并非是彼此对立的元素――两者都是同一个上帝所创造的,共同组成我们所见的心灵与宇宙。所以,这样从物质而来的限制其实是让我们的精神懂得谦卑,才能正确地在上帝所设计的范围里,发展他们在生命应有的角色与功能。

举例来说,若一个人生病不适,固然可以在合适的范围内寻求医治身体的可能,但是他的心灵却仍可以藉由信仰超越生死的上帝而得着更高层次的满足,因而能够不在乎身体万一不治的结果。也就是说,一个对生命的奥秘有真正体悟与了解的人,反而能在精神与物质表面的冲突中有所超越,达到真正的灵性自由。一昧地相信精神或心灵力量可以战胜物质甚至创造事件,反而显示其价值标准并未比唯物论的科学主义高明。

二、道德的界线:

全书虽然谈到很多美好的道德情感,如「爱」、「感恩」、与「欣赏而不抱怨」等等,但是却直接将这些「美德」与达到心想事成的结果相连结。也就是说,对一个使用吸引力法则的人来说,这些美好的情感是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而被强调的。

例如,今天有一个人希望中彩卷以享受富豪的生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积极表现出对别人的慷慨施舍,但最终还是希望是「自己」而非别人得到意外之财。这样的人,即便真的成功,难道就是值得我们效法的榜样吗?虽然我们应该常常宣扬美德的确可能带给我们某些意外的好处,但他们之所以配得更多尊重的原因正是因为并不附着于另一个自私性的目的之下。美德之所以是美德,所要求的就是目的与动机本身的超越性与非自私性。

三、事实与统计的问题:

此外,这本书的作者一开始就提到一本记载着这个秘密的百年古书,但是全本书都没有提到这到底是哪一本书,作者是谁!另外,她宣称这个「秘密」是柏拉图、达文西、牛顿、贝多芬、甚至爱因斯坦都非常了解的秘诀,但在书中完全没有举出任何有关于这些伟人的生平事迹来说明。事实上,他们几乎没有一位是一帆风顺,心想事成的。这与书中所举的许多「见证」的生命深度几乎是不能类比的。

此外,书中也提到全世界有成千上万的人因为认识这个法则而改善他们的生活,但这仍不足以证明这个法则的「有效性」。我们还需要有更完整的统计,例如:有多少人试用了这个方法,但在若干时间后依然未见果效?哪些事情比较容易成功?哪些不容易?有无与当事人的家庭情况或宗教背景有关?这与一般所谓的「神迹」不同,因为后者是由上帝绝对的主权来决定是否施予,而非如「吸引力法则」那样宣称只与个人的思想有关。这是提出这个「法则」的人所需要严肃面对的。

结语:

本书有其正面的功能,让我们对自己周遭所发生的事情有不同观点的看法。我们不需要向科学唯物论者或宿命论者的主张一样,认为一切都是缘份命定或是不可更改,而是可能透过心灵上更超越的建设来面对。但是,我不认为这一切必须是以达到自己的期望为目的,而是应该从中反而了解修正自己的期待,藉由正确的信仰与人生观活出另一种更有活力的生命。

也许有人会问,那我们当如何面对那些自称是运用这本书的法则而得到成功的人?难道是要质疑他们的「虔诚」或经历?当然不是。以上所提到的只是对此吸引力法则的原则性探讨,并不暗示或指涉任何个人经验的主观诠释。不过,如果真的有人当面向我这样分享时,我不但会尊重他,也会鼓励他能多多地使用这个法则,特别是用来祈求使这个社会能少一些自私自利的人与多增加愿意为他人牺牲奉献的人。这样,所谓的「吸引力法则」也可以算成是个美丽的误会,值得我们以微笑来接纳与包容。

延伸阅读:祷告就是对自己心灵说话吗?
延伸阅读:可以把人类的「集体潜意识」视为「上帝」吗?
延伸阅读:「爱」有时会失败
延伸阅读:让自己成为神迹
延伸阅读:化苦毒为祝福 ―― 戴淑媺的故事


●欢迎参观作者的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dawwei.wang

全国各地基督教书房一览表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