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值得我们花费光阴去认真追求的价值目标?

【作者:徐敏雄自我与社会的对话 2002.12.22


  身旁常常有朋友问我:究竟他们现在做某件事情对不对?花这么多时间做某件事情到底值不值得?以后回想起来,会不会对这段时光觉得后悔?诸如此类的问题,相信也是许多人心中常常出现的疑问。有些人心头燃起这样的问号时,会去找亲朋好友讨论,希望透过亲友的建议,支持自己继续或停止做某些事情。但是也有些人遇到这类疑惑时不会找人商量,而是抱持着过一天算一天的心态,从未认真面对它!究竟什么样的事情才值得我们花费心力去从事?当旁人或社会价值观不肯定我们从事的工作时,我们又该如何去看待自己的价值目标呢?

  我有一个朋友在国内拿到了博士,但是对他来说,却不一定要到大学教书。倒不是他能力不好,而是在台湾大家对本土博士的评价就是比国外的低。但是换个角度来说,是否一定要到大学教书才算是一份「好工作」,才值得或会受他人尊敬?对我那位朋友来说,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当我们回想起自己打从心里敬爱的人,可能不见得都是那些有社会地位,或是有钱有势的人,而是那些愿意奉献自己、帮助他人的。而且在各大专院校或自己的生活周遭,确实也不乏表面上享有崇高的职业地位,但实际上却不见得能得到学生或大众敬重的人。所以对我那位朋友来说,即便没有机会在大学教书,他也很乐意在一般民间的社福机构工作。因为在那儿,他同样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对社会有所贡献,过着充实有意义的生活。

  虽然他的生涯规画与我们不尽相同,毕竟每个人的价值观本来就不是完全一样的,但是我相信,「什么东西才是值得追求的」这个问题,是我们都该去追问的。可是,当我们以这个问题询问自己时,往往又会出现价值冲突的状况,也就是说:社会大众或身旁的亲友不知道我们追求某项价值的理由,或不赞同我们的目标,这时候,是否就代表我们追求的目标是错的、没有价值的?究竟谁主张、追求的生活目标才有价值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相当主观,因为有些人偏好人际取向,有些人是金钱取向,有些人则是介于两者之间更广泛的灰色地带。但无论坚持的东西什么东西,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清不清楚「为何」追求某项生活目标?

  有好些老师曾经跟我说过这样的话:「以前没有博士学位的时候,一直想要拿到博士,心里说我只要有博士学位就好了;在当讲师的时候,也一直想要升副教授;可是当我拿到博士学位,升了副教授后,又想要升教授。现在我拿到博士、升了教授,真的不知道还有什么事情可以做了?」相信不少人都曾有过相类似的心情!每天不停地在追求短暂目标,可是从未好好思考自己为什么把这些东西当生命目标?这些目标对自己来说重要性何在?

  很多人一辈子不停地在参加考试、受训练、拿文凭、换工作,对他们来说,这都是在「找备胎」,是一种比较稳当的生活方式。可是他们从来未曾好好思考,到底什么才是他们最喜欢的、最适合他们的价值目标。或许他们会说:就是因为现在还没想清楚,才会想要「先拿下来」,以备不时之需。这种未雨绸缪的生活态度不但没错,而且很好,我也会这样做。可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当他们拿或用这个备胎时,是否有去认真思考到底什么东西才是他们值得花费时光岁月去追求的「长期目标」,甚至「终极目标」?而不是等这个备胎用坏了,再换下一个备胎,结果到了六、七十岁回头一看,自己的生命全都是在使用备胎中度过,从来没有那一段是自己觉得很重要、很珍惜的!

  因此,我很鼓励朋友们努力去追求现阶段最佳的生活目标。即便随着年岁的增长,一段时间年后的我们不会再认同以前订定的生活目标,但是我们却不必为过去那段「不成熟的」选择懊恼,只要我们过去做过的决定是根据当时所有的知识经验做出的最佳选择,就应该为那段时光喝采。因为,我们在每一个生命阶段里,都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能力,做出「当时最好的选择」。如果再给我们一次机会选择,当时的我们一定也还是会做出那样的抉择。

  所以我写这篇文章的用意,并不是要大家不顾一切地莽撞行事,或是过分固执己见,而是希望大家更深层去思考,自己究竟要在意「谁」的评价?因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人类的价值与知识都是从社会中的他人或制度而来,我们之所以坚持某些价值观,一定是某些人或某些制度告诉我们这些东西值得追求。但是,每一种价值观都有不同数量的坚持者与追随者,有人拿宗教信仰的教义或哲学思想来作个人的生命依据,也有人只是盲目地跟随多数人的生活方式,究竟「谁」的价值标准才适合自己,才值得用来作为评量自己生命意义的参照依据,就只有待大家各自去判断:哪些理想才是可长可久、值得自己长期努力追求,而哪些价值目标却只能是暂时性的享受,而且永远无法使我们得到真正的肯定!


作者为台湾妇女展业协会社会工作师

◎ about 徐敏雄


上一则下一则